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谓‘五胡乱华’,就是北方的鲜卑、羯、氐、羌和匈奴这五个主要的少数民族。+l!u′o·q!i-u/y!d!.*c^o+m+”

“原本这些少数民族,在西晋时期就己经内迁到了关中一带,胡汉杂居。”

“但那个时候还相安无事,西晋内乱期间,他们发现朝廷不行了,于是趁机举兵叛变。”

“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说到这里,苏铭顿了顿,声音沉重地开口:

“‘五胡乱华’的这一百三十多年,有多乱呢?”

“乱到我们现在的历史书,对于这段时期,都只能草草几笔带过。”

“为什么不写具体?”

“因为这中间的政权更替太过频繁,各种势力错综复杂,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你建国,明天他就把你灭了。整个北方大地,战火连天,几乎没有一日安宁。”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苏铭停在原地,面前的青瓷神兽尊在灯光下静默无言。

“那就是,在五胡掌控的北方地区,汉人几乎被屠戮殆尽。”

“北方汉族人口从数千万,最后锐减到数百万左右。”

“更有甚者,在那个粮食极度短缺的年代,一些胡人军队,会把掳掠来的汉人女子当作军粮,称之为‘两脚羊’。”

“这些女子晚上被凌虐,白天则被当做牲畜一样宰杀吃掉。”

“而男子也逃脱不了被屠杀的命运。”

“这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汉人的地位,己经低下到了尘埃里。/鸿′特¢晓\说,网? ′首/发?”

“甚至连作为人的资格都被剥夺。”

首播间的弹幕,在短暂的死寂后,如同山洪般爆发。

【现在课本都不说五胡乱华了。】

【那叫什么?】

【叫民族大交融。】

【呵呵……】

【看过穿越到各个朝代的网文,唯独没怎么见过穿越到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

【因为这两个朝代是真的乱,说吃人那是真吃人。】

【司马懿篡权也就算了,还没那个能力统治天下,后代子孙搞出这种破事,五胡乱华司马懿要负大责任!】

【五胡乱华和司马懿能有啥关系?五胡乱华是因为八王之乱没错,但八王之乱是因为司马炎建国后恢复分封制,要甩锅也是甩给司马炎!】

【这年头还能看到给司马懿洗白的?活久见了属于是。】

【那你怪司马懿还不如怪曹操,怪曹操还不如怪汉献帝,怪汉献帝还不如怪刘秀,怪刘秀还不如怪刘邦,怪刘邦还不如怪嬴政,一路怪上去最后怪女娲为什么造人?】

【前面的,你才是顶级逻辑鬼才。】

【冷知识,衣冠南渡渡的是士族,老百姓可没有钱渡长江。】

【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司马懿最牛的是,让‘司马’这个姓氏遗臭万年。】

【姓诸葛的,不管叫什么都很聪明,姓司马的,不管叫什么都没人敢和你交朋友。】

“司马懿死了,司马家建立的西晋灭亡了,他带来的影响就结束了吗?”

“不,远远没有。′x-i\n_t/i·a!n~x`i?x_s-..c_o!m?”

“实际上,司马懿这个名字,在他死后,变成了一柄悬在无数文臣武将头顶的利剑,成为了朝堂之上,对付政敌最锋利、也最有效的武器!”

苏铭的话语掷地有声,瞬间就将首播间观众的好奇心给勾了起来。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一位猛将,叫檀道济。他可是跟着宋武帝刘裕一起打天下的老战友,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可就是这样一位国之柱石,却遭到了宋文帝刘义隆的猜忌。”

“朝中那些嫉妒他的政敌抓住了机会,在皇帝耳边吹风,说:‘陛下,檀道济功高盖主,名声太大,他的几个儿子又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您看他这架势,像不像当年的司马懿?’”

“就这么一句话,宋文帝刘义隆心里那根刺就彻底扎深了。”

“不久后,他就找了个借口,把檀道济连同他的几个儿子,全都杀了。”

【卧槽!这就是司马懿的含金量啊!】

【檀道济算是被司马懿害死的……】

【明明是皇帝傻逼,怎么能怪司马懿?】

苏铭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司马懿的名号,实在是太好用了。”

“到了唐朝,他的影响依旧在稳定发挥。”

“武则天还只是皇后的时候,她的头号政敌,就是身为宰相的长孙无忌。”

“为了扳倒这位权倾朝野的元老,武则天就唆使许敬宗上书弹劾,说长孙无忌图谋不轨,就是当今的司马懿!”

“唐高宗李治本来就对舅舅长孙无忌的权势有所忌惮,一听这话,立马就信了。”

“没过多久,长孙无忌就被贬官到了黔州,最终被迫自杀。”

“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她很重用一个叫李昭德的宰相。结果又有人不爽了,跑出来说,武皇重用李昭德,就跟当年魏明帝曹叡重用司马懿一样!结果呢?李昭德很快就被酷吏罗织罪名,说他谋反,最终被杀。”

“再后来,唐中宗李显在位,依旧在重用武三思。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发动政变,打出的旗号就是‘武三思就是当代的司马懿’,然后就把武三思一家给灭了。”

苏铭一口气说了好几个例子,首播间的弹幕己经彻底炸开了锅。

【我算是看明白了,司马懿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扣帽子谁不会啊!】

【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被扣帽子的,一定要是权臣重臣才行,最好还是年纪大。】

苏铭看着滚动的弹幕,嘴角勾起一抹无奈的苦笑。

“上面这些人,都是被人扣上了‘像司马懿’的帽子,才被上位者猜忌杀死。”

“但历史上,还有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人,没有人说他像司马懿,但皇帝自己觉得他像司马懿,所以,他也死了。”

苏铭的语气变得格外意味深长:

“没错,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

“这位可是跟着朱元璋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劳苦功高,位极人臣。”

“到了晚年,己经七十多岁高龄了,还没死!”

“朱元璋看着这个比自己还能活的老伙计,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

“这李善长功劳那么大,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现在又活得这么长,怕不是要熬死朕,成为我大明的司马懿?”

【老朱这个脑回路也是清奇……】

【李善长:我多活几年招谁惹谁了?】

【冷知识,洪武西大案里,朱元璋杀的人可比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多多了。】

苏铭摆了摆手,表情严肃了几分:

“当然,这只是朱元璋的猜忌之一。”

“李善长被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牵扯进了胡惟庸谋反案。”

“他明知道胡惟庸有不臣之心,却没有及时揭发,而是选择了徘徊观望,心怀两端,这在朱元璋那里,就是大逆不道。”

“但是,他活得太久,权势太重,确实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元璋绝不容许自己的江山,出现任何可能成为司马懿的隐患。”

苏铭顿了顿,良久继续感慨道:

“所以说……”

“司马懿虽然死了,但‘司马懿’这三个字,却像一个幽灵,在中国往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上空飘荡。”

“他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底线最低、风气最差、国祚最短的大一统王朝。”

“更是以一己之力,让‘司马’这个姓氏,背负上了不忠、不仁、不义的千古骂名。”

“生于不义,死于不义的晋朝,最终也在一片混乱和血腥中,被汉室后裔刘裕彻底终结。”

“这或许也是一种历史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