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出国一趟得得瑟一下(给天狼啸天战盟主加更)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龙去了收购站,带着梁双成卸东西。

    没一会儿,刘高楼带着人也过来了,跟着一起卸,卸完后他就对李龙说:

    “李老板,现在去糖厂吧?”

    “行。”李龙知道他心急,便说道:“正好带点东西给胡科长送过去。”

    他又对梁双成说道:

    “双成,把苹果搬仓库里去,其他的我呆会儿拉走,就先不动了。搬完给顾叔说一下,问问这些卖东西的要不要苹果,便宜得很,不过得按箱卖,一箱二十公斤,二十块钱。”

    一块钱一公斤,半公斤的肉钱,算起来挺贵的。

    但这年头,水果的种植还没大规模铺开,普通老百姓日常能吃到的水果非常少,不然也不可能把西红柿当水果来吃。

    虽然苹果算是全国各地最普遍的水果了,但即使这个也不是经常能吃到。谁家菜地里种几棵果树,大概率是会用篱笆围起来的,不然结果子不等熟了都会被淘气小子偷了吃。

    李龙拉来的苹果是国光和红元帅,一公斤批来的价格是三毛钱,挣个运费钱。

    他拉了一些马肉马肠子,巧克力还有几个套娃,带着去了糖厂——开的吉普车。伏尔加虽然开着比吉普车舒服,但去糖厂有点显眼,还是吉普车比较“大众化”一些。

    “我怎么就忘记给他们带点东西了呢?”刘高楼在糖厂下车后,和李龙小声说着。

    李龙知道他从阿拉木图开上那台伏尔加之后,脑子里都是自己的车,其他的事情已经不入心了。

    所以笑着说道:

    “没事,这些东西算咱们两个人的。咱们一起去见胡科长,事情是一样的。”

    刘高楼笑了,谢了李龙。

    提着东西到胡科长办公室,他正在打电话,看到了龙和刘高楼后,脸上露出笑容,赶紧说了几句把电话挂掉,过来和两人握手。

    李龙把提着的东西放下说道:

    “前几天我们去了趟哈加盟共和国,这些东西是从那边带过来的。马肉马肠子、巧克力还有套娃都是四份,一份是送给科长你的,剩下的给领导,麻烦科长就帮我们表一表心意了。”

    “嘿,你们还出国了啊?现在出国可不容易!”胡科长惊讶的问道,“怎么样?出去后看着大有收获吧?苏联那边怎么样?是不是比咱们富裕的多?”

    “哪有啊,差远了。”刘高楼接过话头,摇头说道,“吃的喝的啥都没咱们这边好,就是城市里汽车多一些……怎么说呢,感觉和想像中不一样。”

    “新闻里经常说那边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还以为新闻夸张了,难道是真的?”胡科长对这个比较感兴趣,等手下人给李龙和刘高楼把水倒了之后,问道,“物资比较紧张?”

    “肯定紧张,不然也不可能从咱们这里进白糖了。”李龙把水杯放下说道,“那边的重工业比咱们强,汽车什么的都能造。但轻工业不太受重视,还是计划经济,没放开,和咱们几年前差不多,工人农民干活没啥积极性。”

    “唉,太僵化了,这样下去……”刘高楼想起李龙说的话,好在没说出来。

    “就是地方大,资源特别的丰富,人口还没咱们北疆一半多,地方比咱们大多半个,你想想吧,还都是草原平地,比咱们这边条件好多了,但生活水平不如咱们。”

    说是不如,倒也不完全是,看比哪个方面了。

    反正胡科长去不了,李龙他们就可劲吹了。

    “国庆那几天,我们领导去了美洲那边参观,学习他们那边的制糖经验。说实话回来后把那边夸的啊,我还以为国外都是非常发达的呢。”

    “世界上有差不多两百个国家,有大有小,有的发达,有的还不如咱们。”李龙说道,“先管好咱们自己吧。对了胡科长,这回还是拉十二吨白糖。”

    “没问题。”胡科长笑着说,“还以前的结算方式?”

    “嗯。”

    双方都满意。

    中午胡科长管饭,请他们在石城吃了顿好的,刘高楼着急着要离开,所以没喝酒,吃完后就开着车走了。

    “看来这个白糖还真赚钱,这个刘老板都开上小汽车了。”胡科长和李龙目送着刘高楼离开的时候,感慨着说道。

    “赚钱是真赚钱,但过关交的交税也不少,他是有特殊的办法。”李龙点了一句,他看得出来胡科长心动了。

    “啥?总不能是走私吧?”胡科长吓一跳。

    “不是不是,特殊渠道,他是有正规手续的,但这个……我不好说。”李龙不能说太多,他只是想打消胡科长自己搞的想法。

    毕竟真要往国外按正常通关手续卖这个,恐怕赚不了多少。

    “这样啊……”胡科长便没了心思。那些手续他也知道很麻烦,还是老老实实就在这里干吧。

    “领导们去那边参观学习考察,带了不少的美元,一些原本想做做不了的事情都能办了。”胡科长又说道:“多亏你了。”

    “咱们彼此彼此,双赢嘛。”李龙笑笑,“后面这样的事情会保持很长时间。”

    “那肯定没问题,时间越长越好!”胡科长不太明白李龙的说法,但他自然希望继续保持下去,“现在你们家那边的糖渣还够吧?要不要每周多拉两车?”

    “够了够了。”李龙笑笑,现在每个星期两车,老马号的牛羊加料是够了。

    原本现在又到了转场的时机,但他没打算继续囤牛羊了,保持现在的数量,把淘汰的宰了,新一批羊羔子也长成了,已经能形成良性循环,非常不错了。

    而且牛羊肉也不可能天天吃料,草才是主食,料是辅助。

    又聊了一会儿,李龙开着吉普车回去到了收购站,把那些卸下来的特产要拉走。

    他发现从收购站离开的人中,有些抱着苹果箱子卡在自行车后座上,有些则直接放在拖拉机上,还不止一箱。

    他觉得应该是二道贩子把苹果拉走去卖的。这年头啥水果都是希罕物。就四队来说,秋天能吃个洋柿子,沙枣,西瓜、葡萄。

    家里菜园子好点儿,栽种果树的还能吃点梨子苹果或者葡萄什么的。

    而且这玩意儿也不会多,吃吃就没了。

    所以有余钱的时候,能买点水果吃,顺带着就买了。

    李龙也往车上装了几箱,四队那边要拿一些过去,大院子这边也要留几箱自己吃。

    去四队的时候就开着伏尔加了,反正现在不少人都已经知道自己弄来了汽车,这也不算显摆,说实话轿车就是比吉普车舒服,就是装东西少点儿。

    刘山民给李龙搞的这台汽车算豪华型,他都不舍得往座位上放东西,直接放后备箱里和座位的脚踩位置。

    杨大姐和顾晓霞已经准备给这车座钩织个座垫了。在她们看来,这么好的车,这么漂亮的座椅要是被弄脏了就可惜了。

    回到四队,到了大哥家里,现在地里已经没有活了,但大哥不在,还在犁地忙碌着。

    虽然这拖拉机也不是今年的,但比王财迷家的要好用的多,王财迷也舍不得新买,觉得一个生产队用不了两台,他那台本队揽不来活,就去隔壁三队帮着犁一些地。

    三队的拖拉机和他那台差不多,都是坏坏修修的,半斤八两,所以也能干一些活,当然钱是赚不了那么多了。

    老爹正在屋子里砌炉子,老娘和大嫂在帮忙。炉子火墙都要在下雪前砌好,外面的灶台冬天就用不了了。

    听到汽车响,正在院子里和泥的梁月梅看着豪华的伏尔加有些意外,等李龙把车停在院门口,提着东西下来的时候,她笑着说:

    “小龙回来了啊。这又换车了?”

    “嗯,这车是合伙人送的。”李龙有些得意的笑,“比吉普车开着舒服。”

    他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往院子里走,杜春芳听到声音走出来,看到他后,脸上露出笑容:

    “说是出国去了?这就回来了?没去几天啊。”

    “离的近,往西北一千多华里就到了。”李龙解释着,“苏联,老毛子那边,过去就打个猎看看。”

    杜春芳是知道苏联的,她急忙问道:“过去吃亏没有?前些年咱们还和他们打仗哩,死不少人……”

    李龙从她手里接过泥盆,一边去和泥的地方拿铁锨往盆里铲泥一边说道:

    “没有,我们过去是看看能不能做生意。那边生活比咱们这边还苦,我打算卖点东西过去……”

    “苦?那不是外国吗?不是说外国都是发达国家,比咱们过得好吗?”梁月梅疑惑的问道。

    “不一样,他们那边啊,跟咱们七八年前一样,计划经济,没开放,不让私自做生意……”

    李龙又解释一遍,这回大家都懂了。

    计划经济初期的确有着巨大的先进性,国内的基础工业、农田水利建设什么的,都是那时候集中力量办大事搞起来的。

    北疆这边的国营大厂也是那时候搞起来的,耕地开垦之类的基础同样是。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难免会暴露出一些短板,在人的思想意识还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计划经济在某些方面也会阻碍经济发展。

    “嗨,管那么多干啥,咱们生活好就好。”正在砌炉子的李青侠从李龙端过来的泥盆里铲了一铲子泥开始漫起起来。

    炉子弄好后还要把火墙给砌起来。他们那边是铁皮火墙,好搞得很。西屋这边因为有一个长长的卧式火墙,冬天可以在上面烤鞋子之类的,里屋还有一个立式砖火墙,冬天在上面晾东西,所以不能用铁皮的。

    李俊峰夫妻两个这时候在前院搞火墙,听到动静也过来了。

    “小龙叔回来了?”李俊峰笑着说,“这汽车是你的?真漂亮!得不少钱吧!”

    “别人送我的。”李龙说道,“咋样,你媳妇快生了吧?”

    “嗯,个把月就生了。”李俊峰说道,“还得麻烦你们。”

    “这个生完就不生了吧?”李龙问道,“我带回来一些苏联的特产,呆会儿你拿一些回去。”

    主要是苏联的糖果,这个带的多,各家都能分一些。

    “小龙叔你出国了?真牛比!”李俊峰原本眼睛盯着那车都快拔不出来了,现在一听李龙出国了,更是惊叹着。

    “就是去了一趟苏联,不远。”李龙没觉得有啥,后世从霍尔果斯到阿拉木图,一天几十趟班车,随便走,免签啊。

    但现在,出趟国是大事,能吹好几年!

    李俊峰也加入了帮忙的行列,一会儿就把炉子火墙给弄好,然后就是等干点儿,烧一炉子,看看烟顺不顺。

    砌火墙是个技术活,烟道要通畅,但又不能太顺,要让烟火顺着通道把整个火墙的边角都能热到。

    砌好后点火检验还要看看有没有漏烟的地方,毕竟泥抹火砖,容易有漏气点。

    等这边点火检验的时候,谢运东他们开着车子过来了,没一会儿,李家门口就一下子停了四五台车,很是壮观。

    “小龙回来了啊?”谢运东还提着一袋子红薯放在了门口,“老岳父家种的,才挖了不久,拿过来冬天闲着烤着吃。”

    “来来来,正好帮忙。”李龙笑着说,“火墙砌好了,这院子里的泥得铲掉,都过来,别闲着。”

    陶大强当先就拿着铁锨干了起来。谢运东带了东西,他啥也没拿,都不好意思。

    院子里就是半堆土和剩下不多的泥,几个人一会儿就清理完了,贾卫东最后还拿着大扫把把院子扫干净了。他是坐着梁大成的车过来的,看着其他人有车,这时候心思又活了起来。

    原来没想买,觉得没啥用,但现在不一样了。

    “看你们车子都开得不错?”李龙笑着问,“没出过事吧?”

    “我开沟里一回。”梁大成主动承认,有些不好意思,“当时跑得快了,拐弯没拐急,就是东面样渠那里,好在沟不深,有人在地里干活,帮我推出来了。”

    “我没有。”陶大强挺得意。

    “我也没有,这两天开面包车,有人上街就拉一趟,还能赚两个钱哩。”谢运东笑着说,“偷偷的拉,没办营运证。”

    “不错啊,能赚回油钱就行。”

    “那不止。”谢运东笑了,“我这不算啥,大强那是轿车,这几天都接了好几回亲了,赚了得有一两百了吧?”

    “没有没有,”陶大强急忙摆手,“八十块钱。”

    “那也行了啊。”谢运东说道,“这才几天就八十了,有车赚钱就是快。”

    李龙也有些惊讶,没想到车子卖给他们,还让他们给开发出新的赚钱方式了。

    “小龙,你这车子漂亮啊。”谢运东又说道,“也是那样的货?”

    “不一样,这台是别人送我的,基本上算是新车了。”李龙笑笑,“前几天我们去了趟苏联,又开回来一台放在收购站了,到时也是打算卖掉。”

    贾卫东张了张嘴,虽然羡慕,但他还是没打算买。

    五千块钱啊。

    有啥用呢?拉货有谢运东,接亲有陶大强。梁大成现在都没想出来赚钱的活,他能干啥?

    “要是龙哥你拿这台车去接亲,那要价肯定就高了,一次五十人家肯定都乖乖的给。”陶大强看着李龙那台车,再对比看看自己的那台拉达,的确是不一样。

    李龙这台高级多了!

    “就是,要是我再结婚,五十我也出!这一辈子就这么一回,有这么一台车接亲,能把其他人羡慕死!”谢运东摸着李龙这台车说道。

    “哪有你说的那么玄乎?”李龙摆摆手,“也就这两年看着这车好看。过几年咱们国家汽车多了,感觉也就那样。”

    “那不可能,我去过乌城,乌城像这样的轿车都没几台。”梁大成不相信,“别说这样的汽车了,就我那样的拉达汽车都看不到多少。这么说吧,就开着这车子出去,八成以上的院子,都不带查你的。”

    的确,豪车这时候也是身份的象征,没一定的实力,谁能开得起?

    毕竟桑塔纳现在还卖二十万呢!

    李龙把带过来的马肉马肠子切一大盘让大家吃着。这玩意儿就不分了,那些苏联糖果倒是不少,一个人装了一袋带走。

    他们也不走,就问李龙关于那边的情况。四队这边虽然地多,生活会好一些,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守着土地过日子,去趟县城就算是出远门了,偶尔去一趟乌城算是去了大城市,有些人四五十岁还没坐过火车,甚至到六十还没坐过飞机。

    等石城机场的短途航班开了之后,时不时就有年纪大的人去坐一圈,算是经历了。

    况且现在还是八十年代,出国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一个个都有些迫不及待。

    只是李龙讲的那些东西让他们有些意外。

    国外就是这样吗?难道不是经常听别人说的高楼大厦、香车美女、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吗?

    当然不是了。

    李龙就一点点给他们解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一直到收购站那边给他打电话,说有口里的老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