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5章 来路不明的唐军!
“就像蒸汽火车,也是靠蒸汽驱动。”
礼部尚书尴尬一笑,幸亏他没有将心里话说出来,不然,怕是要丢脸丢大发了。
只是……他一直觉得庆国公打造出来蒸汽机,也挺不符合常理的。
“好,好,好!”李世民连道了三声好,“有了此物,我大唐日后何愁缺钢铁?”
他视线灼热地盯着庆修,“用此物冶炼钢铁,产量能够提高多少?”
“回禀陛下,现在产量的三十倍。”
李二瞳孔狠狠震颤了下,三十倍!
在场众人齐齐傻眼,利用蒸汽驱动轧钢机和锻造锤自行生产锻造钢铁,诚然很令人震惊,但更多是因为从未见过,觉得此二样事物有趣离奇。
而钢铁产量则不一样了。
庆国公此话,是指日后冶炼一年的钢铁,相当于以往三十年的产量吗!
庆修微微一笑,没说这其实是保守估计。
他看了眼李二神色,借机道:“陛下,蒸汽机不仅能驱动轧钢机和锻造锤,可以以它作为动力,打造出各种更省时省力的器具。”
闻言,李二终于将眼睛从轧钢机上挪开,长孙无忌等人亦竖起了耳朵。
“比如农具,我们如今的耕种,主要依靠人力、蓄力或是水力,速度慢,且受到的限制非常大。”
“人力蓄力会累,水力对位置与水源有要求,但是蒸汽机不同,它不拘泥地点,不会累,且速度更快。”
众人看向那台轧钢机和锻造锤,深以为然。
放在以前,他们哪里敢想在室内冶炼钢铁,也能不用人力?
同样,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的蒸汽火车,他们曾经亦是想都不敢想,光靠一个车头,拉动九节车厢,加上上千人,若是在以前,说出去只会让人误以为失心疯了。
这会,他们顺着庆修的话深想,呼吸渐渐加重了。
是了,蒸汽机能拉动车厢,能驱动这什么轧钢机和锻造锤,听闻庆国公开采深层煤矿时,用了一种钻头机的机器,同样是用蒸汽机驱动的。
那换成农具,为什么不可以呢?
庆修留意着他们的神色,适时出声道:“播种、收割和脱壳时,都能用蒸汽机作为动力,建造出类似轧钢机的、更省时省力的器具。”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不过,这需要大量的钢铁,仅靠现在的钢铁工坊规模和产量,恐怕不够。”
“再来,能打造出此等便利农具的话,也需要大量打造,让百姓能够用上,才可以真正发挥他们的效用。”
庆修一拱手,扬声道:“臣想请陛下,允许臣在大唐各地建造钢铁工坊,冶炼出更多钢铁,用以满足后续打造农具、修建铁路、蒸汽火车,甚至更多器具的需要。”
“好!”李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六部全力配合庆国公建造钢铁工坊,打造农具等器具。”
他目光扫过眼前这近十位,大唐朝堂上最为重要的几大重臣,沉声警告他们。
“朕丑话说在前头,庆国公此举有利于大唐江山社稷,有利于天下万民。若是有人敢使绊子,朕绝不答应,天下万民亦不会答应。”
“他也必会在史书上遗臭万年!”
本来心思各异,打着小算盘的众臣,瞬间收敛了所有心思,乖顺无比地低头应下。
平时他们知道陛下性情并不严苛,只要不踩中陛下底线,很多事情,陛下会睁只眼闭只眼。
可是,如今陛下连“遗臭万年”都说出来了,说明是动真格的。
若是真有人胆大包天,给庆国公使绊子,陛下是真会让对方被载入史书,被后世唾骂。
他们虽然想遗留青史,流传千古,但绝不想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千古!
那些御史,为什么宁可死,也要经常上谏驳斥陛下的行为?
还不是想在史书上留下个忠正耿直的好名声!
总之,就算没法流传千古,至少不能遗臭万年!
庆修扫了他们一眼,他倒是不怕他们背后耍小手段,借机牟取利益。
他们敢将手伸到不该伸的地方,他就敢剁掉那只手。
不过,有了李二这番话,这些人不敢随意搞小动作,他也能少些麻烦。
庆修敛起思绪,提出他今日请李二过来的第二个目的。
“陛下,我前去辽东时,曾经去近海看了看。如今大唐的船只可以在河内和近海航行,但是没法去到更远的地方。”
“这些木制的船只承受不起远海的风暴,遭遇暴风浪时,很可能连船带人都会被拍碎。”
长孙无忌敏锐地发觉了庆修的用词,“木制,庆国公是想用钢铁打造船只?”
“正是。”
庆修话音刚落,当即有人道:“这不可能!钢铁打造的船只,沉重无比,根本不可能在浮在水面上。”
庆修循声看过去,说话的人是工部尚书,阎立德。
原本的工部尚书是他推举上去的李大亮,但是因为地方许多工匠与地方的匠作机构能力太差。
科举新选上来的人经验少,没什么实践能力。
没办法,李二干脆将工部许多人派去了地方,希望他们将这批年轻但能力尚且不足的人培养出来,同时也能应对地方匠作机构的需要。
其中就有李大亮,然后调了阎立德上来担任工部尚书。
庆修与阎立德交集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是基本只有工作往来,没有太多交谈。
不过,历史上阎立德是大唐有名造船大家。
想到这里,庆修心念微动,他看向阎立德,不紧不慢地问:“阎尚书此前不是认为轧钢机和锻造锤,不可能锻造出来?”
“这不一样。”阎立德皱眉道:“钢铁建造的船只过于沉重,能不能浮起来,又能载重多少尚且不论,我且问庆国公,可有想过这样一艘船,需要多少人操控船桨才能让它动起来?”
庆修笑了,他等的就是阎立德这句话。
他反问道:“阎尚书觉得,一艘钢铁建造的船只,比蒸汽火车重多少?”
阎立德顿时反应过来,是了,普通船桨没法让钢铁船只动起来,但是蒸汽机可以啊。
他平素对船只颇感兴趣,钻研过不少图纸,自己也曾主持修建过大唐船只,设计过相应图纸。
并且因为工部尚书的身份,他也接触过蒸汽机、蒸汽火车的设计图纸。他想象了下,如果将蒸汽机放入铁船,像驱动蒸汽火车一样驱动铁船……
阎立德眼睛骤然亮了!
他猛地抬头看向李二,声音掷地有声,“陛下!臣觉得庆国公此想法可行!”
“可以用蒸汽机代替船桨,将船桨作为发生意外时的备用手段,如此建造出来的铁船便不用担心没法在海面上动起来,或者是速度问题。”
阎立德想到蒸汽火车的速度,双眼放光,既像是在对李二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不不不,不仅是不用担心速度问题,这种铁船的速度,远胜于大唐现有船只!”
“铁船更坚固,面对暴风浪时更安全,且速度又快……”
阎立德恨恨地一砸掌心,“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他懊悔不已,又倍感羞愧,明明早知道蒸汽机和蒸汽火车存在,甚至刚刚建造出用蒸汽驱动的轧钢机和锻造锤。
竟然都没能立刻意识到蒸汽机在造船时妙用,庆国公提起时也没能及时反应过来。
亏他还觉得自己在造船上颇有天分!
庆修讶异地一挑眉,看着阎立德面色几次变化,不停喃喃自语,有些意外。
这阎立德,竟然还是个船痴?
李二沉吟了片刻,大唐这一两年主要关注西域,所以他没有过于留意水军的情况,更遑论是海军了。
不过……建造大量钢铁工坊,花费就不小,加上薛仁贵率军征讨西域,每天的花销也不小,且短时间内没法结束。
按照庆修此前对治理西域的规划,新收服的西域东部的部分小国,前期也需要投入大量银钱治理。
他有些犹豫,再建造船只,国库的支出太大,倘若遇到什么急事,可能就会捉襟见肘了。
“庆国公啊,若能建造出钢铁所制的船只,自然不错,但是此事晚些时候再商议也无妨,否则国库开销太大,恐怕会吃不消。”
闻言,阎立德浅浅叹了口气,“陛下说得是,建造一辆蒸汽机的价格便不低,再修建新的船只,花费确实不小。”
特别是他们没有建造过铁船,光是钻研的过程,就能耗费掉一大笔银子。
很快,阎立德又振作起来,“铁船的修建可以容后再议,但是臣可以先将图纸钻研出来!”
这个主意不错,既能避免国库开销过大,又不至于几年时间里,铁船的修建都毫无进展。
等西域的治理步上正轨,不需要贴补太多银钱后,工部立刻就能按照图纸进行修剪。
但是,庆修觉得太慢了。
几年时间,大唐的工业化进程能往前拉进一大截了。
“陛下,大唐与罗马的贸易往来,除了从陆地上穿过西域和阿拉伯抵达罗马外,还可以走海上。”
“蒸汽铁船能够极大地缩短两地来往时间,彼时,大唐想要去罗马交易的商人会越来越多,所能征收的商税也会越来越多。”
简而言之,花在铁船上的这笔钱,用不了多久就能全部收回了。
李二狠狠地心动了,如今大唐国库这么富裕,就是因为每年收缴上来的商税数额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他犹豫了很短的时间,决定道:“阎立德,除了协助庆国公修建钢铁工坊外,朕命你与庆国公,改造原来的造船厂,修建新的蒸汽铁船!”
“是,陛下!”
阎立德领了圣旨后,埋头苦干,那股精神劲比庆修这个主动提出修建蒸汽铁船的人还要足。
庆修数次被阎立德堵在家门前,询问各种蒸汽铁船的问题。
……
庆修在长安忙碌地开展大唐工业化时,西域的战事逐渐来到白热化阶段。
唐军已经抵达了萨珊波斯边境。
哪怕萨珊波斯早有准备,但是唐军一路高歌猛进,兵临城下时,边境的萨珊波斯士兵依旧慌乱了一段时间。
尤其是唐军用的武器,远超他们想象。
百闻不如一见,唐军所用的枪炮,他们之前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见识到的时候,依旧被震惊地无以复加,被打得节节败退。
深夜,位于大唐军队后方的一个西域小国。
这个小国的面积只有大唐两个州府大,唐军抵达边境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投降了。
于他们,以他们的国力,不是向大唐臣服,就是向其余实力更强的大国臣服,没什么差别。
大唐至少是礼仪之邦,他们投降后,不会对他们烧杀抢掠。
所以投降后,这个小国,上到他们的首领,下到普通百姓,大家都没什么感觉,以前怎么过,现在依然怎么过。
一座小城池里,就在所有人熟睡,连巡逻的士兵也犯困得打哈欠时。
一支穿着唐军士兵衣服的队伍,在一名将领的率领下,突兀地杀了进来!
城门前突然亮起火光时,守城的士兵甚至没有反应过来。
一人往前探头看了会,眯着眼睛说:“好像是……唐军?他们深夜前来,是有什么事吗?”
话音刚落,上百道同时响起的声音,震得所有人呆滞。
“杀——!”
上百个“大唐士兵”举着横刀,面目狰狞地冲杀上前!
最前面的那名士兵,“噗嗤”一声,将挡路的一个守城士兵捅了个对穿!
“杀进去,抢光他们的财宝!将军说了,金银珠宝、女人,所有值钱的东西,谁抢到了就是谁的!”
火光映照在举刀大喝的人脸上,是唐军。
说的也是大唐官话。
在后面的守城士兵惊恐地转身逃跑,有人两股发颤,但仍然坚持留下,吹响了号角声。
“唐军杀进来了!”
这个消息迅速在城中蔓延,所有人仓惶地向城外逃亡。
有的刚被惊醒,迎面就是“唐军”的屠刀,没能反应过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被抹了脖子。
逃到城门口的人,还没来得及高兴,眼前寒芒一闪,缓缓倒在了地上,面上还残留着惊愕的神情。
约莫二三十名“唐军”,就在城门外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