第111章 昔日“拼命郎”,今日“笑面虎”

每年的7月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白天最高气温能达到将近40度。

老一辈流传下来一句谚语:大暑小暑,上蒸下煮。

郑自强坐在办公室里,吹着风扇,看着石勇给他发的一条短信:“把手机往地上连摔三下,就能单项收费了。”

他忍不住笑了,也给他回了一条,“我摔了,咋没起作用呢?勇哥,你摔了没有?”

石勇很快又发来一条,“使劲摔,用力!”

郑自强看着短信,忽然觉得因天气严热带来的烦躁减少了许多。

他看看手表,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又给石勇发了条短信:“晚上咱去二中南边吃大排档?”

随后他给许志远也发了同样内容的邀请短信,很快就收到两人同意的回复。

县城这两年流行起吃大排档,每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大排档的摊主们就骑着三轮车拉着锅灶、桌椅板凳来到城郊,在宽敞的路边竖起一个个灯箱广告牌,用来招揽吃客。

再在路牙石以上的路边空地上,摆上几张桌子和一些塑料方凳,支起锅灶,准备好食材,等待吃客。

大排档多数开在城郊的空地上,又是在户外,空旷凉快不闷热,来吃饭的人很多,每个摊位都摆着好多张桌子,桌子四周放一圈塑料凳子,从远处看,像极了农村办喜事摆酒宴。

每当夜幕降临,大排档就开张了。

只需一会儿功夫,几张桌上便都坐满了人。

来吃大排档的多数都是住在县城的居民,有上班族,也有做生意的。

他们结束了忙碌的一天,三五好友相约来到大排档,点几个家常菜,喝着啤酒聊着天,既可以降暑气,又能放松心情。

大排档常有的菜有黄瓜变蛋、鸡丝豆芽、地锅鸡、红烧鱼头、毛豆花生,凉调猪耳朵、猪拱嘴,里面再放点洋葱丝……菜品虽然不是很丰富,但吃着很合口味。

价格也不贵,黄瓜变蛋五块,地锅鸡十八……

天气炎热,来吃大排档的人们大多都会喝啤酒,一块五、两块钱一瓶的啤酒清凉解暑还不贵!三五个人一顿饭花几十块钱,就能吃好喝好,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

郑自强刚到二中南门,就看到许志远和石勇一前一后走过来。

他们三人一块往前走,走到路口向左转,就发现前边不远处的路边树立着好多个足有一米八高的灯箱招牌,白底红字特别显眼,有董家大排档、郑家地锅鸡、程家地锅鱼、刘家烧鸡公、王家大排档等。

石勇感叹道:“我这还是第一次来这边吃饭,没想到这条街变这么热闹了。”

许志远扫了眼路边那些灯箱招牌,用手指向其中一个,“自强你看,郑家地锅鸡!”

郑自强顺着许志远手指的方向看去,“还真是呢,今天我请两个哥去吃我们郑家的地锅鸡!”

说着,三人一起并肩往那边走。

“咱先看看这家的食材可新鲜。”

石勇说着,快步走了过去,许志远和郑自强紧跟在他身后。

老板矮胖,穿着白汗衫、藏青色的大裤头,背对着郑自强他们站着,正在准备食材。

郑自强看他的背影总感觉眼熟,越看越觉得像是多年没见的郑虎,他走近一看,还真是他!

郑虎正熟练地在案板上切腰花,白汗衫的后背上已经被汗水浸湿一大片。

他刚切好腰花,用抹布擦擦手,听见身后有人走过来,回头准备招呼客人,这才发现站在他背后的是郑自强,他先是一惊,接着就激动地喊了声“强子!”

郑自强拍拍郑虎的肩膀,“虎子!咱好长时间没见了。”

“可不是吗?”

郑虎兴奋地伸出手想去搂抱郑自强,就在那一瞬间,他好像意识到什么,又迟疑地把手缩了回去,用围裙擦了下手,接着又拿起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一下脸上的汗,笑着从兜里掏出一包烟,拿出三支分别递给石勇、郑自强、许志远,并有些尴尬地笑着说:“吸支孬的吧!”

郑自强看见郑虎手中的烟盒,那是一包中低档的黄河中鼎烟,他早就不吸这种烟了,但还是接着了。

石勇接过烟,掏出打火机分别把三个人的烟都点着了。

郑虎不吸烟,他的烟是用来招待客人的。

郑自强问:“虎子,你不是跟你姐夫在做干鲜生意吗?”

“天热,干鲜卖不动!在家闲着没事,就干大排档给孩子挣学费。”

这时,有吃客走过来点菜,郑虎歉意地笑笑说:“强子,你跟勇哥和这位哥先找地方坐下,一会儿我给你们送两个菜过去。”

郑自强和石勇交换一下眼色,觉得走了不合适,只能留下来吃,他们就先找个空位坐了下来。

郑虎把吃客点的菜记在菜单上,吩咐给他打下手的一个十五六岁的半大男孩,搬一箱啤酒给郑自强他们送去。

随后,他端着一盘毛豆花生和一盘荤拼(猪蹄子、猪肝、猪心混一起),里面还放了剥好的蒜瓣,送到郑自强他们的桌上,微笑着说:“你们先吃凉菜,等一会热菜好了我就送过来。”

石勇非常理解郑虎,“你先去忙,等会有空了过来喝两杯?”

郑虎爽快地答应,转身匆忙走了。

许志远吸着烟,若有所思,“这老板看着挺面熟。”

石勇回答:“你当然面熟,那是我师弟郑虎。”

郑自强笑了笑,“志远哥,咱还在一起吃过饭呢!”

许志远摇头,“想不起来了。”

郑自强接着介绍道:“我跟郑虎是同学,也是师兄弟,小半拉橛的时候就经常一块玩,郑虎、于斌都跟我一块去矿上拉过煤。那时候郑虎家条件比我好,他爸在商业局上班,说郑虎跟我去矿上拉煤是不务正业,后来说啥都不让他去了……”

许志远打断郑自强,“虎子原来是在百货公司上班吧?”

“是的,我刚到保险公司的时候,去找他买保险,他告诉我百货公司发不上工资了,他在跟他姐夫开车从无锡批发干鲜,拉回来在农贸市场卖,生意还不错。我俩好几年没在一起玩了,没想到今天会在这儿碰到他。”

郑自强说起郑虎,明显感觉心情沉重。

许志远对石勇说:“前天晚上,我在广场旁边的摊位上吃水饺,你猜给我端水饺的是谁?”

石勇在脑海里快速把他俩认识的人过了一遍,还是没思绪,“卖水饺?是咱同学吗?”

“咱同学会长韩卫东,想不到吧?”

石勇震惊得说不出话,许志远跟两人讲起那天的事。

傍晚,他跟郑晓红带着盼盼在广场玩,见广场旁边有家卖水饺的,就让老板给下了两碗。

韩卫东端着两碗水饺放在桌上,看都没看许志远一眼,扭头就走了。

他应该已经认出许志远,却故意装作不认识。

许志远认出是韩卫东,吃惊地看着他,还以为认错人了,也没跟他打招呼。

刚出锅的水饺热,吃不下,许志远忍不住好奇地看向他,仔细辨认后,确定那就是韩卫东!

他蹲在角落,从兜里掏出一包烟,从烟盒的颜色看,那应该是包不超过两块钱的孬烟……

没等许志远说完,石勇插话道:“听说韩卫东做生意被合伙人给坑了,跟他合伙干生意的那两个人拿着货款跑了,给他留下一屁股债!来要账的人堵住他家门,把他家里值钱的东西都算走了,听说他住的小洋楼也卖了还账了,现在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租房子住。哎,四十多岁的人了,没有本钱,想再翻身难呀!”

许志远为韩卫东感到可惜,“当年咱同学聚会的时候,他最有钱、最风光,没想到会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郑自强听着石勇跟许志远讲他们同学的遭遇,也插不上话。

他扫了一眼四周,发现每张桌子上都坐了人,有坐三四个的,也有坐五六个的,这些桌上也都是先上两盘下酒的凉菜。

这时,他听见有人喊:“老板,我们的菜还没好吗?”

郑虎边忙着切菜,边大声回道:“已经改好刀了,马上就下锅。”

又过了一会儿,郑虎两手各端着一盘热菜走过来,一盘送到邻桌,另一盘油焖茄子给了郑自强这桌。

郑自强站起身,在一只空酒碗里倒满啤酒,“虎子,喝一个!”

郑虎也不客气,端起酒碗,“来,咱共同干了!”

话音刚落,就听有人喊:“老板,我要的地锅鸡还没好吗?”

“好了,马上就给你们送过去!”

郑虎说完,一仰脖就把一碗啤酒一气喝完,他放下酒碗,歉意地笑笑,让他们慢喝,转身走了。

郑虎很快又端来一大盘地锅鸡,笑着说:“强子,我记得你最喜欢吃地锅鸡。”

郑自强笑了,“你还记得呢!我还没吃过你做的地锅鸡呢,我得尝尝味道咋样!”

郑自强用筷子夹了一块鸡肉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嚼着,“不错,味道真不错!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

郑虎得到夸赞,开心地笑了。

石勇和许志远也同时让道,“坐下来喝一杯。”

这时,又有人喊着:“老板,我们的菜还没好吗?”

郑虎连忙回道:“好了,好了!这就给你们送过去!”

他歉意地笑笑,“你们慢用,还想吃啥菜尽管说,我得去忙了。”

石勇跟郑自强异口同声地说好。

郑虎干大排档那是真辛苦!

为了节约成本,他不请厨师,亲自下厨。

来吃大排档的人很多,八张桌子都坐了人,他累得满头大汗还是不能把吃客全都照顾周到。

只一会儿功夫,就听见好几个吃客都用不耐烦的语气大声催菜,“老板,我们的菜到底啥时候能好?可给吃了?”

面对吃客们不耐烦的指责,郑虎并未表现出丝毫不高兴,他依然笑脸相迎,“锅里的菜就是你的,稍等,这就好!”

郑自强看到郑虎那么卑微,心里很不是滋味。

以前的郑虎外号“拼命三郎”,现在却变成了“笑面虎”!怎能不令人唏嘘?

三人喝了十瓶啤酒,郑自强再看郑虎时,他手里拎着铁锅正在液化气灶上炒菜,时不时地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着汗。

有顾客喊着:“老板,给送一箱啤酒!”

“好!这就来了。”

郑虎立刻吩咐打下手的半拉橛把啤酒送过去,唯恐慢待了吃客。

邻桌一个吃客边吃,边跟同桌的人夸,“胖子的菜炒得不错,分量给得多,还实惠,我经常来这边吃。”

来吃大排档的人都很随意,都是边吃菜边说话,想起一个话题就说说,有的说自己这段时间在忙啥,有的分享遇到的高兴事和不愉快的事,有人也会说起身边的人和最近发生的事。

他们大多没有正经话题,想起啥说啥,好多人一顿饭都能吃两三个小时。

来这喝酒的人主要是闲聊、消暑,靠一顿饭短暂忘记烦恼,获得愉快心情。

忽然有人大声吆唤,“老板,可有牛鞭吗?”

郑虎边炒菜边回答“没有。”

提起牛鞭,石勇饶有兴致地讲起一个跟它有关的荤段子:两名北京记者出差路过皖北的一个养牛大县,便去拜访在那儿挂职的老朋友,那位领导见到两位远道而来的老朋友非常高兴,就在饭店设了全牛宴盛情招待二人。席间,女记者看到牛鞭不知为何物,便问男记者这是啥?

男记者礼貌地介绍:“动物器官。”

女记者好奇,又问:“人身上可有呢?”

男记者想了一下,含蓄地说:“我身上有,你身上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许志远和郑自强听了这个荤笑话,都心领神会地笑了。

接着又听见邻桌有人讲起一位贪官被抓起来后,感慨的一句话:家有广厦万间,不过睡一席之地,纵有万贯家财,只能吃一日三餐。

石勇听了感慨道:“人啊,得知足啊!咱小时候穿戴补丁的衣裳,吃杂面馍。现在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已经‘三好’了,还想咋样?”

许志远接过话,“是啊!现在咱们谁家衣柜里不都装得满满的衣服?一个人的衣服都比咱小时候全家人的衣服多!”

石勇笑嘻嘻地吃口菜,“咱这衣柜里的衣服啊,就像后宫里的妃子,只有少数被宠幸,大部分都被冷落。”

郑自强竖起大拇指,“勇哥这比喻真贴切!我觉得咱现在喝着啤酒、吃着肉,还能跟好兄弟聚着,过得实在太滋润了!”

这时,邻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大声劝酒的声音,“你不醉我不醉,酒厂拿啥来报税?”

还有人啤酒喝多了,到旁边不远处的庄家地里解小便,腾出空,回来再接着喝。

邻桌的开始退场,有的人已经喝得走路都开始东倒西歪。

郑自强想等郑虎忙好了,让他过来喝两杯,说说话。

但他看见郑虎一直忙着切菜、炒菜、送菜、结账,别说喝酒了,连歇一会儿的空档都没有!

石勇听见一声短信提示音,拿出手机看了一眼,脸上露出笑容,念道:“一老农种了两亩小葱,拿到城里卖了钱,遇到一个卖淫女,老头禁不住色诱……结果把卖葱的钱都给了卖淫女。老头走在回家的路上,感慨地作诗一首:远看黑咕隆咚,近看毛毛葱葱,别看小嘴不大,吃我二亩小葱。”

三个人都笑了。

“我就荤段子多,这还有个好的呢,我发给你们!”

随着一声提示音,两人同时看向手机屏幕上的短信。

裤裆里一老贼,不吃不喝它还挺肥,头戴卷连帽,腰里别着两地雷,谁不转发它是谁!

两人哭笑不得,异口同声地说:“看来还得把它转发出去呢!”

石勇说:“这个好多来!我前两天收到一条短信,内容忘了,就记得后面一句是:谁不转发死全家!我当时就赶紧删了。”

郑自强说:“那发这个短信的人太损了!”

石勇深有感触,“谁说不是呢!太不地道了,我把那人也删了!这样的短信转发给谁都不合适。”

许志远拿着手机看着,“手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不过每个月的话费也挺高的,接打都要钱,啥时候能单向收费就好了。”

其余两人对此十分赞同。

等三人把一箱啤酒喝完,郑自强问吃啥主食?石勇、许志远都说饱了,就不吃了。

他们走过去跟正在忙着收钱的郑虎打招呼,准备走,郑自强从兜里掏出二百块钱递给郑虎结账。

郑虎用手挡住他递过来的钱,“今天我请客!”

郑自强坚持,“那不行!你想请改天再请,今天算我的。”

郑虎急了,“你别管那些事了可好!咱俩好得跟一个娘的样,我收你的钱,这不是骂人吗?”

郑自强看郑虎真生气了,只好把钱收起来了,“好,改天我请你。”

石勇说:“啤酒喝多了,撑得慌,咱走着回家顺便散散步,吹吹凉风。”

三人一块走到十字路口,许志远跟石勇顺路,两人一块走了。

郑自强站在路口,目送着许志远和石勇走远,他又折回来,想跟郑虎说说话。

为了不影响郑虎做生意,他站在路边吸烟,远远地看着郑虎忙碌,等着他打烊。

半包烟吸完了,脚底下都是他扔的烟头,他抬头看向郑虎的大排档,原来的客人都走了,又新来了三桌人。

他抬手看看手表,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半了,再看郑虎还在忙着炒菜,火光映红了他的脸庞。

郑自强决定不等了,他知道那些来吃大排档的人没有时间观念,他们贪图凉爽,能在外面多待一会儿是一会儿。

郑自强回到家时,老婆孩子都已经熟睡。

他冲了温水澡,轻轻倒在床上,想尽快入睡,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耳边总是萦绕着郑虎卑微的声音:“锅里的菜就是你的,你稍等!这就好!”

往后再想跟他闲来小聚,怕是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