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农民沭河小花生

第1171章 李师师去太原府

王进兵进上郡。

他先命人修筑城池,又命人四处勘测煤铁矿资源。

经过几日的勘测,还真让他找出了一个大煤矿。

这煤矿在桑树湾。地面上长了一片茂盛的沙打旺。

勘测队员用洛阳铲一测,那挖出来黝黑的煤炭,让人震惊。

王进得到汇报,赶忙过来查看。他看着这片丰富的矿产,不由拍手叫好。

“小安啊小安,你可真是身负大运气之人啊。”

而同一时刻,在上阳郡还发现了铁矿。

王进对采煤炼铁,经验十分丰富。他立刻召集人手冶炼起来。

上郡的无地百姓,听说进厂当工人可以管吃管住,还有银子拿,来此工作者甚多。

王进冶炼出的精铁,先锻造箭矢。而杂铁则被他用来锻造农具。

一把把铁犁,一把把镢头,一把把镰刀…

潘小安与王进商议,要将上郡作为据点,牢牢掌控西夏东部。

而先要的一步就是屯粮。

从安国来的农业技术员,早已深入荒野。他们要在这里开垦戍边。

大豆被收割后,就开始种冬小麦。上郡这个地方很神奇,虽然地处塞北,但中原能种的农作物,这里都可以种。

上郡的各个工程,吸引了很多西夏宋人。他们与安国人语言相近,风俗相当,更容易融合。

而一些西夏百姓也融入其中。只要能过上好日子,管他三七二十一呐!

这时节,安国的各个府县都在进行秋种。

被铁犁翻开的泥土,胖乎乎的虫子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飞鸟跟着铁犁后行走,孩童也跟着铁犁后走。

尤其花生地和地瓜地。

铁犁翻出来的花生和地瓜,是孩子们最爱捡拾的农作物。

用这些额外收获,换上一袋面,半袋米就够五口之家食上一月。

有的主人家会驱赶,有的则不会。

青壮们在当兵,留下的妇人们根本忙不过来。

地里收获的粮食,足够填满仓库。虽然粮食产量不高,但架不住地多啊。

而保证粮食的收获与播种,是安国最大的事情。

除了兵戎大事,所有事情都要为农业让路。

这世间,还有什么比填饱肚子的事,更重要吗?

没有,一件都没有。

理想,抱负,知书达礼,诗与远方,那都是吃饱了以后才做的。

没有漂母的饭食,饿死街头的韩信,当什么兵圣?

整个夏日,张月如消瘦了很多。王小颖的逝去,对她的打击很大。

秋收的时候,张月如依旧选一农家帮衬着干活。

今年秋天,她没有走远。只在金州府周边选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的男人,随着潘小安去了西夏作战。

她们见到张月如,惊奇又欣喜。往年听人说王妃会帮人干活,她们只是听说,还没有见过。

这一次,轮到自己家,又觉得不那么真实。

“王妃,你是贵人,怎么能干这种活?”

“我不是贵人,安国没有贵人。我家里也有几百亩地。我一样要自己干活的。”

当张月如干起农活时,她们便相信了张月如的话。

她干的活又快又好。她小小的身躯里,隐藏着大大的能量。

等到冬麦种好,一场秋雨来的及时。

靠天吃饭的百姓,无不为这一场秋雨感到高兴。

辛辛苦苦灌溉一天,不如下雨一个小时。

人力有时尽,怎么胜天?

这场秋雨下的绵长,下几天,阴几天,断断续续竟然下了半月之久。

张月如唯恐哪里遭了涝,便命人四处下去查看。

安国的水利设施修的很不错。没有那么多宫殿建设,百姓有时间修理自己的田亩。

不论是田间地头的沟渠,还是用来蓄水的池子,都修建的整齐。

雨水可以及时从地里排出,自然就不会遭涝。

只是这秋雨阴霾,让人的心情沾着点不痛快。

张月如常坐在凉亭内看向西北。她很想知道潘小安的情况。

从安陆海的战报来看,安国大军进攻的很顺利。

据说已经打到了兴庆府。

兴庆府是西夏的国都。打下兴庆府,是不是意味着西夏国战败呢?

安心在太原府,琼英也去了太原府。李师师去淮北演出,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她在中秋佳节时,给张月如送来一筐大闸蟹。

大闸蟹的钳子被稻草捆绑。那稻草绳绑的很粗。

李师师还写了个信笺调侃此事:

一斤螃蟹八两草,一两蟹壳一两膏。借问蟹农所为何,少问多吃心情好。

月如姐姐,淮北之行已经顺利完成。我们的演出非常成功。

这里的百姓,对于咱们安国认同度很高,他们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