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弘曟14
比起自己未来畅快的日子,如今在皇阿玛膝下被训斥几年,也不是那么难忍。
他既然下定决心不去争那个位置,就不想和下一任帝王,有任何的隔阂。
日子过得飞快,雍正的三位皇子都相继有了孩子。
雍正的心理就更加扭曲,他不能生了,看着身边的男子一个一个的生。
但他还不能表现出来,否则一个身体有疾的人,绝对不能坐稳皇位。
但是越是忍着,他心里就越扭曲,本来应该疼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但他大多数的时候,看到孩子都不舒服,所以对孙子们都不算是太喜欢。
雍正十一年,弘曟二十岁,羽翼丰满,子嗣绵延,让皇上心中真是不痛快。
再也忍不住,不止是私下训斥,而是在朝堂之上训斥,责骂。
后宫,永寿宫的温皇贵妃也是一个月也不能见上皇帝几面。
每次见面,都是谈公事,二人之间再无一丝温情。
后宫中,皇上最宠爱的便是莞妃, 家世几乎没有,还没有孩子。
但,善诗词歌赋,与他聊得来,还能懂他的心意,最得他的喜欢。
早年世兰倒台之后,宜修就把甄嬛视为最大的敌人。
在她的操纵下,又有弘曟在暗地里帮忙,甄远道从吏部尚书变成了罪臣。
之后,甄嬛为了甄家不得不将自己扮做纯元皇后的替身。
为甄家撑腰,也在几年后,将甄家从宁古塔接了回来,但也依旧是平民百姓。
在京城平民百姓是什么样的生活,她自然知道。
所以这些年她迫切的想要有一个子嗣,但一切都是徒劳。
甄嬛那般聪明,这几年也猜到了,是皇上有问题。
她注定不会再有子嗣,所以她更不能失去皇上的宠爱,否则甄家的日子怕是难过。
没了孩子,家世,还有皇帝真正的爱,她更加务实,早早的就私下向耿氏投诚。
耿若湄与甄嬛真的是无仇无怨,能在暗地里有一个能笼络住皇上心思的盟友,对她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
不过她也没忘了儿子当初告诉她,三皇子母子对甄嬛心有芥蒂。
一个能立于朝堂之上的皇子,和一个得宠的后妃,两方的助力说不上孰轻孰重,但若要比个高下,还是弘时更加重要。
在甄嬛找上门之后,耿若湄便提点她,让她去解决当初和齐贵妃之间的恩怨。
甄嬛早早就把这个事情忘记了,毕竟那个时候,她初入宫闱,最得盛宠。
她还不清楚皇上的宠爱甚至比不上皇上的愧疚,也分不清楚宠爱和喜欢之间的区别。
甚至认为自己如此得圣宠,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想象着未来,自然不把无宠的齐妃放在眼里,甚至早就记不得或者已经忽略了,无意间得罪了人家。
入宫十年,看清了皇家的无情,也明白了帝王的狠心,才知道什么也靠不住。
既然已经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她和沈眉庄,迅速商量对策,前往了长春宫向齐贵妃道歉。
耿若湄在知道李静言对此事不再计较之后,也接受了她二人的投诚。
甄嬛和沈眉庄都没有孩子,在她们心中最重要的便是家族。
二人投诚之后,甄嬛为嫡妹甄玉娆求了一个好姻缘。
沈眉庄为沈家求的是跟随新任帝王的从龙之功。
雍正十年的时候,沈眉庄的侄女儿进了毓庆宫,成了弘曟的庶福晋,让沈家彻底的绑在了他这条船上。
弘曟在前朝受到多次责骂之后,雍正的后宫比他最先沉不住气。
这人说的是被雍正强行带回宫中的叶澜依,她倒是感念弘曟当年对他的救命之恩。
在了解到弘曟羽翼丰满,即便没有皇上,他也能继承皇位之后,就迅速的对皇帝出手。
这事儿,耿若湄知道,甄嬛知道,但她二人都选择了保持沉默。
帝王的疑心,让她们所有人都不好过,即便甄嬛得宠。
但她作为平衡温皇贵妃的棋子,几乎每一次见面都要受到帝王的试探。
一个把自己全家贬绌,让自己沦为罪臣之女的男人,既要自己献出全部的真心,还要利用自己。
让甄嬛恶心不已,她妹妹的婚姻,即便是她向皇贵妃投诚,背后也有荣亲王的帮忙。
但一个罪臣之后,她拼尽全力的谋划,也不过是让妹妹嫁了一个五品官员之子。
日后的前程还要自己去挣,但这已经是她能够到的最好的人家了。
或许,有荣亲王在,皇室宗亲的府邸她也能进,但也只是做妾。
做一个皇家的格格,都是因为她有一个宠妃姐姐,否则便是侍妾,都怕是没有资格。
这岂能让甄嬛不恨,但她势单力薄,背后无人。
即便沈眉庄与她情同姐妹,但沈家终究不是沈眉庄说了算。
当初沈眉庄愿意让沈家,她的一位庶弟娶甄玉娆,但是沈家明确的表示不愿意。
甄嬛也能理解,但也因为此事,更加怨恨雍正。
她知道沈眉庄尽力了,沈眉庄也入宫多年,并没有给沈家带来太多的助力。
沈家对她的投资也越来越少,不过是因为她已经熬成了主位,皇上也不会再选沈家人进宫。
所以才一直给她银钱上的支持,直到沈眉庄为沈家和荣亲王之间搭上线。
但是,在沈家她依旧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哪怕是一个庶弟的婚事,都不行。
虽然沈眉庄有些愧疚没能办成此事,但甄嬛真的是没有怨言。
她知道根源在哪儿,如今的一切是谁造成的,所以和沈眉庄之间,从未有过龃龉。
如今,她手握宫权,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叶澜依帮助,也尽可能的为自身撇清了关系。
到了雍正十二年,皇帝身体每况愈下,他对弘曟的态度,又重新变回了教导。
虽然还是有责骂,但更多的是为了教导他。
雍正对前朝来说,也算是一个好皇帝,所以走到生命的尽头。
尽管他心里不满意,也不甘心,甚至嫉妒弘曟。
但还是为弘曟铺好后路,不让大清再次遭受动荡,让新旧政权能够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