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前所未有的成就
在这件事上,杨林没有拖泥带水,他直截了当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不管马展接下来要怎么做,他都会毫无保留的支持。
因为他很清楚,大隋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局面,之所以能够维持安定,能够欣欣向荣,都是因为马展的缘故。
他并不会将这些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如果只是他一个人,恐怕大隋早就在混乱之中,被各路反贼给覆灭了。
想要让大隋走的更远,变得更加强大,那就必须倚仗马展。现如今,马展也在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带着大隋不断向前。
随着杨林给出肯定的答案,马展笑着说道:
“有父王这番话,我就放心了。
此战最大的问题便是劳师远征,因为路途遥远,着途中有太多的变故,令人难以预料,也不知会发生什么意外。
若非如此,以我大隋精锐的战力,根本无惧敌军。
但此刻,既然大战已经在所难免,儿臣自当倾尽全力,带着我大隋将士凯旋而归。”
在这个时代,需要跨越数千上万里征战,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马展一个人的强大,更需要大隋将士齐心协力,同仇敌忾。
他们必须共同解决问题,才能跋涉万里,真正战胜对手。
不过,这显然不是什么难事。
如今的大隋精锐,他们皆是身经百战,斗志昂扬。
尤其是在马展亲自领兵的情况下,他们都有着必胜的决心,也无惧任何对手。
只要马展在此,他们自当拼尽全力跟随,哪怕是刀山火海也无所畏惧。
这就是马展存在的意义。
在接连的征战之中,马展的威望早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不仅仅是军队之中,甚至是那些百姓,他们同样对马展敬仰万分。
杨林不曾遮掩马展的功绩。
正因如此,马展做的事情越多,他的威名就越盛,如今大隋上下,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当今天子是谁,却对马展如雷贯耳。
他们几乎将马展视为天下之主。
若是在正常的朝廷,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如今的大隋确实就是这么个情况。
杨林的底线,便是延续大隋的国祚。
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其他的变化,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要坐在皇位上的是杨家血脉,那就足够了。
因为先前杨广的所作所为,以至于天下大乱,大隋几乎陷入绝境之中,杨林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曾经的杨广,也是英明神武,他并非庸碌之辈,可正是因为他太自以为是,也太喜欢自作聪明了,才让大隋陷入绝境之中。
谁也不敢保证,未来坐在皇位上的天子,一定是英明神武之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杨林更希望马展能够统领全局。
当然了,这里还有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杨林相信,马展并非谋朝篡位之辈。
否则的话,以马展如今的威望,不管他想做什么,都无人能够阻拦。
就连杨林也做不到。
马展的实力冠绝天下,可以说在这世上,除了李元霸之外,没有人是他一合之敌,如此恐怖的战力,又有谁能够阻拦他?
所以,与其选择和马展对抗,倒不如他们父子携手,让大隋变得更加强盛。
能够看到大隋越来越好,变得越来越强大,杨林死而无憾。
而在短暂思索之后,马展又开口说道:
“父王,既然接下来我大隋将要出兵远征李唐,那这个消息就没必要隐瞒了。
儿臣觉得,还是尽快将之公之于众,让我大隋的百姓都知道此事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我们必须趁此期间,做好相应的准备,因为一旦儿臣出兵,顺利覆灭李唐的话,我大隋的疆域必然大幅度扩张。
要是我大隋没有提前预备,接下来该如何治理这些土地,无疑是一件难事。”
听到这里,杨林顿时明白了马展的意思,因为在不久之后,便是大隋下一届科举,这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如果大隋当真对外开疆扩土,那对人手的需求,将会达到堪称恐怖的程度。
那他就必须趁此次科举,多选拔一些人才了,相信经过这几年的准备,大隋的人才将会比之前更多。
杨林并没有纠结于此,他很快点头道:
“展儿你放心吧,本王知道该如何处置,你只管领兵前线征战,至于其他的事情,本王自不会让你担心。”
在这世上,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哪怕马展也是一样。
他可以领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但要让马展在领兵作战的同时,兼顾治理内政,显然是太为难人了。
得到杨林肯定能回答,马展点了点头,也没有多说什么,既然杨林明白他的意思,那就无需多言。
杨林又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经历的事情,可是要比马展多得多。
尤其是在大隋重新统一之后,杨林主持大局,处理大隋政务,对于这些事,无疑要比马展更加熟悉。
就这样,杨林直接先行离开,接下来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自然不能耽误时间。
而在离开之时,杨林的脸上带着几分振奋之色,显得跃跃欲试。
如今大隋平定漠北,又将西域之地,还有辽东纳入掌控之中,疆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辽阔。
如果接下来,马上能够顺利覆灭李唐,将萨珊王朝之地纳入掌控之中,那大隋的疆域将会有多辽阔?
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
但毫无疑问,只要马展能够做到这一步,大隋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王朝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或许这就是曾经杨广所追寻的目标。
只可惜,杨广虽然野心勃勃,他却没有自知之明,他不能认清现实,反而是孤注一掷,使得大隋陷入绝境之中。
如果杨广能够冷静下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或许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但这件事情早已成为定局,现在说什么都无济于事。
至于马展,他看着杨林离去的身影,显得镇定自若。
他放下心来在院中休息,反正调兵遣将之事自有杨林负责,也不急于一时,他只要在此好好划水即可。
——
“诸位且看,是最新的大隋报!”
在惠民书店中,有一道急切的声音响起,瞬间吸引了周边众人的注意。
惠民书店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周边聚集了大量的读书人,随着科举的期限越来越近,这些读书人自然不敢懈怠。
不管他们是寒门子弟还是世家中人,面对这场关系到他们命运的考试,所有人都无比努力。
虽然说上一次科举,世家之人表现确实更好,但是这其中同样有许多寒门子弟崭露头角,这让世家之人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这件事情显然并没有这么简单。
哪怕如今的世家大族,早已不复存在,他们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势,但他们仍旧希望,在科举之上证明自己。
如果世家培养的人才够多,他们在朝堂之上,多少也有些话语权。
而此刻,在一名书生开口之后,所有人纷纷凑上前来。
如今的大隋报,无疑是朝廷对外公布消息的重要渠道,所以众人都很好奇,这最新一期的大隋报上面,到底有什么信息?
而在众人好奇之中,已经有人率先拿起一份大隋报,付了钱便是往外面走去。
在此说再多也没有意义,倒不如抓紧时间,拿一份大隋报去外面仔细看看,自然能够知晓其中信息。
看到这一幕,在场众人顿时回过神来,他们也纷纷有样学样,买了一份大隋报离开。
对于在场读书人来说,区区一份报纸根本不值一提,他们自然不会差这点钱。
随着一名书生,拿着一份大隋报来到了惠民书店外,瞬间吸引了此间众人的注意。
他们看着这书生,皆是好奇问道:
“敢问兄台,这莫非是最新的大隋报?”
这书生没有藏着掖着,他一边点头,一边将大隋报展开,目光在上面扫视而过。
刚开始时,这书生的反应还算淡定,但是看到上面的内容,却是不由自主的露出惊讶之色,接着喃喃自语道:
“摄政王这是打算领兵杀到天竺之地,将这李唐彻底覆灭了呀!”
这番话顿时引起了众人的兴趣,那些读书人一股脑的凑上前来。
有人惊讶的说道:
“兄台此言当真,摄政王又要出征了?”
也有人言之凿凿地说道:
“以在下之见,摄政王早就该动手了。
当初这李家反贼肆虐,关中之地可谓是无恶不作,在他们离开之时,更是掳走不知道多少人。
现如今,他们逃到天竺之地,仍旧是野心勃勃,若是不将他们尽早覆灭,终有一日他们会卷土重来。
这对于我大隋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呀。”
如果说,当初李渊成功覆灭大隋,一统天下,那他便是天下的正统。
可现在大隋重新崛起,并且横扫四方之敌,那李渊便是毋庸置疑的反贼,当初他所做的一切,也令人义愤填膺。
但拿着大隋报的那名书生,却是随口解释道:
“按照这报上所言,应当是在我大隋西域更西方,有一个名为萨珊王朝的国家。
他们派出使者向我大隋求援,说是那李唐出兵,将他们逼入了绝境,恳请我大隋出手相助,摄政王方才决定出兵。”
在场读书人皆不是无能之辈。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精通地理,但这其中还真有人知道萨珊王朝的消息。
当下,一名中年男子面露震惊之色,难以置信的说道:
“在下知道这萨珊王朝,这个国家可不是寻常小国,实力非同小可,乃是一方霸主。
想不到竟然被李唐逼到这等程度,不得不向我大隋求援。
不过,这也是个明智之举。
那李唐虽然逃离大隋,但并不代表他们实力不堪,只是因为摄政王太强,令他们无法应对罢了。
想要扭转局势,击败李唐,也唯有摄政王出手才行。”
说到这里,这男子面露感慨之色,如果不是马展的话,恐怕当今天下,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众人不断点头,他们也是这样认为。
要是没有马展的话,也不知如今大隋会是什么模样?
恐怕这世上根本不会有真正的科举出现,让他们这些寒门读书人也能有崭露头角,拥有和世家子弟同台竞争的机会。
虽然在这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能够给双方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让他们在此展现才华,已经很难得了。
众人感慨一番,又有人说道:
“此番最大的问题便是路途遥远,虽然我大隋精锐身经百战,但那天竺之地,距离我大隋何止数千里?
想要杀到李唐境内,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既然有摄政王亲自出手,那倒是没必要担心。
毕竟摄政王的实力,大家有目共睹,曾经李渊之子李元霸,虽然号称天生神力,却也是摄政王的手下败将。
纵然再给他几年时间,恐怕结局也是一样的。”
无论情况如何,在场众人都对马展有着绝对的信心。
因为他们是看着马展带领大隋,从绝境之中逆风翻盘,最终让大隋重振旗鼓,并且日渐强盛。
并且力行改革,让他们这些读书人,也拥有了选择的机会。
就在众人议论之时,手中拿着大隋报的书生,忽然发现了另一个重要消息。
他的目光在报纸上的某个板块上扫过,接着震惊无比的说道:
“诸位快看,朝廷在此发布了消息,此番科举,将会增加中举人数,这可是个好消息,看来我等的机会更大了。”
毫无疑问,这才是与在场读书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当这名书生开口之后,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显得有些难以置信。
虽然增加的人数,也不代表他们就能够考中,但多一个名额就多一份希望,他们自然为之欣喜。
有人惊讶道: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何朝廷突然增加了中举的人数,难道又要进行什么改革了吗?”
听到此人的询问,另有一名中年书生,却很快看出了问题的本质,他若有所思道:
“朝廷这样做自然是有原因的,或许正是因为摄政王将要领兵出征,为我大隋开疆扩土,所以朝廷才会提前准备。
科举增加人选,等日后我大隋攻城略地,才不会无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