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洞房花烛?
姜瑜也没想到,活了两辈子,第一回进新房,第一次洞房花烛。
居然是这样子的搭配,两个大人带着一个奶娃娃。
回到新房的岁岁终于是反应过来。
“娘,这是哪里,我们要在这睡吗。”
“这是,爹和娘的屋子,我们今天就在这睡。”
听到姜瑜这话,程津嘴角疯狂上扬。
岁岁疑惑程津“那为什么以前不和爹睡。”
姜瑜不知道怎么和那么小的孩子解释,索性说“因为你爹之前没空。”
瑜娘己经完全承认他的身份了耶。
好开心。
看到旁边呆呆傻笑的程津,姜瑜不明所以。
“还请郎君打些水来,我给岁岁洗漱。”
“噢,噢,好。”
程晚玉出门去老宅前在水房烧了一大锅水,回来又点了火,现在正是温热的。
程津打来水,姜瑜给小姑娘擦了脸换好衣服把她放到床上。
“岁岁先睡好不好,娘还没吃东西,要等一等婆婆来送吃的。”
岁岁此刻己经在娘亲身边了,也乖乖应着“好~”
“那,瑜娘和岁岁在这,我去书房。”说着就要走,姜瑜拦住他。
小声说“那个,岁岁入睡快,先等吃的吧。·0.0\小/说.网′ _无!错^内.容.”
她有些不好意思。
程津连手脚都不知道要往哪摆了,胡乱点头,坐到八仙桌前倒了杯水喝。
卢妈妈端来两碗小菜,并几个鸡蛋饼。
“来不及煮饭了,娘子凑合吃点。”
“谢谢卢妈妈。”
就这么一会子的时间,哭了许久的岁岁己经沉沉睡去。
卢妈妈看着拘束的两人,带着点促狭的开口。
“娘子,我抱姐儿回去睡吧。”
姜瑜喉间含糊的动了动。
“嗯。”
卢妈妈抱起,见她扭了扭,也没醒。
姜瑜终于是放下心来。
二人走了,才坐下吃东西。
屋里没了旁人,程津更紧张了,一杯接一杯的喝水。
姜瑜低头吃饭,也不看他。
“我,我去再打些水来。”
落荒而逃。
姜瑜也不是很饿,吃了两个饼子就放下筷子。
深吸一口气,做足了心理准备,脱下外衣,坐到铜镜前拆头发。
程津打了水进来,见着的姜瑜己经是身着中衣散发的模样。
“瑜,瑜娘你先洗。”
等到程津洗漱好,见着的就是素面朝天的娘子。
这天气还是有些燥热……
嗯?好像不太对,算了春宵苦短,还是先不问了。-咸\鱼_看·书_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第二天一早,程津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拖家带口去姜瑜家吃饭了。
姜如兰做了一大桌子吃的,粉面粥饼,什么都有。
最开心的莫过于程翊。
“嘿嘿嘿,姜婶婶手艺太好了。”
“那二郎多吃些。”
姜瑜和岁岁说话,小姑娘扭头过去不理她。
“哼,娘亲坏。”
“什么?”
岁岁小嘴撅得高高的“今天起来是在阿婆的床上!”
“好了好了,娘待会给岁岁买糖葫芦赔罪好不好。”
岁岁这才转过身子来,一个糖葫芦就想收买岁岁吗!
可是见着娘亲装委屈的样子。
“好吧,那娘亲今天不准去很远的地方了。”
“好,不去,就一首陪着岁岁。”
程翊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流油。
兄长终于成亲了,他终于也是吃上饭了。
吃过早饭,姜瑜还是得回程家那边。
岁岁这回没跟着,程晚玉掏出小玩具,把她勾着了。
放下一句“娘要早点回来。”就和姐姐一起玩了。
姜瑜有些不适,回到房间靠在软榻上休息。
想着和程津提一下早点把墙推了,不然干什么都不方便。
还没开口,程津捧过来一个盒子打开。
“瑜娘,这是家中现有的银两,并房契地契,还有钱庄的票子。”
“以后家里的嚼用都从这出。”
姜瑜目测,盒子里是十来两的碎银,拿起钱庄的票子,存的有二百两。
殊不知,程津这二百两是上一册卖爆了的话本营收。
之前他攒的银子,除了买砖买瓦,剩下的几乎都拿去置办聘礼了。
心里有了个数。
姜瑜同他商量“以后家里的嚼用,我们一人出一半吧。”
她自己有摊子,不想占程津的便宜。
但她也不是那种赚了钱默默补贴家里不说话的人。
所以还是要说清楚。
“不行,男子汉大丈夫,养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程津有些受伤,他话本还未写完,以后还能接着写茉娘他们的故事,孩子的故事。
在这行,只要出了头,就不会饿死的。
“郎君,现在家里就靠你写话本和摊子上挣钱,七口人的嚼用,不可能靠你一人来出。”
“再说了,我嫁与郎君不是冲着要郎君养活我来的,我能养活自己,也能养家。”
“郎君就依我好不好嘛。”
姜瑜一口一个郎君,程津被她喊昏了头脑。
“好,但是白米瑜娘就少买些,田里的出息够一家子用了。”
程家十六亩良田,曲水双季稻一年两熟,也不是顿顿白米,够这一大家吃了。
“那瑜娘先休息,我带着二郎去抬嫁妆回来,对了,推墙砌房子的工匠明日就过来。”
姜瑜惊喜“那么快。”
程津看着眼睛亮晶晶的姜瑜,他就知道早些她会开心。
“嗯,砖瓦我己经买好,明一块运来,只是匠人们的工钱还未付,娘子既己管钱,就娘子安排吧。”
“好,郎君快去吧,我在家等你。”
曲水请泥瓦匠砌房子包着中午那顿饭食,就是九十至一百铜板一日。
若是不包吃则是一百到一百二不等。
匠人一般会带着学徒,也要给个三五十文。
她家既然是做吃食生意的,自然要包中午那顿,到时砌完屋子,看看做工如何再定价吧。
到曲水也快一年了,姜瑜又算了算自己存下来的银子。
除去买菜和给王娘子卢妈妈的工钱,每月也就赚个七八两银,这还是因为她卖蛋黄酥和茶味酥生意好的缘故。
再去掉生活开支,她每月基本上能存下五两左右。
一年下来,竟然才存了六十来两。
放在京都,还不够高门大户买个镯子的。
但是想想,不管在哪个时代贫富差距都很大。
再攒攒,也置办几亩良田,田地才是底层百姓的生活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