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曾国藩的惊喜!

............。

肃顺毕竟可是老臣,在军机处待多,除开没见过鬼,啥事儿都见过。

他见多识广,说的一番话有理有据!

刚刚还暴怒的咸丰听后,也觉得他的叔叔说的这些话还有些许道理。

正所谓忠言逆耳!

咸丰还真认真的思考了起来,江南大营被毁之后,纵观整个朝廷长江以南一带,八旗人之中,好像真没有人可以站出来统筹剿匪工作。

江南地区的八旗将领要么是能力不行,要么就是名气不行,反正没有拿得出手的人。

汉人之中倒是胡林翼,曾国藩,还可以独当一面.........

...........。

大约过了三五分。,想通了的咸丰可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自己身为一个皇帝,说话一言九鼎,如果在汉臣面前,他不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可如今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叔叔,属于最亲近的皇亲国戚,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所以咸丰皇帝高贵的头颅低了下来,轻声轻语歉意似的道歉:

“”是朕太过冲动,皇叔敬请原谅“”

接着咸丰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眼里充满着迷茫,继续说:

“”如今国家一片动乱,朕甚感担忧,总是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朕也时常反省,是否哪里做的不好“”

“”可我越想做好,动乱越大,真是让我寝食难安,劳心劳肺,有时候脾气大一点也在所难免“”。

这是咸丰皇帝难得放下皇帝的尊严,在自己亲叔叔肃顺的面前发的一番牢骚,也是一种自我责备。

皇上肯向自己认错,这对下臣来说,可是天大的荣耀,肃顺听后赶紧劝慰道:

“”皇上 ........ 要保重龙体,别太劳心劳肺,多放点权给手下人,事情让手下人去办,您少操点心,万事可安好“”

..........。

咸丰一屁股坐在桌子上,把玩着桌子上的玉玺,这个玉玺代表着无限权力,也代表着莫大的压力,如今压力大得咸丰喘不过气.........。

有时候咸丰觉得自己连个平常百姓都不如,百姓最起码没有自己那么多忧虑。

...........。

咸丰听了肃顺的话,于是就干脆顺水推舟,把这个事情交给叔叔肃顺去办。

咸丰说:

“”皇叔.........对于前线人员如何安排?,你去军机处,和他们商量拟个褶子,我过目之后再我批“”

............。

咸丰把这个任务推给了肃顺,让肃顺带自己去完成,自己只需要盖大印签名即可!

..........

肃顺回去之后,立马找了军机几个大臣商议了一下,经过数小时的商讨。

随后将商议的结果写了个折子,传给咸丰帝!

折纸的内容大致是:

“”钦差大臣和春,有剿灭长毛之功,虽然兵机屡挫,但血战捐躯,官复原职,予骑都尉兼云骑尉,封二等男爵。

赐谥号,“”忠壮“”。

“”和春的儿子为候选参将!“”

和春身为一个满人,这个封赏对于其他满人将领来说其实算是封得很差了,但好歹是正面的封赏!

一个弃城逃跑的钦差大臣,一个自杀身亡的钦差大臣,按道理说,没有封赏也不为过。

朝廷这样封赏对于和春这种逃跑的贪生怕死之徒来说,算是比较高的。

朝廷可能是碍于他是个满人的身份,所以多多少少给了他一点颜面。

...........。

可对于汉人提督张国梁,朝廷的封赏就显得大方许多!

张国梁死后,朝廷对他的封赏是:

“”追赠张国梁为太子太保“”。

“”三等轻车都尉,一等男爵,赏赐谥号为“”忠武“”。

不仅如此,朝廷还下令张国梁的老家高要县,要为张国梁建立专门的祠堂,俗称张公祠。

我们要知道对于武将来说,“”忠武“”这个谥号,可是朝廷武将之中,封赏级别最高的。

岳飞在宋高宗时期时期,封的是“”武穆“”在宋孝宗时期又被封为“”忠武“”。

可见“”忠武“”这个级别有多高?

毕竟张国梁他是战死在丹阳城下,属于为国捐躯,血战而死。

所以他的封赏级别是非常高。

从侧面说明,张国梁的军事才能和作战本领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

对于和春和张国梁,朝廷也没有落下曾国藩。

一封奏折,从北京城军机处出发,送往了安徽安庆湘军前线。

..........

太平军拔掉江南大营之后,又继而攻往苏南,围攻丹阳。

当时曾国藩在忙着围攻安庆(对太平军来说,这是安庆保卫战)。

此时的曾国藩其实心里慌的一批,因为咸丰皇帝早就下过命令,让他放弃攻打安庆,带兵前去增援江南大营。

曾国藩一心只想打安庆,所以他仅仅派了一支2000人的偏师去江南大营,糊弄一下咸丰。

可没想到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拔掉了,太平军反而占领了苏州,常州,镇江,开始围攻丹阳。

自己没派兵去救援,导致这些地方都被太平长毛占领,若深究起来曾国藩难辞其咎,落一个拥兵自重的罪名。

曾国藩知道自己有可能真的被咸丰皇帝拿来开刀。

所以在太平军攻破丹阳城之后,曾国藩预感朝廷惩罚自己的奏折就在这几天会到达,于是他将手中的权力分放各个将领。

做好了被咸丰皇帝传唤到北京,或者是罢官回家的打算。

可没想到圣旨下来之后,却是一个大惊喜...........

这个惊喜来得太突然,搞得曾国藩一点准备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