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还是他面子大啊!
时光飞逝。
1977年,沈南初参加了高考,并以令人瞩目的成绩脱颖而出。
1978年春,万物复苏之际,沈南初正式成为了京大考古系的一名大一新生。同年,通过了严格的跳级考试,直接从大一跃升为大三学生,在京大校园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到了1979年,沈南初再次提前参加了本科毕业考试,并以全优成绩轻松通过。同年,报名参加了京大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结果同样毫无悬念,高分录取。
这如同坐火箭般的升学速度,在京大乃至整个高教界都传为美谈。
同样都是考古系的学生,裴云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嫂子的学术之路一路绝尘,那速度,他别说追赶,连扬起的尘土都快看不清了。
不过,裴云舟倒是一点也不气馁,心态放得很平。
他常对一脸同情看着他的同学说,
“嗐,跟我嫂子和二哥比?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嘛!”
“他们俩那脑子,跟装了马达似的,运转起来就不是一个维度。”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还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比较好。”
他早已接受了自家兄嫂非比寻常的事实,并安然享受着自己的学习节奏。
京大校方,尤其是校长梁国明和考古系系主任余红斌,对沈南初这个“宝贝疙瘩”可谓是呵护备至,寄予厚望。
毕竟,如此妖孽般的人才,可遇不可求,是学校乃至国家未来考古界的希望之星。
他们深知,好的苗子更需要顶尖的园丁来栽培。
当别的同级研究生还在图书馆里苦苦钻研基础理论,为第二年选择导师和研究方向而焦虑时,梁国明和余红斌早已未雨绸缪,早早开始为沈南初物色最适合的导师人选。
好马得有好的伯乐。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且一致,那就是考古界泰斗、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沈渊教授。
沈渊教授在考古界的名头可谓如雷贯耳,是真正的国宝级学者。
只是近些年来,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骊山陵墓的勘探与研究工作中,常年驻扎在考古一线,风餐露宿。
直到最近,因为年事已高,加之积劳成疾,身体有些吃不消,才在组织和家人的强烈要求下,返回京城家中休养。
沈教授学问虽大,脾气却也颇有些古怪,尤其近年来,他一心扑在重大课题上,早已明确表示不带学生,觉得费心费力,耽误他的研究时间。
为了让这位“老神仙”破例,收下沈南初这块璞玉,梁国明和余红斌可算是下了血本,绞尽了脑汁。
两人先是郑重其事地联名写了推荐信,详细列举了沈南初堪称“神迹”的学业历程、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在考古实践中展现出的惊人洞察力,以及她对考古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信送去后,如石沉大海。
梁国明坐不住了,决定亲自上门拜码头。
他提着好不容易弄到的特级龙井,敲开了沈渊教授位于京大附近那座清幽小院的门。
沈渊倒是没把他挡在门外,客客气气地请他进了书房。
书房里堆满了书籍、拓片和各种陶罐碎片,几乎无处下脚。
梁国明刚寒暄两句,切入正题,夸赞沈南初如何如何了得,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考古奇才,希望沈老能……
话没说完,沈渊就捂着胸口咳嗽起来,气息微弱地说,
“国明啊,不是我不给你面子,你看我这把老骨头,刚从骊山回来,医生说要静养,不能劳神。”
“带学生?唉,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说着,他指着墙角一箱刚运回来的竹简残片,
“你看,这些宝贝,我都没精力整理,看着就发愁。”
梁国明一看,机会来了!
他立刻表态,
“沈老,您身体要紧!这些杂事哪能劳烦您?我来!我帮您整理!”
于是,堂堂京大校长,那个下午就蹲在沈渊的书房里,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对着编号,整理那些满是灰尘的竹简,累得腰酸背痛。
沈渊则在一旁悠闲地品着茶,偶尔指点一二,
“哎,对,那片应该属于《逸周书》那部分……小心点,脆得很。”
临走时,沈渊拍着梁国明的肩膀,感叹道,
“国明啊,还是你体恤我这老头子。今天辛苦你了,那学生的事……容我再想想,想想。”
梁国明顿时觉得,有门儿!
辛苦没白费!
嘿嘿~~~
果然,还得他出马啊!
……
过了几天,余红斌系主任也出马了。
他带了一本珍贵的孤本碑帖前去拜访。
沈渊见到碑帖,眼睛亮了一下,但一听余红斌又提起沈南初和拜师之事,立刻又唉声叹气起来。
他指着院子里一堆从骊山带回来的、沾满泥土等待清理的陶器碎片,
“小余啊,你看我这院子,乱得都没法见人了。”
“这些陶片,记录着重要的地层信息,得尽快清理、分类、绘图,可我这手啊,最近老是抖,实在干不了这精细活了……”
余红斌一听,这哪能让国宝级学者为这种琐事烦心?
他立马挽起袖子,“沈老,您放心!这活儿我在行!交给我!”
于是,京大考古系系主任,蹲在沈渊家的小院里,拿着小刷子、小铲子,一点一点地清理陶片上的泥土,然后按器型、纹饰仔细分类,还得在沈渊的“指导”下绘制草图。
忙活了一整天,余红斌灰头土脸。
沈渊在一旁端着茶杯踱步,时不时点评,
“嗯,那个鬲足归那边……”
“绘图的线条再流畅些……”
结束时,沈渊满意地看着初步整理好的陶片,对余红斌说,
“小余,还是你专业!帮了我大忙了!”
“那个学生……嗯,确实是个好苗子,我再考虑考虑。”
余红斌一听立马就心花怒放,觉得曙光就在前方。
不错不错,还是他面子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