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朝堂风云
轩辕骏一一点出反对声音最大的那几个老狐狸的名字,眼神来回在他们身上扫视。
光是出钱买粮草,这一点,这些大臣就没办法做到,这些大臣老奸巨猾,想从他们身上薅羊毛,那还不如直接要了他们的命。
听见皇帝继续说出小元宝的丰功伟绩,原本嘈杂的朝堂,瞬间鸦雀无声,像个鹌鹑一般,安静的缩在原地。
特别是被轩辕骏点名的那几个,全都闭上了嘴巴,好、像刚才那些声音最大的人不是他们一样。
又出钱又出力 ,又费脑子的事情,还是让那个人傻钱多的高家丫头去出吧!
不就是镇国公主吗?又不用他们出钱,也影响不到他们,还是算了。
看到朝堂内终于安静了,轩辕骏一脸讽刺的看着下首的众位大臣,“怎么,刚才不是说的很激烈吗?现在让你们自己出钱去建功立业,又不说话了?”
逼脸厚的萧丞相,看到轩辕骏满脸的阴沉,还不自知般,站了出来,朝轩辕骏拱手,大义凛然的说道“福泽公主大义,骁勇善战,是我朝之荣幸,确实担得起镇国公主一称呼,臣等没有异议。”
开玩笑,再说一句,他敢肯定,皇帝一定把他们打包好,直接送往西南战场。
“哼!老匹夫,好话赖话全让你说了,这不要脸。”高大海很想说,不要说小元宝担的起镇国公主一职,就算是那把龙椅,小元宝都坐得。
只不过,坐在高位上的是轩辕骏,他没有把他心口话说出来。
轩辕骏看到底下的朝臣们没再说话,继续说道“既然你们都没有意见的话,那这件事就这么定 了,其他的将领,等班师回朝时,再论功行赏。”
“对了,既然我们的镇国公主和镇国将军打了胜仗,届时,他们班师回朝,再将此事公布于众。”轩辕骏觉得,到时候给小元宝一个惊喜,让小元宝高兴一下。
“陛下,他们暂时不会回来。”轩辕策看出轩辕骏的意思,直白的说出他所知道的事情。
“小元宝不回来,为什么?”轩辕骏不明白,仗都打完了,还留在西南那种地方做什么。
“她就说了,要把妖灵国打下来,送给陛下。”
“简直胡闹,国库银两紧缺,还继续打下去的话,那要是有什么灾啊,难啊,国家拿不出钱,岂不是让其他国笑话。”户部尚书听见轩辕策的话,气的直接甩袖。
觉得小元宝这个小女娃简直是在异想天开,尽做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
小小年纪,为人如此高调,难道不知道打仗,最消耗的就是银子。
如今,国库紧缺,他绝对不可能拨款去买粮草。
“哼!一群鼠目寸光的大老爷们,镇国公主这么做,就是要杜绝妖灵国时不时来边界骚扰,让老百姓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
一个孩子,都能为国家做到这个地步,而你们这些大老爷们,除了躲在小孩子身后享福,说三道四之外,还能为国家做什么贡献,我真是看不起你们的嘴脸。”
高大海在很早的时候,就看这些老家伙不顺眼了。
以前,他带兵打仗时,就是这些老家伙在后面挑事。
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是狗改不了吃屎,他忍不住怼回去。
“既然户部尚书说国库没钱了,那好办,一个小女娃都只知道在前方,为我们的干国泰民安冲锋陷阵,你们这些大男人也要做出表率,才不会让人笑话。”
“镇国公主都知道自己掏腰包买粮草,救济西南的士兵,我相信 ,你们绝对不比镇国公主差,一定会慷慨解囊。”
“朕不强制要求你们捐多少数目,一切,随你们心意。开始吧!”轩辕骏听见户部尚书的话,也开始恼火了。
这些老家伙,每次都以各种手段贪墨国库的银钱 ,今天,就让他们吐出一点才行。
听见皇帝的话,下首的朝臣,除了轩辕策、轩辕奕、高家父子幸灾乐祸之外,其他人都一脸便秘的样子。
甚至,私底下,狠狠的瞪了一眼话多的户部尚书。
要不是他开口,今天就不会出现捐钱这种事情。
萧丞相听见皇帝的话,已经把市井妇人哭穷的说辞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打算等皇帝再次开口,他就上演哭穷戏码。
轩辕骏想到小元宝曾经让各地方官员自愿捐钱的事情,再次开口道“你们所捐的数目,我让人雕刻在巨石上,放在宫门口。
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风云国,不管大人小孩,都十分团结一致,谁想过来踩一脚,都要惦量一二。”
轩辕骏的话一出,下首的朝臣们,刚想喊穷,却被轩辕骏的话,生生憋了回去。
各个都在观望着,想看第一个出多少钱。
结果,没有人开口,生怕自己给多了吃亏,给少了,以后真的像皇帝说的,刻在石碑上,被别人看到了也不好意思。
“怎么,满朝文武百官,都拿不出钱来,还是说,都不爱国?”轩辕骏眯着眼睛, 看着底下的众人。
“皇上,你也知道,我前二十年,都在农村待着,身上没有几个钱。”高大海看到大家都不愿意当出头鸟,他就第一个站出来。
高大海的经历,在场所有人都知道,听见高大海在喊穷,又开始了新一轮讨伐高大海。
“国舅爷,你作为一国的国舅,现在哭穷不合适吧!”开玩笑,要是皇帝真心疼他这个舅舅,不让高大海出钱,他们心里肯定不平衡。
“就是,给多给少,都是我们作为风云国子民的该出的一份子。”萧丞相自从他闺女被小 元宝吓唬得不敢入宫为妃,他就记恨上高家了。
“再说了,你作为国舅爷,应当第一个站出来,为我们做出表率。”
“对呀,国舅爷,你出多少,我们跟着出多少。”礼部尚书觉得高大海是从乡下回来的,腰包里应该没有多少钱。
他们要是跟国舅爷给一样的数目,皇帝也不敢拿这件事来说事。
这主意好,在场所有大臣,都向礼部尚书投去赞赏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