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有经济眼光的杨苹苹……

    陈兴邦一家也在,听着杜春芳说李龙又弄来几台汽车,还给大舅哥送一台后,便问道:

    “那汽车好开不?好开的话,我也整一台。我不白要,我给钱。”

    他这话,别人没办法接,李龙不在,李建国不好替他做主,不过还是说道:

    “苏联老毛子的车,好开不好开不知道,不过车子是二手的,得看情况。另外就是这车子是报废车,没牌照。”

    陈兴邦就犹豫了。

    他和李安国一样,主要的生活轨迹在城市里,要是汽车没牌照,那通常不被查倒也罢了,要被查着,车子铁定被没收。

    划不来。

    下午李龙是开着黄色面包车过来的。主要也就是因为要送二哥李安国一家和姐姐一家,开吉普车坐不下。

    黄色面包车一进村子,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今天中秋节,虽然学生不放假,但会提前放学,不少学生娃娃刚回来,就追着车子跑,一直跟着跑到快到李家才停下来。

    李龙把汽车停在大哥家门口的时候,在院子里已经吃过饭,并且明显喝了酒的几个男人正在谝闲传子,听到汽车响,都走到了门口。

    看到黄色显眼的面包车后,一个个都围了上来,露出兴奋且好奇的表情。

    这面包车比现在已经开卖的天津大发要大一些,长一些,方正一些。明显带着点儿硬派风格,符合老大哥的气质,看起来,并不比那些轿车差。

    当然,说起来做工肯定是相对比较粗糙的,但皮实耐用是真的。

    李龙下来后,陈兴邦立刻问道:

    “这就是报废车?看着咋跟新车差不多哩?”

    “按报废车手续进来的。”李龙解释着,“车是二手车,这车开了有七八年,车况是怪好哩,不过没手续,找不到人的话,办不了牌照。”

    李龙能找李向前办两个牌照,一个给大哥一个给岳父。如果后面二哥和姐夫想要车,那肯定也是便宜给他们,但不可能给他们办手续,毕竟一个是在石城一个在奎屯。

    鞭长莫及。

    李安国也很感兴趣,看着这车子,绕着圈子赞叹着。

    李建国虽然已经选好了要69车,但看着这面包车也是有些心动。

    但既然和弟弟说好了,那就不可能变了,朝三暮四可不是他的性格。

    而且六九车也对他的胃口,军用指挥车嘛,看着就牛气!

    (上图为六九车改邮政车,车型一样)

    李青侠也站在门口看着。作为家长,他觉得跟着儿孙们凑上去看这车子有点不太对,但眼睛里也满是渴望。

    嘿,这车子,就是好!

    几个人正在车边问着李龙关于车子的事情,谢运东骑着自行车匆匆赶了过来。

    他下车子甚至都来不及把车子撑起来,直接往墙边上一靠,那车子没靠稳,车轮后转着就倒了下去,他也顾不得了,上去摸着面包车就问道:

    “就这面包车?”

    他和李龙说的自己要的是面包车,看着这面包车样子,开心极了。

    “不是这台,和这台差不多,略旧一些,在收购站里放着哩。这台是晓霞他爸要的。”李龙急忙解释,“你那一台也是黄颜色,两台颜色差不多,县运输公司已经保养过了。”

    “那……今天能不能开回来?”谢运东看着这车子,越看越喜欢,“我会开哩!”

    “那你先把你自行车骑回去,呆会儿我开这个车送我二哥、姐夫去汽车车的时候,你跟着坐上,回来就开回来行了。

    不过我得说清楚,那车手续是报废车,你要想上牌照,就得自己找人想办法。另外咱们得写个东西,就是我给你卖的是报废车。”

    “嘿,那肯定没问题,钱我都准备好了。”谢运东笑着从随身背的挎包里取出一沓百元大钞来。

    那次李龙给了说了事情后,他就去银行取了钱,一直等着呢。

    陈兴邦看着李龙接过那些钱,简单数了数就装进了口袋里,问道:

    “这车……多少钱?”

    “五千。”谢运东笑着说道,“小龙给我面子,便宜卖给我的。就这车况,嘿,要在市场上卖,没有一万根本拿不来。”

    语气里满是自豪,这自豪主要还是因为和李龙关系好。

    村里不少人私底下说他们几个是李龙的狗腿子,还有人嫉妒说他们比李龙大,却围着李龙转,没脸没皮的。

    他才不在乎呢。

    有活干,有钱赚,村里最早一批买拖拉机,最早一批成万元户,现在又是最早一批有汽车的。

    那些人只不过嫉妒他日子过得好而已!

    紧接着,陶大强、梁大成和贾卫东都过来了。

    他们也是听村里人议论才知道李龙开了面包车回来了。和别人相比,他们知道得更多,也更激动。

    陶大强看着这硬派扎实的面包车有些后悔,他要选面包车就好了。

    不过同样是没说,他想着既然已经给李龙说了,那肯定是确定了,没办法变。

    “运东哥说呆会儿要去县里把车开回来,你们两个啥意思?”李龙就问他们两个。

    “我们……”陶大强看了看李家人,问道:“能坐下不?”

    “坐不下。”李龙笑了,“只能挤,对了,你俩能开不?”

    这两个摇了摇头。

    “现在就剩下两台拉达轿车,反正不管先前你们咋决定的,那就只能开这个了。我的意思是,等运东哥把面包车开回来,你们两个跟着好好练练技术再去开车。

    对了,我刚给运东哥说了,你们得和我签个条子,我说明卖的是报废车,不然万一查着了,又得是我的麻烦。”

    “那肯定没问题。”两个人一起说,“我们要买的,要开的,和你没关系。”

    贾卫东很羡慕,他原本想着老老实实的开拖拉机吧,现在又觉得这面包车真挺不错。

    家里钱是够的,但拿出来买车的话,存了好久的钱一下子就没了,想想有个面包车,好像用处不是很大啊。

    他压住了念头。

    李龙能看出来,也没问啥,他们问什么,就给说什么,还带着谢运东开车熟悉了一下,然后让谢运东也上手练了练。

    还行,会开拖拉机,这车子开起来就不是很生,而且以前谢运东也用李龙的吉普车练过手,所以很快就能开得像模像样了。

    “等车子回来,一定要好好练练技术,不能开快……”李龙给他说了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不像拖拉机,拖拉机没驾驶楼,四面你扭头看就行。这东西四面都有罩子,开起来就不太方便,要学会用后视镜……”

    李龙把二哥、姐姐一家带着谢运东拉着到了汽车站。李安国也是和陈兴邦一起坐到石城,再从石城买票去奎屯,玛县到奎屯的车已经发出去了,坐不上。

    等把他们送走,再开着车回来到收购站,让谢运东看他的那台面包车。

    那台面包车和这一台颜色一样,不过比这一台多跑了两年,略旧一些,车漆有磨损的地方。

    即使如此,谢运东也是异常的喜欢,在这里和李龙签了合同后,美滋滋的坐上去,深吸一口气之后,想着启动开车方式,慢慢打着火,小心翼翼的开了出去,和李龙摆摆手,然后往回开去。

    黄色面包车停在谢运东家院子的时候,居民点热闹起来。

    一直以来,整个四队就李家有汽车,这事一开始大家还希奇,后来就见怪不怪了。

    毕竟李龙那小子能折腾,好多生意都在做,人家能赚钱嘛。

    谁也没想到,这么快队里就有了第二台汽车,而且不是李龙的大哥,是谢运东!

    黄色面包车虽然没有吉普车那么显眼,没有轿车那么有档次,但放在这里,那也是独一份的存在。

    或者在一些人眼里,李龙已经不算是本村人了,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黄色面包车,才是本村第一台车!

    所以围过来的人可不少,包括陶大强和梁大成、贾卫东。

    谢运东干脆打开车门让他们看,不过不时的招呼着:

    “车上别乱按、别乱扳!你们再这样,下去啊!扳坏了让你们赔呢!”

    总有些坏怂上车就乱搞,巴不得把车子哪个零件弄坏掉才能稍微平息一下内心的那个嫉妒。

    当然,绝大多数还是正常的,上车坐一坐,感受一下就赶紧下来,生怕弄坏了啥。

    这可不便宜!

    汽车的价钱只在小范围里传播,村里人都不清楚,就算问,谢运东陶大强他们也不会实说。

    他们也不傻,这价钱是李龙给他们的成本价一样,带着自己人的意思,他们要把这价钱说出去,村里或者其他听说了找李龙买车的时候按这个价,那李龙岂不是亏大了?

    不得得了便宜还坑人嘛。

    许多人起哄让谢运东开一开,谢运东便上了车子,招呼着陶大强他们几个也上来,梁大成抢着坐在了副驾驶位置上,就是想看看谢运东是咋开的。

    虽然李龙开玩笑说和开拖拉机区别不大,但肯定是不一样的。

    谢运东也没开远,就绕着居民点的巷道开了一圈,开到后面没路了,还在盐碱地上压了一段。

    面包车看着硬派,越野地也是有点能力的,开着很顺畅。

    等开回来,几个人都想上手。

    晚上谢运东把面包车停在院子里,一家人坐在车边上赏着月亮。

    其实目光大都放在车子跟前。

    当天晚上,夫妻两个都没睡好,外面但凡有个风吹草动,狗叫人声什么的,都会想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人打汽车的主意?

    邓桂兰看着丈夫没睡,小声说道:

    “你说咱家是不是该装个大门了?不然这车子……”

    “没必要。”谢运东直接回绝,他觉得装个大铁门,会显得自家不大气,怀疑村里人。

    但说完就后悔了,其实装个大门也挺好的,至少晚上睡着踏实些。

    “大门不装了,养条狗吧。”他说道,“我看老李哥家的狗就不错,看后面能不能找谁家狗配一下,弄个狗娃子。”

    这是比较合适的,村里人不会指指点点,养条狗还能看好家,看好车。

    没睡好的不光是他,还有陶大强。

    陶大强晚上回去,把面包车的事情给妻子杨苹苹说了,也说了自己应该弄台面包车的。

    “那面包车挤一挤,坐十来个人没问题,能拉人,听运东哥说座位拆掉可以拉货,空间也大。”

    “那也没轿车好看。”杨苹苹没看面包车,不管怎么说,她始终觉得轿车才是好的。

    “轿车在城里还行,在咱们村里,不实用啊。”

    “谁说不实用?”杨苹苹在被窝里转过身子面对丈夫,说道:“你想想快到冬天了,是不是结婚的多了?那结婚的要想气派一些,是不是得雇车?你说雇个面包车气派还是雇个轿车气派?”

    陶大强一下子就明白了,问道:

    “你是说,等冬天……赚这个钱去?”

    “那当然!三队冬天有好几家要结婚的,等我回去一趟给说一下,一次给二三十就能用咱们车接亲,你说赚不赚?”

    “嘿,这还真是条路子哩!”陶大强笑了。

    用轿车接亲肯定是比面包车有排场,现在农村的生活慢慢好了,虽然不都是像四队这样提前进行半小康,但结婚这样的大事,还是舍得花些钱的。

    一个冬天,能接十场婚礼,就顶工人两三个月的工资,很划算了。

    接亲一般就上午,花一两个小时搞定。毕竟这时候结婚的年轻男女,基本上都是同村或者邻村,同乡基本上就是最大范围了。

    毕竟圈子就这么大,交通出行方式就这么多,能接触到的异性也就这么大范围。

    陶大强越想越觉得不错,这是个不错的赚职赚钱的办法。

    而且轿车开出去也有面子不是?

    心里那股子犹豫不知不觉得就消失了。

    贾卫东家里,他媳妇看他睡不着,知道他的心思,便说道:

    “既然家里钱够,你要想开的话,那就买一台呗。钱没了再赚,反正面包车开着也能赚钱哩。”

    当初贾卫东主动靠近李龙,她没反对,现在看来,丈夫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在村里不是最富的那一拨,但比其他人要强多了。

    李龙能像拉陶大强谢运东等人一样拉贾卫东一把,当然也是因为贾卫东主动向他靠拢。

    和谢运东他们想法一样,村里说酸话的不少,但自己赚的是实打实的钱!

    生活好了才是真的,不说天天吃肉,至少一个星期吃两三回肉,让孩子不受委屈,那就是最好的了。

    “不买了,钱先攒着,说不定啥时候就用上了。”贾卫东想了想,摇了摇头。

    汽车对于他们家来说不是刚需商品,没必要为了面子买这些东西。

    如果有一个赚钱的路子需要汽车,那他肯定买了,目前没有,那就算了。

    第二天,陶大强和梁大成两个吃过饭就来到了谢运东家里,让谢运东教他们开汽车。

    收购站这边,有人开着拖拉机来卖打瓜籽,顾博远也给对方说明了收购价。

    “均价一块钱一公斤,要压平的,干净的。没压平原则上不收。”

    这话不光给来卖打瓜籽的人说,而且还写在了黑板上。

    一些二道贩子其实也贩过打瓜籽,收购站这边不收,他们就捂在手里了。

    现在看收购站开了口子,虽然只收平口的,但能打听出来怎么压平啊。

    “泡水,泡软了压就行。”顾博远给出了办法,“压平之后再晾干就行了。”

    压平机就那么几台,要么在队里要么在收购站。现在收购站就两个打杂的,根本没空去搞这个。

    如果换平时,铁兰花肯定愿意,但眼下她在肉干加工坊里帮忙干活,工资不少,所以她也不会搞这个。

    开拖拉机拉打瓜籽的立刻就拉回去了。

    能收就行,眼下已经不是管价钱的事情了。

    一亩地收一百多公斤,一公斤一块钱,也是一百多块钱,比种麦子和苞米强。

    当然,明年有种棉花的,到时就有比较了。

    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下午就有人开着拖拉机拉着打瓜籽过来了。两吨多点打瓜籽,很干净,压平的,换两千多块钱。

    来的时候兴冲冲还带着忐忑,走的时候笑嘻嘻,一个大包袱丢掉了。

    明年再不种了!

    接下来收购站又热闹起来,每天都有大批的打瓜籽拉过来。

    顾博远让孙家强和梁双成验收后,就找一个干净的仓库放起来。这玩意儿要放很久,所以仓库里卫生、防鼠工作要做好。

    为此,收购站还养了几只猫,这时候就只有狸花,抓老鼠是一绝。

    一个星期,打瓜籽就收了二十吨,后续收购的速度缓了一下,但每天还有几百公斤到货。

    李龙估计这个过程会相当的长,因为今年种打瓜的不少,有些可能不知道消息,有些可能还没把自家的打瓜籽压平,还有的可能在观望。

    毕竟一块钱一公斤相对于去年和前年的价格,还是太低了。

    收打瓜籽的第二天,陶大强和梁大成两个就坐着谢运东的面包车来到了收购站,要把两台拉达轿车开回去。

    李龙干脆也把那台69车开回四队,给大哥去练手。

    这样,刘高楼第一批拉来的七台车,就处理完了。

    成本两万一,卖出了两万块钱,还亏本了。

    但是,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