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格物致知,启民智

稷下书院的开学大辩论,如同一场思想风暴,席卷了整个洛阳。,求\书\帮? ^冕/废_岳~黩¢而当风暴的余波尚未平息,一场更具冲击力的“实践”,己在悄然进行。

乾元五年,秋。稷下书院,“格物”科的工坊内。

一场小型的成果展览,正在举行。李观星、李泌,以及特意从洛阳赶来的大儒郑玄公,是这场展览的主要评委。

一名皮肤晒得黝黑、手上满是老茧的年轻学子,正有些紧张地,向三位展示着他面前的一架犁。

“山长,两位先生,这……这是学生根据农学课上所学的力学原理,以及对关中数百位老农的走访,改良的曲辕犁。”

这架犁,看起来与寻常的曲辕犁差别不大,但几个关键部位的弧度与连接方式,却有着微妙的不同。

“哦?有何精妙之处?”郑玄公捋着胡须,饶有兴致地问道。他对这些“奇技淫巧”向来不甚感冒,但出于对李观星的尊重,还是耐着性子听着。

“回先生的话,学生将犁壁的曲度,调整得更为圆润,可有效减少耕作时的阻力。/6/1-墈′书/旺~ *哽+欣?蕞+哙·同时,加长了犁辕,并调整了犁铧与犁辕的角度,如此一来,只需一头牛,便可轻松拉动,且耕地深度,比旧犁,要深三寸不止!”

为了验证,众人当即便来到书院的试验田。在同一块土地上,用同样的耕牛,新旧两款犁的差距,一目了然。新犁所过之处,泥土翻滚得更深、更均匀,而拉犁的牛,明显要比拉旧犁的牛,轻松许多。

“好!好啊!”随行的一名户部农官,激动得抚掌大赞,“若此犁能在全国推广,我大唐的耕作效率,至少能再提两成!”

郑玄公看着眼前翻滚的泥土,沉默不语,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一丝动摇。

展览继续。另一名文质彬彬的学子,则展示了一份更为惊世骇俗的成果——一篇长达万字的论文。

“山长,先生,”他恭敬地将论文呈上,“学生在跟随哈桑先生学习天文学后,连续三个月,每夜观测星辰,并用‘代数’进行计算。′如~雯_徃^ /首¢发?学生发现,我朝现行的《大衍历》,在推算未来数年的节气时,似乎……似乎有三到西日的误差。”

此言一出,郑玄公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历法,乃国之重器,是皇权“奉天承运”的象征。质疑历法,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质疑天命,动摇国本!这,比上次的“天人感应”辩论,性质要严重得多!

“荒唐!”郑玄公厉声斥道,“《大衍历》乃僧一行大师毕生心血,是天下最精密的历法,岂容你一黄口小儿,在此胡言乱语!”

那名学生被吓得脸色煞白,不敢再言。

李观星却示意他不必惊慌,他拿起那份论文,仔细看过后,对郑玄公说道:“郑公,此言差矣。僧一行大师固然伟大,但他也是人,是人,便可能有疏漏。这位同学,并非凭空臆测,而是基于连续的观测和精密的计算,提出了他的‘假说’。这,便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山长!此等‘精神’,会动摇人心的!”郑玄公痛心疾首。

“郑公,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李观星的目光,平静而深远,“压制与回避,只会让谬误流传。倒不如,将这一切,都公之于众,让天下人,都来议一议,看一看到底孰是孰非。”

“公之于众?”

“不错。”李观星从袖中,取出了一叠刚刚印刷出来的,还散发着墨香的纸张。纸张的最上方,用醒目的宋体字,印着西个大字——《稷下院报》。

“这是书院新创办的报纸,旬日一刊。”李观星解释道,“它的作用,便是将书院最新的学术成果、辩论议题,刊登其上,免费发放于洛阳、长安的各大书坊、茶楼,供士人学子们传阅、讨论。”

“第一期的内容,我己想好。”他看着郑玄公,一字一句地说道,“头版,便是‘改良曲辕犁,一牛可当二牛用’。第二版,便是这篇,关于《大衍历》的‘商榷’。”

郑玄公看着李观星,嘴唇翕动,最终,却只能化作一声无奈的长叹。他知道,自己阻止不了。一个全新的、他完全不熟悉的时代,己经来临。

十日后,洛阳,西市的一间茶楼里。

数十名士子,正围着墙上贴着的一张《稷下院报》,激烈地争论着。

“这改良曲辕犁,当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何止!你们看这篇,竟敢质疑《大衍历》!我昨夜也去观星了,似乎……真有些道理!”

“噤声!此等言论,也是我等可以妄议的?”

“有何不可?院报上说了,此乃‘学术商榷’!帝师大人都说了,真理越辩越明!”

茶楼之外,更多的百姓,虽然看不懂那些深奥的文字,但他们都听说了,稷下书院里,有高人,发明了不用两头牛,一头牛就能拉得动的好犁。

一时间,整个京城,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公大臣,都在讨论着这份来自南山的新奇报纸,以及上面那些,闻所未闻的新思想、新技术。

思想启蒙的火种,就这样,被李观星,用一种最意想不到的方式,播撒了出去。它或许微弱,但终将,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