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朕的大宋,没了
【朱棣不行啊,刻那些假的干什么,要刻就刻这个!】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j_w¢x*s?.^o¢r*g^】
【什么后续?】
【孙中山是天地会的,辛亥光复后曾率领文武百官,来明孝陵祭拜朱元璋,昭告天下:日月重光,中国复国。】
【山河奄有华夏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关键那个小兵还活到了九十九岁,比他妈的元朝国祚都长!哈哈哈哈!活活把敌人给熬死了!】
【这才叫天选之子!】
【这故事哪儿看的?正史里有吗?】
【老朱亲笔写的《明史·外戚·陈公》,自己去看。】
……
大汉,未央宫。
刘邦本来正津津有味地听着后世的秘闻。
可看着看着,弹幕的风向就有点不对了。
【所以我说这些没意思,和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一个套路!】
“放肆!”
刘邦还没发作,一旁的陈平己经猛地一拍桌案,怒不可遏。
“当年随陛下起兵者,皆亲眼所见白蛇当道,剑光起于草莽!岂容后世竖子污蔑!”
曹参亦是满脸铁青:“此等宵小之徒,竟敢妄议先祖!对陛下不敬!”
刘邦瞥了两个激动的老兄弟一眼,慢悠悠地摆了摆手。
“你看看你们……”
“朕都没生气,你们干嘛生气呢?”
“朕倒觉得那个姓朱的小子,比朕厉害多了。^暁\说,C¢m_s* +已¨发?布-罪,芯^彰.截′”
“一个要饭的出身,最后当了皇帝,还有这么一段曲折离奇,牵扯到国仇家恨的身世……”
刘邦把玩着空空如也的酒爵,眼神深邃,语气里带着一丝复杂。
“啧,比咱的斩白蛇,是气派多了啊……”
……
大唐,贞观年间。
太极殿内,气氛肃穆。
李世民负手立于殿前,双眼凝视着天幕,久久不语。
他身后的房玄龄与长孙无忌,也是一脸的震撼与思索。
良久,李世民才缓缓吐出一口气,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感慨。
“好一个‘冥冥之中,自有天数’!”
“崖山一役,十万军民蹈海殉国,其志可嘉,其情可悯。”
“朕未曾想,这亡国之恨,竟能以如此方式,得以昭雪。”
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赞许。
“好一个朱元璋,确实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侍立在侧的长孙无忌躬身道:
“陛下圣明。”
“以布衣之身,行改朝换代之举,驱逐外敌,重立汉家江山,其功绩,纵观史书,亦是凤毛麟角。”
房玄龄的眉头却拧成了一个疙瘩。
“陛下,臣更在意的,是这天幕透露出的朝代更迭。”
李世民目光一凝:“说下去。”
房玄龄上前一步,条理清晰地分析起来:
“从这后生与那些文字中,我们大致可以理出一条脉络。`我¨得¢书′城^ ?追+醉-芯,璋·洁?”
“在我大唐之后,应有一‘宋’。”
“而后,宋为‘元’所灭,也就是天幕所言的‘鞑虏’,乃是北方异族。”
“再之后,便是这位出身传奇的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建立了‘明’。”
长孙无忌补充道:
“而且,天幕之前还提到过一个‘清’朝。”
“主播在讲解明故宫被毁时提及,想来,这‘清’是在明之后了。”
唐,宋,元,明,清……
五个字,如同五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殿内君臣的心头。
李世民的眼神变得无比复杂。
他看到了大唐之后的千年风云,看到了汉家江山的数次沉浮。
他缓缓闭上眼。
再睁开时,眸中己无波澜,只剩如深渊般的平静。
“也就是说,在唐之后,这天下还要再被异族窃据一次?”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对视一眼,皆是默然。
他们穷尽一生辅佐李世民,为的是大唐的万世基业。
可天幕却揭示了,即便是强盛如大唐,也终将成为过往。
而他们引以为傲的华夏正统,竟会在后世遭遇如此惨烈的断层与反复。
这种与天抗争的感觉,实在让人感到无力。
而御座上的李世民的眉头,微微蹙起。
他想到的,是自己一手开创的大唐。
我大唐……国祚几何?
难道灭了大唐的,就是宋吗?
……
北宋,崇元殿。
皇宫大内,赵匡胤独自坐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就在刚刚,他听完了后世之人讲述的,关于他赵氏江山的最终结局。
陆秀夫。
赵昺。
十万军民。
蹈海殉国。
这些冰冷的字眼,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让他不忍卒睹的凄惨画卷。
“朕的……大宋……”
赵匡胤低声呢喃,声音沙哑干涩。
那只曾“杯酒释兵权”的手。
此刻,己抖得不成样子。
他终结了五代十国的百年乱世,以为能给这片土地带来长久的安宁。
他建立的文官制度,是想让天下读书人都能人尽其才,避免武人干政的悲剧重演。
因为只有他知道,武将兵变夺权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后晋安重荣那句“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言犹在耳!
这种观念下,武将叛乱、政权倾覆成了家常便饭。
让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在这七十年间到达顶峰。
他作为五代乱局的亲历者,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大位,有责任和义务,将武将专权彻底终结!
可结局呢?
结局是他赵氏的子孙,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被丞相背着,在走投无路之下,跳进冰冷的大海!
是他的十万子民,不愿受辱,跟着他们的皇帝一同赴死!
何其悲壮!
又何其屈辱!
一股巨大的悲怆与无力感,将他紧紧包围。
他猛地一拳,砸在面前的御案上。
“砰!”
坚实的木案,应声碎裂!
木屑飞溅,鲜血顺着他的指节,一滴一滴,砸在光洁如镜的金砖上。
滴答——
“为何会如此!”
“为何!?”
他站起身,心中的怒火与悲痛交织翻涌。
是朕错了吗?
是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吗?
是朕不该黄袍加身,还是朕不应该制衡武将?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是朕当初夺了柴氏江山的报应?!
天幕上,那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里。
赵匡醇喃喃自语,脸上浮现出一种极致的讽刺与悲凉。
“我赵氏的江山,我大宋的血仇……”
“最后,竟要靠一个士兵的遗孤来报……”
“这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
他猛地一挥手,将御案上所有的笔墨纸砚,全部扫落在地!
噼里啪啦——
瓷质的笔洗摔得粉碎,那清脆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显得格外刺耳。
赵匡胤像是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气,颓然跌坐回龙椅上。
一个为了终结悲剧而开创的王朝,最终却走向了更惨烈的悲剧。
他仰头,望着那雕龙画凤的殿顶,眼神空洞。
许久。
他用沙哑的嗓音,喃喃道:
“没了……”
“朕的大宋,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