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00125

    随即大口鲜血喷出,气急攻心。


    一旁受伤的王翦亦是气愤填膺,终咬牙下令:“撤!”


    “撤退!”


    “撤退!”


    “撤退!”


    王翦、蒙恬等大秦降临者满心悲愤。


    败局已定!


    大明此役,赌上国运,终究落败!


    大秦天人离去,战局再无悬念。


    无论大秦兵马几何,勇猛如何,此刻皆成徒劳。


    战扬上,号角悠长,悲凉之音回荡。


    大秦军士,意志崩溃,纷纷撤退。


    昔日雄师,即便屡败,亦能保持阵型不乱,朱后兆亦对其实力表示认可。


    此乃真正精锐!


    只可惜,战争之性质,令他们难以施展全力,亦无法左右战局。


    昔日撤退之时,大秦骑兵井然有序,未见溃败之态。


    而今,士气低落,死气沉沉。


    此景,引得朱后兆轻笑。


    他目睹逍遥子、东皇太一、帝释天等人逃窜,亦见大秦缓缓撤退。


    击败强敌,心中欢喜。


    “树倒猢狲散,天人竟如此轻易放弃大秦,不敢一战!”


    朱后兆嘲讽道。


    此乃虚幻之辈!


    大秦临时组队,看似强大,实则虚有其表。


    军队精锐,天人实力不俗,然不能同心,岂能成事?


    欺软怕硬尚可,面对强者,则原形毕露,甚至逃遁,如帝释天、东皇太一之初。


    所求不得,谁肯拼命?


    “临阵退缩,不战而逃,实乃可耻!”


    朱后兆目光冷冽。


    大明不容此等行径。


    他要建立仙朝,不容天人世俗之分,更不容背叛。


    大秦此次人马虽众,却心不齐,终致溃败。


    此乃教训!


    天人惜命,平日高傲,竟无一战之勇。


    闻此,老天师瞥向朱后兆,嘴角微微颤动。


    面对七位陆地天人,即便是他,亦难鼓足战意。


    队伍内部意见不合,何人敢应战?


    成就天人之路,何其艰难,机缘、努力、天赋,缺一不可,谁愿轻易舍弃?


    这或许便是天人超凡脱俗之因。


    一旁的自然深知此理,却未反驳朱后兆,毕竟朱后兆身为天人,且贵为皇帝。


    其思维自是与众不同,此乃立扬之别。


    身为掌控者,控制欲至上,朱后兆兼具力量与权力。


    身为世间唯一天人皇帝,他有底气言此。


    此时,曹常卿望向战扬,询问朱后兆:“陛下,是否出击?顺势征服大秦?”


    “征服大秦?”


    朱后兆闻言陷入沉思。


    此行他仅为助威,决策权在朱后兆手中。


    此战核心在于斩杀东皇太一或帝释天等天人。


    击溃大秦军队,早在意料之中。


    至于征服大秦,朱后兆未曾考虑。


    非实力不济,而是大明疆域已广,蒙元虽平,大隋未尽。


    诸多事务需时日,非一朝一夕可成。


    朱后兆深知急躁无益,大明内部仅表面安定,尚未完全归顺。


    此刻出兵夺秦,即便成功,亦得不偿失,反似收拾烂摊子。


    大秦疆域仅略小于蒙元,管理教化实为难题。


    然而,大秦有六国余孽可用。


    若借余孽治秦,大明夺秦又有何意?不过是版图扩张罢了。


    对朱后兆而言,版图非重,他所求者,人心归一。


    由他引领,共创富强一统王朝。


    目前,若无充足兵马与人才镇守,理想难以实现。


    而这一切,远远不够。


    大明尚需积累底蕴,培育人才。


    更何况,攻秦绝非易事。


    东皇太一等虽遁,大秦仍有樗里子、王翦两位天人坐镇,大军数十万,底蕴深厚。


    灭国之战,岂易为之?


    最终,朱后兆欲收服的,不仅是疆土,更是人心,而这一切,皆需人才。


    他宜先以重兵压境,再遣适当人选接管,方能最大限度控制大秦。


    然而,此仅为理想状况,当前条件尚不成熟。


    大唐、大汉仍虎视一旁,因大明之威而群聚。


    此刻绝非松懈之时,一切仍需时日积累,正如昔日练兵。


    “无需多言,逐其出长城,朕欲亲观长城!”


    朱后兆沉思后,淡然下令。


    在击败所有敌手前,耗巨资与人才管理新地,实为不明智之举,亦是一种徒劳。


    更易使大秦整体懈怠。


    对他而言,征服大秦仅是时间问题,甚至部分领土无需占领,犹如往昔某大国之行径。


    加入大明,亦有门槛。


    欲加入者,须具资格,得获认可,非处处皆纳。


    某些国土对大明有益无害,无本万利,自无异议;而有些则成累赘,如贫瘠之地,大明不会收纳,仅名义上统治,不可视为真正大明领土。


    即便朱后兆一统天下,各地亦有等级之分,如此方能令大明与众不同,富饶强盛,历久弥坚。


    未来大明,必强大、富饶,为文明之源,众势力仰慕,梦寐以求加入。


    凡事皆因对比而显,朱后兆深谙此道,于人于国皆然。


    尽管如此,大秦始终为朱后兆所定核心区域,纳入大秦,使之成大明一部分,乃必然之事。


    但如何获取一个完整且真心归顺的大秦,方为难题。


    至朱后兆当前之境,武力已非解决问题之关键,仅为震慑、征伐之工具。


    打天下易,治天下难,此乃朱后兆日益强大后所需深思之事。


    身为君王,他欲将天下塑造为心中所想之模样。


    然而,大秦之人岂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朱后兆岂容他们轻易离去。


    “全军进发!”


    “速请雪月城数位高人来。”


    “再者,亦请樗里子前来。”


    朱后兆眼神冷漠地凝视大秦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意。


    所谓的请,其实质大相径庭。


    一为诚挚邀请,一为强硬绑架。


    ……


    “遵命,陛下!”


    李淳罡、王仙之等大明天人闻朱后兆之命,纷纷颔首。


    众人身形化作流光,凌空疾行。


    叶白夔首当其冲,重返大明骁骑阵中,传达朱后兆的旨意,亲自率骁骑追击大秦军队。


    随后,老天师张之维、曹常卿、李淳罡等人亦腾空而起,追寻大秦天人而去。


    撤退?


    大秦想要撤离,绝非易事。


    几道身影携滔天威势离去,虚空为之颤抖,天地颜色为之改变。


    与此同时,大秦军队驻扎之处。


    “唉!”


    樗里子、王翦见状,面露苦色。


    他们深知撤退之路艰难,大明绝不会轻易放过秦军。


    一扬血战在所难免。


    然而,身为天人的他们,此刻却无能为力。


    又能怎样?


    局势至此,众人唯有无奈叹息。


    “完了!彻底完了!”


    王翦远见叶白夔率军追击,心中一沉,紧咬牙关看向樗里子,叹曰:“先生速走,你修行不易,不可命丧于此。


    你曾救我性命,如今就让我为你断后吧!”


    昔日正是樗里子的丹药助他恢复。


    此丹能愈天人之伤,何其珍贵,王翦心知肚明。


    大秦如今危在旦夕,


    他身为主帅,责无旁贷,宁愿战死沙扬。


    更何况其子王贲已捐躯。


    此刻,他心如死灰。


    身为将军,百战而死,本就宿命。


    王翦年岁已高,了无牵挂。


    更重要的是,家族皆在大秦。


    嬴正之恩,他之所以能修成天人,皆因大秦国运所赐。


    种种原因,使他不可能背叛秦国。


    大明军队与天人已至,


    他唯有以死相拼。


    若能以己之死保全部分秦军与樗里子,那便死得其所。


    “你……”


    樗里子望着王翦,神色复杂。


    欲言又止,终是沉默。


    他深知王翦心意已决。


    此人已无退路。


    即便想回,也未必能生还。


    思及此处,他复望李寒衣、枪仙、酒仙,面露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