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8章 要搞就搞世界第一

 
几天后。

几辆其貌不扬的黑色轿车平稳地驶入航空动力集团涡轮研究院的大门。

车门打开,盛飞机集团五十号工程的总工程师吕春严率先下车,身后还跟着研发主任彭卫军,以及另外十几名核心气动与飞控工程师。

而在门口的小广场上,刘永全早已带人等候多时。

“老刘!”

吕春严快步上前,与刘永全握手,力道不小。

“你这通电话可真是及时……提前不到一星期,开口就是‘事关重大’……”

他的语气中半是玩笑半是诉苦:

“我后面半个月的日程,从地面测试到结构强度评审,全都给搅了个底朝天,好不容易才挤出这么两整天时间。”

“吕总辛苦!”刘永全脸上堆起歉意的笑容,用力回握,“实在是事出突然,而且意义重大,非您亲自过来不可。”

他一边引着众人往研究院内部走去,一边自然地岔开话题:“话说我记着上次联合研发例会的时候,你还说五十号工程地面测试进展顺利,节点可控……怎么这才过去多久,就忙得脚不沾地了?”

“你觉得呢?”吕春严瞟了刘永全一眼,鼻腔里哼了一声,“还不是因为说好的新一代动力到不了位,所以我们只好先用两台改进型涡扇10g来测试气动增稳系统和引射式矢量推进喷口的可用性……”

面对这若有所指的回答,刘永全嘿嘿笑了两声,没继续搭话。

而吕春严见状则继续道:“如果涡扇25在年底之前,还不能完成全部关键的台架测试,拿出稳定可靠、可供上机验证的状态……那我们盛飞内部已经在做预案了。”

刘永全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预案?”

“让01号原型机用两台涡扇10g首飞。”吕春严解释道,“反正基础推力满足首飞安全裕度没问题,无非就是高速能力打些折扣,,总比项目继续拖延强!”

他说完,紧盯着刘永全的表情。

刘永全的嘴角难以察觉地抽动了两下,似乎是在极力控制住某种情绪,最终化为一个略显古怪的表情。

实际上,他是在憋笑。

但在另外一边的彭卫军看来,还以为刘永全是被吕春严的直言不讳和潜在的“降格”方案弄得有些尴尬或冒犯。

于是他立刻站出来打圆场,语气诚恳:

“刘院士,实在是用户方面,特别是海军航空兵给的压力太大了……现在这节骨眼儿您也清楚,军代表几乎天天泡在我们所里,一天天的快赶上祥林嫂了,翻来覆去就是问进度……”

这话倒是不假。

歼15Bbs的战斗力确实不弱于‘超级大黄蜂’,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有优势。

但海军现在就两艘航母,其中一艘还是滑跃起飞,舰载机数量和出动率先天受制。

况且f-35C虽然还没完全达到最终作战能力(foC),但总归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威胁。

然而,出乎彭卫军意料的是,刘永全非但没有不快,反而发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笑声中还带着强烈的自信。

“涡扇10g有什么好测试的……”后者摇摇头,目光炯炯地看着吕春严和彭卫军,“既然咱们费这么大劲搞全世界第一种六代战斗机,那就得配第一种真正实用的变循环发动机才行,这才叫登峰造极!”

吕春严和彭卫军闻言,眼神同时一亮。

对方如此表态,显然是有了某种底气。

彭卫军甚至下意识地率先开口:“刘院士,听您这意思……是涡扇25取得重大突破了?”

吕春严倒是稍微冷静一些,像是担心美梦成为泡影一样补充道:

“如果双变循环模式切换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按我们之前商量的过渡方案也行,先交付几批单变循环版本的涡扇25……反正不管单变双变,只要涡扇25能出来,就是妥妥的世界第一!”

此时,众人已经来到了投入使用不久的测试中心七号大楼前。

刘永全没有直接回答两人的问题,而是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吕总,彭主任,还有各位盛飞的同志们,我今天之所以请诸位专程前来,就是想邀请大家,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一行人怀着复杂的心情,跟随他走进测试中心。

经过严格的门禁和更衣程序,他们再次进入了那间熟悉的、被厚重装甲保护的sB503高空模拟试车台控制室。

监控画面中,庞大的试车台体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墙上的多个屏幕已经亮起,清晰地显示着即将进行测试的发动机——涡扇25的03号原型机的三维剖面结构图,各个关键子系统用不同颜色标注。

吕春严径直走到主控制台前,身体微微前倾,探出头对着复杂的结构图仔细观察。

半分多钟之后,他才转过头,脸上带着些许困惑地看向刘永全:

“老刘,这结构图……跟我之前看过03号机的初始设计,似乎……没什么本质区别?”

“核心的模式转换逻辑,不还是靠那个模式选择阀驱动变几何分流环,来实现涵道比变化和模式切换吗?”

紧接着,他不等刘永全回答,又紧跟着抛出一个更核心的疑问:“还是说……你们真的只靠优化控制逻辑,就把困扰我们几个月的模式转换稳定性问题彻底解决了?”

这个可能性,吕春严是不太相信的。

算法很重要,但绝不是万能的。

刘永全闻言,微笑着摆摆手,神情中带着一种“就知道你会这么问”的了然。

“单靠软件优化,当然不可能解决根子上的硬件匹配问题。”他走到主屏幕旁,指向落在风扇出口与高压压气机入口之间那个环形的、结构精密的部件上——变几何分流环。

“实际上,我们已经找到了之前模式转换失败的根本原因——分流环本身的结构设计在极端流态转换下存在先天不足,无法有效抑制特定开度下的气流分离和堵塞。”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吕春严和所有竖起耳朵的盛飞工程师:

“所以,在常浩南院士的直接指导和带领下,我们对变几何分流环进行了重新设计,这是一次结构性的、根本性的优化!”

吕春严的双眼瞬间睁大,猛地又凑近屏幕,几乎要把脸贴上去。

虽然上面显示的只是个高度简化的工程视图,根本不可能从静态图上看出内部结构的精妙变化,但他还是死死盯着那个被红点圈住的分流环结构图看了好久。

半晌之后,他才做了个深呼吸:“老刘,不是我不信常院士的本事,但是……只靠修改这一个零部件的设计,就能彻底解决整个模式转换的系统性问题?这……这听起来未免有点……”

在此之前,吕春严甚至已经想到了最坏的可能——要推翻涡扇25的现行方案,重头来过。

对于他这个年纪的航空工程师来说,这种情况在职业生涯早期并不罕见。

或者甚至可以说是频繁出现。

直到涡扇10被第二次立项之后,一切才有所好转。

“有点过于不可思议?”刘永全替他说完了后半句,脸上的笑容更深,“老吕,常院士这次提供的方案,单靠言语难以尽述……”

说罢,他抬手指了指监控画面上外静静矗立的sB503试车台,以及上面安装的03号涡扇25原型机:

“所以,是骡子是马,咱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