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各方态势

渝城的夜色,笼罩在长江水汽里,潮湿而闷热。

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的消息已在渝城街头传开,

军号声、鞭炮声、报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各大报纸头版都是“长沙捷报”,唯

独豫省的饥荒,被挤在角落里,仅几行小字,宛若无人关心的旧闻。

陆军本部内更是一片喜色,几名军官在收拾文件时便笑着约定:“今晚嘉陵宾馆有舞会,我们也去热闹热闹!”

“对!长沙一战,大伙儿都憋了火气,好不容易痛快了一回,该放松放松!”

“嘉陵宾馆里的女招待一个比一个漂亮,还真是哈哈哈哈!”

一阵嬉笑声中,他们正好迎面碰到一名着装整肃的上校。

“李上校!走一块儿啊,今晚去喝酒!”

那上校却神情冷峻,目不斜视,径直擦肩而过。

几名军官愣了愣,当即有人不满,低声嘀咕,

“哼,这个李铮,不就是原来中统那边出来的么?

如今傍上了何总长,就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看都不看我们一眼!”

“就是!不过是个左右摇摆的家伙,端什么架子。”

众人一边嚷嚷着走远,一边还不忘撇嘴嘲笑。

就在此时,一个身影忽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郭如桂。

他眼神凌厉,冷声喝斥:“身为党国军人,竟如妇人一般乱嚼舌根子,

看看你们这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像什么样子!!”

几名军官被骂得面红耳赤,悻悻然散去。

郭如桂却已顾不得他们,快步追上前方的李铮。

二人一同穿过走廊,径直进入何印卿的办公室。

屋内,灯光映得空气都有些发白,何印卿正伏案批阅文件,见二人进来,抬了抬眼。

“总长!”

“有何要紧之事?”

郭如桂神色沉重,开口道:“总长,最新情报,日本人正在调集大量资源南下。”

“南下?”何印卿眉头一皱,旋即打断,“难不成是不甘长沙之败,还要卷土重来?”

郭汝瑰摇头,随即看向李铮。

李铮上前一步,将一份文件呈递到何印卿办公桌前,沉声说道:

“不是在华夏南部,而是在越南。

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也正在集结。

而且……”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根据播种计划潜伏人员传回的消息,

《南方作战纲要》已经提出,开战之日,将突袭阿美莉卡在太平洋的关键基地,

同时登陆马来亚,向东南亚各国宣战!”

“什么?!”何印卿猛然起身,面色大变,“日本人……怎么敢的!”

郭汝瑰接口,声音冷冽:“自从占据越南后,日军动作越来越大。

欧美对其石油封锁,已经断了它的命脉。

长沙城战败,就是证明——失去了外部资源供给的日军,在华夏泥潭里耗不下去!

这是狗急跳墙之举,他们要去南洋抢夺资源!”

何印卿的眉心紧锁,良久不语。

他的手在桌案上轻轻叩动,发出急促的声响。

“此事若真……”他缓缓开口,“将改变整个战局。

事关重大,你们二人,可敢保证此情报的可靠性?”

李铮神色凝重,语气却铿锵:“这是播种计划中,潜伏日本高层的三名幸存者共同传回的推断!

当初十七人,如今只剩三人。

他们能活下来,并且爬到如今的高位,每一分情报都极其珍贵。

属下敢担保,他们绝不会虚言!”

办公室内气氛凝重。

何印卿目光闪烁,半晌才缓缓吐出一句:“议长如今正在滇南考察滇缅公路。

若能先一步将此消息递至美方,不仅能阻止日军的图谋,还能赢得阿美莉卡的信赖与青睐,更能拉阿美莉卡下场对日作战。”

他顿了顿,眼中光芒一闪,

“这是天赐良机啊……三天后,议长便会自滇南返渝,主持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一次会议,

不过我得事先向议长汇报。”

……

豫东,商都城。

包国维正伏案批阅着各县送来的灾情简报。

夜灯下,参谋们来回穿梭,桌面上堆满了各地的粮食清册与人口统计表。

“司令,最新统计——”

“说。”

“进入豫东的流民已突破五十万,其中仅商都一地就超过十二万。

难民增速比预估更快,原本的军储与民仓即便再怎么节省,最多支撑半年。”

包国维眉头紧锁。

他早在前年就命人在各地开仓蓄粮,储粮数字确实远超其他省份,

可如今灾情如潮,前仆后继的饥民如洪水般涌来,粮仓虽大,却也有见底的一日。

他沉声道:“通知周边各省商号与合作的行庄,尽快派出物资队,收购一切可食之粮。

价钱不要吝惜,哪怕高出市价三成,也要拖得过这一阵子。”

参谋们齐声领命,急匆匆退下。

正此时,一名通信军士急急跑来,手里捧着最新的电报。

“司令,何副参谋长渝城急电!”

……

另一边,当安敬贤的身影再次踏上美利坚的土地时,已是1942年仲夏。

彼时欧洲大陆战火正炽,第三帝国的铁甲洪流轰鸣着越过第聂伯河,向罗刹的广袤大地纵深推进,

报纸上的地图每天都在改写前线的态势。

柏林与维也纳的工厂昼夜轰鸣,布拉格、克拉科夫的流水线也早已被纳入德意志的军工体系。

安敬贤在欧洲经营多年的军工厂,如今尽数被并入帝国的战争机器。

他虽仍挂着名义上的董事身份,但实则已失去调度权,

所有产能只为第三帝国输送物资。

对他来说,这一切既是无奈,也是一种警醒。

而就在这时,他收到了来自远东的一封加密电报。那是包国维亲手拟下的最新指示。

安敬贤反复看了几遍,眉目间的迟疑终于散去。

他毫不犹豫地打点行装,登上了驶往纽约的客轮。

——两年前,包国维便曾与他说过,欧洲的战火将不可避免地蔓延,

而真正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是海洋彼岸那片新大陆。

他为雷神公司绘制的蓝图,并非与柯尔特、史密斯-威森争夺手轻武器的市场,而是另辟蹊径。

“轻武器市场拥挤不堪,能分到的残羹冷炙有限。”

“未来的胜负,在天空。”

这是包国维在信中最为坚决的一句话。

因此,当安敬贤还在筹划如何让雷神公司在单兵火力领域深耕,逐步形成品牌竞争力时,

包国维却斩钉截铁地要求将大部分资金预算投入到防空精密部件的研发,

尤其是与新兴的雷达、预测仪相结合的零件与系统。

当时不知情的雷神公司不少高层觉得这是冒险,甚至近乎疯狂。

毕竟与通用电气、西屋这些庞然大物相比,雷神不过是新兴小厂,贸然转向高精尖领域,无异于以卵击石。

可安敬贤还是决定相信包国维。

他拿着包国维的规划,走进麻省理工学院,掏出了雷神公司账面上三分之一的现金流,

与mit联合设立了一处雷达实验室。

教授们大为惊讶,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一个新兴年轻的军火公司,为何敢这么笃定和押注这一刚刚起势的领域?

但很快,实验室的价值得到了认可。

随着英伦空战的经验被源源不断送抵美国,

军方终于意识到雷达与防空火控的结合是未来制胜的关键。

雷神公司与mit的合作项目,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军方的支持。

——这便是包国维的眼光。

此刻站在纽约港的码头上,安敬贤抬头望着天际的星条旗。

夜风带来的是陌生而新鲜的空气,“包国维,你果然还是看得更远。”

他轻声自语,眼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