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立规矩
孙二嫂把方子透给王家村的事,终究没能捂住。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杏花村甜蜜作坊的院子里就站满了人。
叶蓁蓁踩着露水站在台阶上,晨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扫过一张张带着困意和疑惑的脸。
“昨儿跟孙二嫂对过话了,”她没绕弯子,声音脆生生的却带着分量,“咱们糖坊的熬糖方子,是她漏去王家村的。”
“嘶——”倒抽冷气的声音此起彼伏,紧接着就炸了锅。
“这黑心肝的!吃着碗里的还扒着锅里的!”
“我说王家村那糖味儿怎么跟咱们的像!原来是偷了方子!”
“撵出去!这种吃里扒外的留着干啥!”
孙二嫂缩在墙根儿,粗布褂子皱成一团,头埋得快贴到胸口,两条腿抖得跟筛糠似的。
叶蓁蓁抬手往下按了按,院子里的吵嚷声立马低了半截。
“大队已经定了处置,”她眼神扫过众人,一字一句说得清楚,“孙二嫂调离熬糖岗,三个月只给一半工分,专管清洗打扫。年底看表现,再决定能不能回来。”
这话一出,有人跺脚叫好,也有人撇着嘴不乐意。
“这也太轻了!换我看,得开全村大会批斗!”
叶蓁蓁等议论声歇了些,才缓缓开口。
她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打了个转:“糖坊能有今天,是大伙儿一起熬出来的,但要走得稳,光讲人情不成,得立规矩。从今天起,三条规矩,谁都不能破。”
“第一,熬糖的配料房,不当值的人敢靠近半步,直接找大队说理去。”
“第二,原料进出都得记账,谁领的、领多少、用在哪,一笔都不能差,出了错谁领的谁担责。”
“第三,糖坊里的事儿,不管是方子还是产量,对外人多嘴半个字,后果自己掂量。”
她顿了顿,声音沉了下来:“规矩立在这儿,谁要是犯了——”
后半截话没说,但那眼神里的坚决,让院子里彻底静了下来,连风吹过屋檐的声音都听得见。
打这天起,糖坊的气氛肉眼可见地变了。
马桂英熬糖时眼睛瞪得溜圆,添柴都要凑到灶边看半天表;苏晓曼记原料账时,笔尖都快戳破纸,生怕多写一个数;就连往日里嘴碎得能说破天的钱彩凤,见了人也只敢扯扯嘴角,半句多余的话没有。
孙二嫂天天抱着扫帚扫院子,灰头土脸的,再没了以前跟人说笑的张扬。
有人故意在她身边把脚步踩得咚咚响,她也只敢把头埋得更低。
晌午叶蓁蓁核对账目时,苏晓曼踮着脚凑过来,小声邀功:“蓁蓁姐,你那规矩太对了!昨儿我娘家兄弟来打听糖价,我愣是一个字没漏。”
叶蓁蓁点点头,手里的算盘珠子噼啪响。
她心里清楚:立规矩容易,守规矩才难,这顶多是个开头。
果然没几天就出了岔子。
一大早马桂英就慌慌张张跑进来,嗓门都变了调:“坏了蓁蓁!昨儿领的冰糖少了半斤!”
叶蓁蓁立马把昨晚当值的人叫到一起,挨个问下来,最后查到钱彩凤头上。
钱彩凤脸唰地白了,搓着手支支吾吾:“我、我就称了二两熬糖水喝……想着就一点儿,不打紧……”
“一点也是糖坊的东西,”叶蓁蓁把账本往桌上一放,声音没高却透着严肃,“按规矩,扣三天工分。”
钱彩凤张了张嘴想要求情,对上叶蓁蓁不容置喙的眼神,终究还是蔫蔫地低下头:“我认……”
这事儿一传开,糖坊里再没人敢动公家的东西,连掉在地上的碎糖渣子,都有人捡起来归到库房里。
转眼到了月底盘账。
叶蓁蓁把账本摊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大声念给大伙儿听:“这个月原料损耗比上月少三成,产量多了五十斤,扣的工分都在这儿记着,一笔一厘错不了。”
账本上的数字清清楚楚,原先嘟囔规矩太严的人,这会儿都闭了嘴。
实打实的好处摆在眼前,比说一万句大道理都管用。
傍晚叶蓁蓁正要锁门,孙二嫂磨磨蹭蹭走过来。
她手里捧着几个红通通的山楂,个个饱满得发亮:“蓁蓁……这是我打扫时捡的,前儿盘点落下的。”
叶蓁蓁接过山楂,指尖触到果皮的凉意,点点头:“知道了,去吧。”
孙二嫂如蒙大赦,脚步轻快地走了。
叶蓁蓁看着手里的山楂,又望了望她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立规矩从不是为了逼人难堪,只是得让人知道,哪儿是不能碰的底线。
夜色渐浓,糖坊的油灯还亮着。
叶蓁蓁趴在桌上写下个月的生产计划,窗外的新月把“杏花村甜蜜作坊”的牌匾照得清清楚楚。
远处传来几声狗吠,衬得夜更静了。
她吹熄油灯,锁好门,月光在地上铺出条银亮的路。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糖坊的日子,得照着规矩好好往下过。
…………
解决了孙二嫂的事,糖坊像是剔掉了一根隐隐作痛的肉刺。
虽说短时间内难免还有些别扭,但规矩立下了,风气也为之一清。
叶蓁蓁终于能稍微喘口气,把更多精力挪到琢磨糖品花样、盘算长远发展上。
日子一晃就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
这天晌午,日头暖烘烘的,地里的人正猫着腰忙秋收前最后一遍除草,村头老槐树上挂着的大喇叭突然“刺啦”响了两声。
先是大队支书叶德山带着本地口音清嗓子,紧接着,大队长叶振海洪亮又郑重的声音,透过失真的电流,顺着田埂、绕着屋檐,传进了家家户户:
“全体社员同志们注意了!全体社员同志们注意了!现在广播一个重要通知!”
这声音跟颗石子似的,砸在平静的湖面上。
地里,正弯腰挥锄头的叶卫东动作猛地一顿,几乎是条件反射地直起腰,手里的锄头柄被攥得死紧,目光“唰”地扫向老槐树方向,耳朵竖得老高,连呼吸都放轻了,就怕漏听一个字。
“接公社武装部通知,咱们杏花村符合条件的适龄青年,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