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了99次之后似水年华流年

第一百九十八章 汉武当太子和戾太子的区别

那位前任太子之所以能够活得好不错,没有圈禁,也没有小命不保,甚至拿到王位,活得很是滋润。

一方面是前太子足够聪明,很清楚一件事:子凭母贵,因此在母后被废后把太子之位让出去。

一方面是光武帝,作为前太子的父亲,还是很注意照顾退下去的太子,想要这个儿子活得好,也没有什么疑神疑鬼。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接任的皇帝也很有肚量,在自己上位后并没有过河拆桥,想要追究前太子的责任。

其他明君所册立的太子就没有什么好下场,为什么会是这种的情况?大都是源于明君们自身。

要知道一个个明君往往具有雄才大略,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很大的赌性,在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时很快做出了决定,正是有着这些特质才让明君们带领着手下取得了一场场胜利。

他们有着的杀伐果断的本事,有着强大的能力,十分聪明。

虽然有着很多谋士帮着出主意,但最后拿主意的人是君王们,也就注定那些明君们有着独断专行的特质!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一旦拿定了主意。就不会更改,因此不好沟通,更不会认为自己做错,明君们往往有着死不回头的特点。

他们习惯了自己能干,习惯了自己做出正确的决断,一旦遇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明君根本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

尤其是在后期,曾经被明君们信任的臣子们纷纷死的死,退的退,让明君们更加不愿意听不同的意见。

问题来了,被立为太子的皇子渐渐长大,小时候还好,小孩子没有什么立场问题,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皇帝的话更加是听从,但长大后的太子就不一样。

尤其是立场问题,作为太子往往是有着大儒教导,再加上生活的环境也和父辈们不同,导致父子两辈人的思想观念会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很正常。

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皇帝和太子们之间往往会出现不少分歧,就连大明第一太子朱标也是和父皇有过冲突。

作为太子接受不少的教育,因此觉得自己做的没有什么错,但皇帝觉得太子的想法错了,和皇帝步调不一样,那么太子就是错的。

甚至太子不能反对,只因为太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子与父,也是臣子和天子。

不管是作为儿子,还是作为臣子,都不可能反对父亲和天子的话,不孝和皇权让太子根本无法说出:不。

还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太子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会加深,尤其是在皇帝老了,而太子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刻,更是会有很多矛盾出现。

如果说太子在处理事情上做的好,身强力壮的皇帝会高兴,但开始老弱起来的皇帝就有些不放心,觉得太子的影响力会触及到皇帝的统治根基。

有句话不是说国无二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皇帝在知道太子各个方面做的好,甚至有不少臣子跟从,在心里很不舒服,觉得那些臣子早早站队,因此就会想办法打压。

比如说扶植别的皇子和太子打擂台,美其名曰磨练一下太子,让太子变得更沉稳。

太子要是做的不够好,又会被皇帝嫌弃,说儿子不肖自己,浪费了来自舅家的血脉,这是汉武对戾太子的评价。

好笑,要是这个太子真的有着舅家的能力,能文能武,骁勇善战,只怕皇帝早就急得睡不着。

还说儿子不肖他?他在政务等方面也不像自己的父亲——景帝,太子做的很不错,还是被人嫌弃不行。

汉武帝当年也做过太子,却没有戾太子相同的经历,汉武的父皇年富力强,自然不会担心儿子太过优秀影响到自己。

跟着汉武的父皇又早早挂了,反而让还年纪不大的汉武登基为帝,根本没有经历过太子被君父敌视打压的经历,因此就感觉不到自己太子的难处。

年纪大了的他疑心病一再增加了不少,有人诬告太子搞巫蛊,皇帝就信了,最终逼着太子不得不反。

既然做一个优秀而又和皇帝意见相左的太子不好,那么做太子时完全不做行不行?

自然不行,平庸对于准一国之君来说:就是一种罪过,太子怎么可能是平庸的皇子?

要知道皇帝往往不会只有一个儿子,因此太过平庸的太子往往也不可能一直是太子。

厉害的太子不好,平庸的太子也不好,怎么看就是左右为难。

正所谓是明君的太子真的难做,一个不好,就是被废被杀的下场,因此太子难为。

做太子,最难的是怎么让自己既不会被自己的父皇所防备,又要能够保住自己的太子位置。

不然还不如不做所谓的太子,都是皇子,都在一个起跑线上。

姜大将军自然不知道儿子姜浩头脑风暴了一番,但听姜浩告知明君和太子之间情况时,有些不明白那些皇帝的想法,儿子变得更好,做父亲的不应该是高兴吗?

事实上他要是看到自己儿子超越了自己,只有高兴,而不是防备忌惮,他恨不得儿子各个有出息。

另一个空间的姜涵不由笑了,作为一个挂了99次的倒霉蛋,在自己觉醒后找寻过不少书,尤其是史书,就是想要搞清楚人性这个问题。

人性真的是多变,就比如说戾太子的父皇,曾经在自己祖母活着制约自己时恨得不行,觉得长辈依仗辈分压制自己。

等轮到自己作为长辈,坐在那一把龙椅上,看着臣子跪伏在地上,习惯了高高在上,心态就变了,变得苛责后辈,压制打压自己的后辈,最终活成了他曾经最讨厌的人。

看看,这就是人心,很相似的事情只因为立场不同,作为同一个当事人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人,还是那个人,没有什么大的核心变化,但态度上就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只因为当事人的立场变了。

汉武刚刚登基时痛恨来自长辈的束缚,他大力提倡儒家,就是想要加强中央集权,想要大一统,要的是君权神授,和汉初的黄老思想有些格格不入。

可以说作为小皇帝的汉武在施政纲要上很是有想法,野心勃勃的他想要狠狠教训一番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武力充沛。

他有想要大干一场的想法,和信奉黄老之学的太皇太后之间有着很大隔膜,两者的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长辈觉得他太过霸道,再加上觉得自己的想法很不错,因此趁着小皇帝还没有长成,就掌控朝政,防止他做错了事情。

在很长时间里汉武只是一个空有皇帝之名的皇帝,让汉武气的不行,却碍于礼法不得不忍下来。

但等着他成为了长辈,有了诸多的儿孙后却转换了立场,听不得太子有不同的意见,还觉得太子真的是废物。

其实太子的想法错了吗?并不算错,汉武好战,时不时打仗,让底层的民众有着受不了,因为每一次的战斗都会有士兵伤亡,那对那些服兵役的家庭来说时不时会接到家人的死亡通知,谁愿意自己的家人再也回不来?

而太子推行仁政,打击腐败,和父皇之间的想法不一样,因此皇帝渐渐开始不满,开始处处设置障碍。

跟着皇帝手下人开始设计太子,最终逼得太子造反,当事人是有错,但很大的责任在皇帝身上。

他和太子之间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淡漠,在政见上也出现很多分歧和不同。导致皇帝暗中想要废了太子,而选其他皇子为继承人,这也是那个诬陷太子的大臣为什么诬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