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李娟的人生已经变了


    刘高楼临走之前给李龙给了一个小包,说是他叔叔刘山民专门给的,让他转交给李龙。

    “我叔说那边这东西也挺多的,就是不知道有没有用。如果有用的话,以后多带一些回来。”

    李龙打开那个小皮包,看到里面是一对角。

    羚羊角!

    不是鹅喉羚也就是黄羊的角,而是高鼻羚羊,也就是哈方那边大片成长的赛加羚羊的角!

    李龙曾经打过几只,所以见过,知道。

    刘山民给李龙的这是一整副,就是一对,掂重量能有个一公斤多的样子。

    “这玩意儿市价,几十块钱吧。”李龙没问过贾天龙,不过猜测应该差不多。

    毕竟现在保护法才公布,实施起来还有一段时间,等过段时间全国通行了,这玩意儿应该就贵了。

    “几十块钱?”刘高楼一听乐了,“那太好了,我让我叔到时多搞些这东西。”

    “行啊。”李龙点点头,这东西以后越来越少,哪怕是按现在的市价收起来,存放几年都会十倍二十倍的涨价,所以越多越好。

    李龙还要请刘高楼吃饭,对方客气了一下就同意了。

    吃完饭,刘高楼带着车匆匆离开,说是还要赶回口岸,这车本身也是从那边雇佣过来的。

    李龙回来后和孙家强、梁双成一起把甘草、黄芪搬进库房里放好,这个库房里大部分堆满了,他想着是该给贾天龙打个电话了。

    不过贾天龙未必有时间,他的第二个孩子快要出生了,这会儿估计是没空的。

    那就先放着吧,李龙想着等刘高楼第二次过来。他能看出来刘高楼虽然老实,但的确是想赚钱。在知道羚羊角比较贵之后,肯定会大批量的让刘山民弄回来。

    隔壁国家对这个东西并不会重视,以工艺品的角度甚至多于医学角度。

    所以想要弄回来,至少在这一阶段是非常容易的。不过等动保法广泛宣传,涉及保护动物的身体部位销售受限之后,价格就会炒起来。

    那时候就有人去隔壁国家找这个玩意儿。虽然国内不让杀羚羊,但从国外进口过来的,那时候还不怎么管,当然关税也高。

    再往后,那就直接禁止了。

    在这个模糊的时间点多囤一些,只要手续齐全,肯定是有用且不违法的。

    李龙的大致计划就是这样,毕竟隔壁国家对这个没那么严格,直接把近两百万只杀到了几万只……那得多少角啊?

    接下来两天李龙的心思就没在这方面,他全力关注着另外一件事情。

    李娟考上高中了!

    这年头考上高中,并不亚于考上大学。李娟是在农村读的中学,虽然她很刻苦,顾晓雨从燕京那边也给她带来了不少资料,但学习方面的事情,环境氛围和老师都挺重要的。

    所以这一次能考上高中,李家人都非常高兴。

    “娟是全校第一考上县一中的,”顾晓霞专门打听了一下,“这一届考上一中的人里面,她的成绩是全县第十七名,非常好了。农村学生里面排第一的。”

    县一中和县二中都有初中班,这边上学的学生成绩普遍要比农村的强不少。

    所以李娟的这个成绩可以说异军突起一般,在县一中高一老师眼里也是优秀的存在。

    这些老师经验丰富,很清楚在那样的环境里学习成绩还能这么好,那么在县一中,大家在同样的学习环境里,李娟的成绩肯定会更突出。

    “有老师甚至在私下里找一中的教务主任,想要把娟调到他们班里去。”顾晓霞感慨的说道,“好学生,哪个老师都喜欢啊。”

    乡里中学,考上高中、中专和师范的,一共就五个学生,所以说全乡瞩目不为过。

    和李娟如此的耀眼相比,李强以全校第一考上乡中学就不怎么引人注目了。

    不过李龙倒是一视同仁,给李娟一百块钱奖励,给李强是五十块钱——不过李强的钱很快就让梁月梅收走了,只给他留下了五块钱。

    两个人都有新书包、铅笔盒、钢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李娟要住校,顾晓霞提前给准备了一整套的新被褥,还带着她买了一些女孩应该用的私人物品。

    这些东西梁月梅知道要买,但她不经常去县里,对目前的情况不了解,所以顾晓霞主动把这个任务接了过来。

    总的来说,大家都在关注着,所以李娟自己反倒轻松起来,只是有点儿不安。

    她没住过校,没有和陌生人同住一屋的习惯和经历,虽然略有点儿向往,但毕竟年纪小,不知道怎么应对。

    “你放心大胆的住,当然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顾晓霞开解她,“咱家的人品质上都没问题,好着呢,所以要是有事,要么是误会,要么是别人的问题。

    你们在学校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乱七八糟的事情不参与就行了。”

    社交能力是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光说肯定是不行的。

    八月二十六号,县一中高一年级开学,李龙开着吉普车把李建国、李娟带着进了县一中。

    吉普车开到门口,门卫很尽职的进行了登记,然后放了进去。

    这时候新生入学的时候没那么多仪式,李龙开车穿过教学区到了南面的宿舍区,那边已经有新生在报到了。

    报到后按班分宿舍,因为李龙他们来的早,按顾晓霞的建议,占了一个上铺。

    宿舍来了一个女生,正在铺床,看到李龙他们进来也没说什么,只是好奇的看着。

    县一中的宿舍比较旧,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几张高低床。学生们带的东西基本上都要放在床上。都是平房,这时候也没说女生宿舍不让男人进入——毕竟才开学,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挺多。

    把李娟的床铺铺好,东西摆在床头被子里面,李龙和李建国他们就出来了。

    又来了女生,终究是不方便。

    李娟跟了出来,李龙就按顾晓霞所说的那些事项说给她听。

    “钱自己随身带着,你住在上铺,有人过来宿舍的时候,上铺不容易脏——毕竟宿舍里没凳子,坐的话就只能坐在下铺床上。

    洗漱用具放在盆里子在下铺床下面,这个没办法看好,毕竟你们上课去了,每个人都有钥匙,不好说容易不容易丢。如果丢了,别费劲去找,大概率找不到,直接去买一套新的。”

    “那哪行?”李建国不同意,“该找还得找,不能让人觉得咱家钱多……”

    好吧,这事情只能由李娟自己来决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吧。

    李娟在高一二班,按顾晓霞了解的情况,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很有经验,语文老师比较年轻,和学生互动的比较多一些。

    顾晓霞没过来,在上班。有些招呼已经提前打好,不需要在这个时候特意过来展示存在了。

    李龙原本还想给李娟再买辆女式自行车的,李建国没让,李娟也说自己现在的自行车挺好的,不需要。

    李龙就想着那就等等吧,他相信李娟肯定能考上大学,到时再说吧。

    县一中这时候还不是重点高中,教学质量还是可以的。顾晓霞其实先前也想过给李龙说,要不要把李娟转到州一中去,那边的教学质量会更好一些。

    李龙给李建国说了,李建国说没必要,他相信李娟在一中好好学,能考上大学。

    州一中倒不是不好,主要是距离远,有什么事情的话照应不到。

    把床铺铺好后,两个大人带着李娟把学校门口的门市部、宿舍区的水房、教学楼等区域都转了一圈。

    中午的时候李建国和李龙陪着李娟打了饭,叮嘱了不少事情,然后才离开。

    李娟目送着父亲和小叔离开后,一个人端着饭盆回到了宿舍。宿舍里已经有三个同学打来饭正在吃着,床铺已经住满了。

    看到李娟进来,有同学热情的让出桌子的一角,供李娟放饭盆。

    中午打的是馒头和菜。学校的食堂有三个打饭的地方,都是被私人承包的,饭菜谈不上丰盛,更别说美味了。

    李娟知道饭不好吃,但这时候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其实李龙说过李娟可以住在他家里,每天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就行。大院子距离县一中也就不到两公里的距离,骑自行车十来分钟就到。

    是李娟自己觉得住到小叔家总归不好意思,一定要住校的。而且住校是可以有晚自习的,每天晚上和同学一起在教室里学习,可能更有氛围感。

    第一个考验就是这个饭菜。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这饭菜倒不说好不好,一般吧。李娟家里的饭菜比这时候大多数人家里都要好一些,所以她吃不惯也正常。

    好在这不算什么克服不了的习惯,闭着眼睛吃吧,总归不能饿着肚子。

    边吃饭边聊天,很快就熟悉了。在这里住校的,都是相对比较远的乡镇的,六户地、北五岔、乐土驿等等;而且同一宿舍可不仅有新生,还有高二高三的学生。

    李娟很快和两个六户地的同学成了朋友,其中一个同班,另外一个在一班。

    年轻人总是适应得很快,虽然才十五岁,但李娟已经迈出了独自生活的第一步。

    最开始的那点子担心也变成了好奇,吃过饭去水房洗了搪瓷盆后,便和同学一起在学校里转了起来。

    李龙带着大哥回到大院子吃中午饭。他能看出来大哥还是有点担心的,便说道:

    “先让娟住一段时间看看,如果住不惯,那就在我这里。我边里房子多,给她专门腾出一间来,安上炉子,到时学习啥的都方便。”

    这个李建国自然没意见。

    吃过饭把李建国送回到四队,李龙又和还没开学的李强聊了聊。

    李强同样对上初中挺好奇,也有一点迷茫。好在初中距离小学就一公里的距离,他因为李娟先前上初中还进去过,没那么陌生。

    李龙问他有啥想法,他说一定要像姐姐那样,在初中好好学,到时也考高中,考大学。

    行吧,志气不小。

    李强是第二天去中学报到。他现在需要每天骑自行车上学。姐姐已经去住校了,现在每天就他一个人,李强还有点不习惯,所以和李龙说的多一些。

    顾晓雨从燕京那边寄过来的资料李娟都留着,这是准备给李强用的。不过眼下李强还没心思想那么多,他在想着四队里有多少人是和他一起要去上中学的,也不知道能有多少同班同学。

    李龙又回到了县里,这段时间街上挺热闹的。考到县一中的学生不少,许多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会在县里把一些生活物品买齐,回去的时候又会带一些家里需要的回去。

    甚至于李龙的收购站也迎来一波卖家潮。上高中是要交学费的,有些人才交了公粮,余粮还没卖掉,家里钱不够,就把一些存货拿出来到收购站卖掉,给娃娃交了学费,留了吃饭钱。

    李娟每个星期的钱是十块钱,李建国打问过,主要是吃喝和一些临时性开支,这是够了的。李龙给她的钱她自己拿着,算是应急的。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六下午,李龙去接李娟回家。因为要送行李,开学的时候李龙送的李娟,李娟就没骑自行车,她打算这个星期天下午自己骑自行车去学校,这样以后每个周末就能自己回家了。

    偶尔有不方便的时候,她才打算去李龙家里。

    李龙原打算在县里带她吃个饭再回去,李娟坚持要回。

    回的路上,李娟嘴就没停,一直在和李龙说着学校的事情。

    “杨凤华,家是六户地的,比较远啊,两个星期才回一趟。她每天早上就吃炒面。就是去水房打开水,然后把炒面放碗里,用开水一冲,直接搅一搅,跟糊糊一样。

    就那个炒面她还不放多,然后就着自己带的咸菜就是一顿早饭了。”

    “还有韩英子,家是北五岔的,也带了咸菜,不光早上吃,晚上也吃,就中午一顿在学校买饭,我觉得她都营养不良了,瘦瘦的……”

    “高二高三的学生真刻苦,早上起得早得很,出早操的时候他们已经背过一阵子书了。晚上晚自习结束,还有人拿着手电在床上看书。”

    “也有喜欢玩的,有人在学校外面租了房子,自己做饭吃,我们学校边上就有人种菜,去人家菜地里买一些,有些还偷一些菜回来自己水煮着,没啥油……”

    “我们聊天的时候知道,有些人在县里住着,生活也不咋好。一家一个月就六公斤肉票,还是带骨头的。一顿饺子能吃掉半个月的肉,要好几个月才能吃一顿饺子……以前不咋觉得,现在才知道,咱们家生活好的多啊……”

    李龙一边听一边想着李娟说的炒面,这可不是饭馆里用菜炒面条的那个炒面,是炒面粉,志愿军吃的那种,当然比那个要好一些。

    那玩意儿才是现在许多人家庭早上比较普遍吃的东西。就是把面粉在锅里用荤油小火炒,一直炒得黄黄的盛出来,吃的时候舀一勺放碗里,用开水冲开成糊糊,类似于某些地方的油茶。

    这年头,城市里一些家里生活一样不怎么样。毕竟物资还没那么丰富,一家哪怕双职工,工资要供养一家子,再加上上学的孩子,也是紧紧巴巴的。

    所以李龙虽然对二哥、姐夫的行为有点看不上,但能理解。

    毕竟吃商品粮的名头挺好,但论起生活质量来,赶自己差远了,当然也不如大哥家里。

    李龙家里的情况不具备可比性。就是大哥李建国家里,每个月至少也能吃上十几公斤以上的肉,鱼还要除外,鸡蛋也除外。

    李娟李强两个是不缺鸡蛋的,甚至于对煮鸡蛋还有点抵触情绪。

    在这个年代,许多孩子吃煮鸡蛋都高兴的跟啥似的,他们却不怎么愿意吃,炒的反倒好一些。

    “我爸我妈说,小叔,要不是你,俺家的生活,可能也就和他们差不多。”李娟突然说了一句话,把李龙的思绪给拉了回来。

    “那咋可能?”李龙笑了,“你太小看你爸你妈了。娟,我给你说,就算没我,你爸你妈两个也能让你和强强过上比他们好的日子的。”

    这一点李龙是坚信不疑的。

    李娟没想到自己崇拜的小叔这么推崇自己的父母,她还有些意外。

    李龙就捡了一些大哥大嫂年轻时候的事情讲给她听,让她知道,自己的父母,年轻的时候也是传奇人物的。

    这时候的孩子还是挺崇拜权威的,以往是见到李龙如何能赚钱、打猎、逮鱼,所以崇拜。

    现在听李龙说自己父母年轻时候的事情,就跟听故事一样,那印象也同样深刻。

    车子开回到四队的时候,太阳刚落山,晚饭也好了,家里人都等着,李娟头一回离家这么久,一个个都新鲜得不行。

    就连杜春芳也连连问着在学校吃的怎么样、住得舒服不舒服等等,家门出一个高中生,对于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是真的很重视的。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