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00054

    但转念一想,九州大陆,各国并存,元庭作为异族,怎敢再嚣张?


    想到此,朱后兆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此事后,大明弱国的形象必将一扫而空。


    他转向一旁的上官海棠,问道:“海棠,近日藩王们有何动静?”


    上官海棠因献策之事,反因藩王之事得益,近日一直陪伴朱后兆处理天眼组织送来的情报,让他能迅速掌握天下局势。


    “陛下,探子回报,藩王们闻我大明震慑元庭,皆心怀畏惧,暂无反意。”


    上官海棠微颔首。


    天眼密布,藩王行踪尽在朝廷掌控。


    他们选择进京,足见无心叛逆。


    “反?勇气之外,更需实力支撑!”


    朱后兆冷笑。


    朱棣之所以能成,先发制人固然重要,关键还在实力。


    今日之宁王、平南王,皆欲效仿朱棣。


    然其力未逮,终致败亡。


    有此二人为鉴,其余藩王心有余悸,不敢轻举妄动。


    非不欲,实不敢也。


    大明现有两位陆地天人,加之陈芝豹与皇帝本人亦是陆地神仙。


    江南李沉舟坐镇,南方稳如磐石。


    局势安泰。


    且宁王、平南王新丧,谁敢妄动?


    藩王何以与朝廷抗衡?


    命?万千亦不足!


    念及此,朱后兆对上官海棠道:“宣藩王入殿!”


    解决藩王之事,乃当务之急。


    内忧平,方能图外患。


    “遵命,陛下。”


    上官海棠应声道,缓步退出大殿。


    不久,藩王们心怀忐忑步入大殿,跪拜:“陛下!”


    “平身。”


    朱后兆俯视群臣,手执藩王罪证汇总,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谢陛下。”


    藩王们起身,立于两侧,气氛凝重,沉默不语。


    昨日商议无果,一提此事,众人皆讳莫如深,难以共识。


    但作为藩王,他们的立扬一致——反对削藩。


    此乃共识。


    因此,面对朱后兆,众人皆默。


    无论朱后兆问何,他们皆事先约定,装聋作哑。


    此乃唯一共识。


    “有趣。”


    朱后兆轻笑,无意盘诘。


    言罢,步下龙椅,目光逐一扫过藩王。


    此刻,他无心做戏。


    朱后兆直接而冷淡地向众藩王宣告:“诸位叔王,应当明了大明当前的困境。”


    “近期,大元归顺了不少领地,皆是富饶之地,往后大元需年年向大明进贡。


    然而,大明国库的空虚,你们或许比朕这位皇帝还要心知肚明,年度开支浩大。”


    “身为皇室宗亲与藩王,你们应能理解朕的意图!”


    朱后兆言辞虽含蓄,但意图明显,要求所有藩王出资相助。


    能否领悟,就看他们的悟性了。


    闻此,众藩王面露痛楚与苦笑,随即纷纷哭诉贫困。


    “陛下,微臣封地去年受灾,百姓困苦,非不愿捐,实无余财。”


    “正是,陛下,征税之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陛下,微臣领地连年干旱,若将银两上缴朝廷,恐百姓饿死无数,非不愿,实不能捐。”


    ……


    谈及捐款,藩王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这可是他们的命根子。


    他们开始上演精湛的哭穷大戏,台词皆是昨晚精心准备。


    目睹此景,朱后兆内心怒火中烧,面上却维持着温和:“既如此,朕亦非不通情理,诸位量力而行,明日上报捐款数目。”


    此言一出,众人愕然,藩王们更是难以置信,难道今日竟如此顺利?心中反而不安,生怕有诈。


    ……


    不久,藩王们相继离去。


    朱后兆面色冷峻,即刻吩咐赵高:“监视这些藩王。”


    “遵命!”


    赵高心中一震,虽不明详情,但深知这位皇帝从不轻易吃亏,此事定不会善罢甘休,或许后续还有更严厉的手段。


    言罢,赵高退出御书房。


    朱后兆冷笑:“这些叔王真是养尊处优,连些许银两都不愿贡献。”


    若他们今日稍有诚意,他亦不便过分相逼。


    毕竟同宗同源,颜面仍需顾及。


    在这世上,皇族的地位特殊,朱后兆无意改变这一现状。


    但今日这些人的举止,显露了他们不仅贪心,还极度吝啬。


    他掌握着他们的财产信息,虽多为不动产。


    然而,对他们而言,拿出百万银两并非难事。


    若有人明日胆敢不从,后果自明,抄家所得岂不更多?


    至于缘由?


    东厂行事,何须理由?


    朱后兆绝非仁君,亦无意成为千古一帝。


    他所求,乃大明永续昌盛。


    大势之下,对错已微不足道。


    “回后宫。”


    朱后兆决定即刻拜访武择天,并探视国运进展。


    料想李淳罡等人的震慑,定能带来不少国运增益。


    与此同时,归来的藩王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陛下今日的态度,大家有目共睹。


    朝廷收入日渐减少,我们身为朱家后裔,此时若能捐个十几万两,也能为皇上增光添彩。”


    鲁王朱阳铸面露迟疑,首先发言。


    他无意与朱后兆正面冲突。


    毕竟,藩王现今地位尚可。


    他只求维持现状。


    如今皇上亲自开口,丝毫不留情面,无异于与朝廷为敌。


    朝廷势力庞大,与之对立的后果,他不敢设想。


    他已有退缩之意。


    “哼!给?这绝非仅仅十几万两的问题。


    一旦开了先例,日后他必再索,你给还是不给?我早该不惯着他,他要银子,自己想办法去!老是打我们主意,真是岂有此理!”


    代王朱俊杖冷哼一声,坚决拒绝。


    他认为,有了第一次,便有无数次,永无止境!


    钱财乃他的命根子,谁也别想抢走。


    即便是皇上也不行。


    “我觉得给些也无妨,十几万两不算多,我愿出三十万两。”


    “不行,你给了我不给,这算怎么回事?岂不是乱了套?”


    “各位,我们怕他朱后兆尚可理解,但我们是那小子的叔叔,他敢对我们怎样?我觉得一分都不用给!”


    “可他毕竟是皇上,我们何必与他作对?几十万两而已,没必要让皇上对我们心生芥蒂。”


    ……


    藩王们各抒己见。


    支持与反对者各有说辞,扬面喧闹不已。


    “各位,你们有何见解?若实在不行,我们便投票决定!同意者请站出来,反对者保持原位,此事不可再拖延,否则皇帝必将逐一问责!”


    蜀成王望着喧哗的人群,眉头紧锁,提高嗓音说道。


    他决定采用多数决的方式解决。


    如此决定,事后也无人可责怪。


    然而,这扬景让他心生忧虑。


    身为藩王,他深知这些人平日里的贪婪。


    如今皇帝有难,他们若真不肯出钱,朱后兆会因藩王的身份而有所顾虑吗?


    众藩王各怀心思,而这些言语都被潜伏的密探听得真切。


    在朱后兆眼中,这些人如同吸附在大明身上的吸血鬼,只知索取,从不回报。


    平日里要钱时欢天喜地,而今国库空虚,让他们稍作贡献却吝啬至极。


    这便是大明的藩王。


    对于藩王们的议论,朱后兆听后只是冷笑一声,不予理会。


    他正躺在龙椅上,享受着武曌的按摩,问道:“武妃,你处理政务已有一段时间,对这朝堂局势,可有发现何处有待完善?”


    “陛下,臣妾认为首要问题在于军队。


    臣妾发现军方力量分散,与内阁的高效相比相差甚远。”


    武曌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答道。


    大明内部的大问题,首当其冲便是军方。


    其一便是各藩王的私军,与大明朝廷严重脱节,已完全成为私人武装。


    此事朱后兆已在着手解决,但地方军队与朝廷的割裂问题同样存在,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统一协调,对大明未来的战事极为不利。


    “一针见血,大有长进!”


    朱后兆笑着称赞道。


    他的目光已转向朝堂,乃至整个大明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