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章 各方打探
“是的,如今庄子上招揽了这么多的工匠,也不仅仅是为了给太上皇修建行宫,书院也要扩建。”
听到自家女儿的话,英国公夫人脸上的震惊之色更甚。
“老天爷,这庄子上的书院从规模来说,已经不小了,那占地,都比长安城的崇文馆国子监什么的要大多了,还扩建?”
“如今的书院,只是教导孩子们读书,扩建之后,会分出几个书院来,在完成了基础的读书教育之后,让那些不适合继续读书下去的孩子们,选择进分院学习。”
李韶简单的将书院的分院制度跟自己的母亲讲解了一番。
英国公夫人听完李韶的解释,眼中闪过一丝恍然。
“也就是说,书院今年招生,是因为眼下书院的学生将来进了分院,位置就空出来许多了?”
“是这样的,书院规模一扩张,往后每年都会有从书院毕业的学生,也会每年都有新生入书院,书院总体的学生数量,按照目前的书院规模来说,大概要保持在三百人到四百人之间。”李韶解释着:“怀仁他在这庄子上办书院,一开始也不是想着,能够培养出多少出将入相的学生,就是为了给庄子上的庄户们家的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
“后来家中的产业母亲你也知道一些,缺少相应的人才啊,与其去外头招揽,倒不如培养庄子上的孩子,都是知根知底,信得过的。”
“至于说,程家和尉迟家将孩子送过来。”
“一来是看到震儿在这庄子上读书,跟着名师,的确是有大长进,陆德明老先生和颜思鲁老先生,名声也摆在那里,如今又加了个萧瑀相公。”
“虽然不知道萧相公什么时候又会回到长安城,可是他人在这里一天,就是书院的一杆旗帜,被他们三人吸引而来的,也不会只有学生。”
“原来如此。“英国公夫人低声喃喃,“怀仁这孩子,倒是想得长远。“
李韶微微一笑,端起茶盏轻抿一口,茶香氤氲间,她的目光也投向窗外:“母亲有所不知,这书院的分院制度,其实是怀仁与萧相公、陆老先生他们商议了许久才定下的,天下之大,读书人不知几何,只知道死读书不行,而且,并非人人都适合读书做官。”
英国公夫人闻言,微微颔首。
“道理,都懂,可是实际上放在任何一家人身上,都还是指望着自家孩子能出席,能将来走上仕途,光宗耀祖,不仅仅是普通农户家如此,大家族更是如此,只有家中子弟,世世代代,源源不断的出人才,在朝中有一席之地,才能确保家族长盛不衰。”
“虽然怀仁有远见,话也说的明白,只是世上人心难测,人呐,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英国公夫人娓娓道来:“庄户家将自家孩子送到书院里,贪心孩子读书,将来能够有出息,一开始是想着,读了书,长了本事,将来日子就能过好了吧?这是人之长情的贪心。
但是随着孩子读书日久,就会想着,既然读书读的这么好,将来读出来了,还是去做什么账房,管事,岂不是辜负了孩子这么多年寒窗苦读?有了学问,做个官总比做这些事情要强的,为什么别的读书人,能出仕,自家孩子也读书,而且读书成绩很好,为什么不能当官?
这便是不甘心。”
“公卿家的孩子,更是如此,就像孩童一样,学会了爬行就想着站起来,站起来刚走路,就想着跑两步,若是无人照看,必然摔个鼻青脸肿。”
“书院要分院的消息,在书院里传开了吗?那些孩子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英国公夫人好奇的问道。
“通知已经下发下去了,也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有些孩子他们自己也知道,他们对读书的天赋不怎么高。”李韶说道:“另外,到时候分院之前,书院的先生们也会邀请孩子的父母,去书院谈论这件事,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们听。”
“至于最终不管他们做什么选择,书院都尊重他们的选择,要是固执的让孩子继续读书,将来考虑走仕途,书院也会接纳,让孩子继续读书,至于将来他们出了书院之后的路如何走,那书院就管不着了。”
“另外,书院对于孩童读书的补贴,也是有限的,不能说让学生一辈子都在书院里读书,补贴,就只有前三年的时候有,三年之后,到了分院的时候,进了分院,分院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一定的奖励,别的,就没有了,学费,书本,住宿等等,一切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不是书院补贴之后的费用。”
“这些,在书院的公告栏里,都会及时张贴。”
李韶没怎么去过书院,但是书院里的事情,她都知道。
她不去,架不住自家夫君回来念叨啊。
让她听听,也出出主意,查漏补缺什么的。
“哎呀,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放心一些,不过,这书院办起来,王府还是在亏钱啊。”英国公夫人蹙眉。
“亏钱没事的,亏钱好啊。”李韶盈盈一笑。
“你这孩子。”英国公夫人无奈摇头。
都是大户人家出身的,自然看的明白里面的门道,就像如今庄子上大张旗鼓的花钱给太上皇修行宫一样。
从泾阳王府里源源不断的流出去钱财粮食,真是旁人看了都心疼的程度。
但是也很惊讶,泾阳王府竟然这么阔气。
不过钱花出去,反而不会再成为一桩心事了。
“书院的分院,其他都好说,工、农、商、医,都能找到相应的先生,就是剩下的一科,有些麻烦。”李韶说道:“之前怀仁找父亲商议过,但是被父亲拒绝了。”
“是兵学院的事情吧?”英国公夫人也知道这事。
当初回到长安城,回到自家的时候,自家夫君也提起过。
李韶点点头。
“我也明白,父亲也是为了家中考虑,为了震儿的将来考虑,甚至不仅仅是震儿,还有往后咱们家的其他孩子,将来震儿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什么的。”李韶无奈叹息。
“只是,女儿觉得,这件事,连父亲都不赞同怀仁,怀仁想要继续下去,难如登天呐。”
“兵学院的可成不似其他,外面随便找个先生来,都是基础的知识,都是儒家的经典,能教导,用兵之事,寻常人,教不了。”
英国公夫人也是跟着叹息一声。
“这件事莫要说你父亲了,换个人,也是一样的想法,都是自家压箱底的本事,谁会掏出来交给外人?”“便是读书人,一些珍贵的孤本,或者是其他书籍,存放在自家书楼当中,也不愿意往外传,甚至自家人,都不一定有资格去观摩的。”
夜深,英国公夫与女儿道别,自己去了偏院的客房。
但是经过晚上跟女儿的聊天,她的心里已经有了计较,明日也有话说了。
李复从外面回来,推门而入时,李韶正倚在窗边的软榻上,手中捧着一卷书册,烛光映得她眉眼温柔。
这般架势,一看就是在等着自己回来。
\"夫君今日回来得恰巧,方才母亲才离开这边,往客房去歇息了。\"
“看样子,你们聊了不少时间啊。”李复微微一笑,脱下外袍,随手搭在屏风上,走到自家夫人身旁,坐在了另外一侧软榻上,提起茶壶给自己倒了杯温水。
这会儿就不适合喝茶了,再喝要睡不着觉了。
“在老宅子跟他们聊天,工地上一切都很顺利,也就没聊多久,就回来了。”
李复的目光落在自家夫人手中的书卷上,\"在看什么?\"
李韶将书卷放下,轻声道:\"是书院里的一些东西,方才跟母亲聊的话题,也是书院的事情。\"
“母亲还对书院感兴趣?还是说,震儿又在书院调皮了?”
李韶轻笑一声,将席间几位夫人的请求娓娓道来。李复听完,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难怪今日工地上多了些生面孔,原来是各家派来打探消息的。\"
“哦?”李韶微微蹙眉:“还有这等事?”
“当然,工地上都是出力气的工匠,那些陌生的面孔,身上穿着的衣裳,一看就是长安城里的大户人家养的仆从,一眼就能认出来。”李复笑道。
“原来如此,她们几家结伴来庄子上踏青,踏青是一回事,来查看书院,又是一回事,不过,估摸着他们是连书院的门都没进去呢。”李韶微微一笑:“书院的管理,可是十分严格的,那些打听消息的小厮,一不是书院的人,二不是学生的家属,书院门口是不可能放他们进去的。”
“就是,有身份也不行,说是谁家的,也不行,我估摸着,明日,陆老头在书院里,就要有所动作了。”
“若是各家派的人过去想要强行进入书院,反而会让三位老先生心生不快,这事儿啊,让母亲提醒提醒他们,毕竟关系不错,不能闹的太僵,三位老先生在这方面,可是有些底线和原则的,尤其是萧相公。”
“他那性子,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的。”
李韶听到自家夫君这般形容萧相公,不由得捂嘴轻笑。
“这话可别出去说。”
“没事,萧相公不乐意听,陛下可乐意听了。”李复哈哈大笑。
这朝中,把李二凤气的头昏的,魏征算一个,萧瑀算一个。
“那,这几家想让自家孩子来书院读书的事情,夫君怎么看呢?”李韶好奇问道。
“今年书院就招生了,他们乐意来,这不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门道吗?如今这节骨眼上走后门,不方便,的确是不方便,夫人也知道,到了今年夏天,算是一个学期结束,他们这时候来书院里,怎么算呢?”李复双手一摊。
李韶点点头。
“也是,若是这样的话,倒是好应对她们了,这缘由说出去,人家也挑不出理来,况且,萧相公在书院,他是个什么脾气秉性,几位婶婶,也是知道的。”
“不过,往后他们这些人家的孩子,进了书院读书,不管好赖,指定是看不上书院的分院的。”
李复微微一笑:\"无妨。书院的分院制度,大多为了培养庄子上的孩子,当然,也能为给那些不适合继续读书的世家子弟一个出路,毕竟世家之中,能够继承家业的,也就只有那一个孩子而已。”
“剩下的孩子呢?有天赋的,运气好的,有真才实学的,家中可以举荐,但是眼下大概率是够呛,还有一条路,那就是走科举。”
“通过考试,入朝为官,但是,并非人人都适合走科举这条路。”
“再者,你也知道,他们几个来书院,对他们最重要的,不是读书读的有多好,而是名头。”
李复对于他们这些人的心思,看的实在是太准了。
包括程家和尉迟家,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大家都是这般。
次日清晨,英国公夫人与几位夫人坐在了一起吃早点。
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映得案几上的青瓷茶盏泛着温润的光泽。几位夫人围坐一圈,茶香袅袅间,气氛却有些微妙。
英国公夫人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浮沫,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最后落在陈夫人略显忐忑的神情上。她微微一笑,开口道:\"昨日与韶儿聊了许久,倒是让我对这书院有了更深的了解。\"
陈夫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急切,连忙接话:\"姐姐快说说,书院如今到底是个什么章程?\"
英国公夫人沉吟一会儿,随后将自家女儿与自己说过的,挑挑拣拣的,挑了些话,告知了众人。
众人得知,今年夏天,书院进入新学期,扩招学生,心里也有了底气。
这书院,自家孩子必然是能进得的。
孩子虽然岁数小,但是自幼启蒙,也读过书,又怎会比不过那些乡野长大的孩童?
至少读书基础比那些孩童扎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