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陈玉成转移阵地!
...........
多隆阿心里当然不爽呀!!!
他和李续宜在桐城,挂车河一带,与陈玉成硬刚几个月,可以说打最辛苦的战,死最多的人,和陈玉成的主力拿命死干。
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有湘军水师用大炮保护,一直躲在两个长壕营垒之内,只要太平军扛不下去,只要安庆城内的守军守不下去,曾国荃必然会立下夺城之功。
所以多隆阿心里委屈啊。
“”打仗我打,人我死,什么烂屁眼的事都是我做,你曾国荃随时随地给我摘胜利的桃子“”
“”如今胡大人死了,你们还想抢夺老子的功劳“”。
“”妈的个逼的,一群畜生!!!“”
...........。
多隆阿说什么也不服气!
安庆之战后,朝廷在一八六二年论功行赏,
曾国荃被封为布政使,赏赐黄马褂,多隆阿仅仅封了一个荆州将军。
湖北巡抚胡林翼死了之后,多隆阿彻底与曾国藩两兄弟翻脸。
...........
在后来湘军去打南京的时候,多隆阿与曾国藩两兄弟闹别扭,他心里怄气,就干脆不去打安庆了。
正式离开湘军。
多隆阿离开了湘军,他日后参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所以我把他的结局提前讲完。
后来朝廷就将多隆阿调往了陕甘地区,扑灭当地的回族起义。
结果在一年后,也就是1863年,多隆阿在陕南与四川的起义军交战的时候,因打仗太过勇猛,带兵第一个冲锋,结果头部中弹,不治身亡。
据野史记录,这颗子弹来自于自己人,所以多隆阿有可能是被误伤的。
当然........野史也不一定是真的。
反正多隆阿打了一辈子仗,却没尝到胜利的果实,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
真是,一天福也没享过。
.........。
现在太平天国有两条线路,一个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西线战场,也就是陈玉成丢失安庆之后的故事。
一个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东线战场,李秀成怎么样打下浙江,怎么样二次攻打上海?
我这几天想了半天,我在思考我应该先把陈玉成的西线讲完,还是先讲李秀成的东线呢?
后来一查资料,安庆丢失之后,陈玉成的西线基本上快完了。
所以为了不让故事线穿来穿去,一会儿蒋英王陈玉成,一会儿讲东王李秀成,这样讲就会把故事线都给搞乱了。
我还是先讲英王陈玉成丢失安庆之后,后续的故事吧。
等讲完陈玉成,再去讲后李秀成,李世贤在浙江的故事。
............
安庆丢失之后。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了扭转丢失安庆之后的,不利局面。
他在桐城将所有的作战将领召集起来,进行研究开会,商讨日后的打算。
“”现在安庆已经失守,天王肯定是大怒,种种情况对我们来说是十分不利“”
“”本总裁今日把你们招过来,就是商讨一下,如何扭转局面?“”。
陈玉成在会中说道。
...........
此事会上。
太平军将领赖文光,苗沛霖,杨辅清,黄文金,古隆贤,吴如孝,马蓉和,陈德才,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此时在场的有十多名高级将领,但是陈玉成说要扭转局面,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重新夺回安庆。
因为他们知道,打安庆无非是送死,打了一年多没有打下来。
如今被青妖占领,安庆已经夺不回来了。
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既然不可能再重新去打安庆,那只能去想别的办法。
这时赖文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对陈玉成说:
“”英王.......安庆丢失,桐城离安庆太近,绝对守不住“”
“”我们不能在待在安庆一带与青妖周旋“”。
“”我们应该另辟蹊径,将眼光放在外面“”
赖文光的意思是彻底放弃安庆。
当然,不放弃也不行啊,此时的陈玉成他们根本没有能力重新夺回安庆。
陈玉成也知道,清妖缓过劲来,一定会攻打桐城,所以英王陈玉成也没准备在桐城久留,
陈玉成于是忙问,赖文光:
“”你有何高见?我们能去哪里?“”
........
赖文光挠了挠头发,说:
“”我们现在分出一部分兵力,镇守皖北,已固京左(镇守天京城的左面),再派一部分兵力进取荆襄之地,开疆扩土“”。
“”在荆襄招兵买马,等到我们兵多将广的时候,再重新回来收复安庆“”。
.........
赖文光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说放弃安庆,别在安庆这一棵树上吊。
应该离开安徽去长江上游湖北打,在湖北地区招兵买马,等实力强壮之后,再返回来收复安庆。
其实赖文光的这个建议是很不错的,也很实用,为什么呢?
湖北荆襄地区在长江的上游,只要陈玉成他们进军湖北,控制湖北长江沿线一带,就可以把安庆的湘军给锁死。
这就相当于湘军一直沿着长江往东攻,陈玉成则与湘军反着攻,在湘军的后面开疆扩土。
到时候曾国藩又是前后两头顾不了,两线作战,湘军人数太少,肯定是吃不消。
赖文光的这个提议,倒是有点像我们伟大的毛泽东毛主席所提出的去“”敌后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
...........
大家听到赖文光这个建议,觉得十分可行,大家纷纷附和道:
“”对.....往西打“”
“”青妖拿下安庆又如何?“”
“”咱们去湖北,掐他屁股,锁死他“”。
........。
英王陈玉成也觉得这个建议可行,于是他大手一挥:
“”好......,那就这样!!!“”
“”去湖北,开疆扩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