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十月廿二
第1690章 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的另一边去!
两个月后,深秋时节。
盛京飞机制造厂。
在几名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二十余名身着白色或天蓝色春秋常服的中高级军官沿着人员通道,鱼贯进入零号总装车间。
高高的穹顶之下,是如同钢铁仪仗队般排列在两侧的二十余架歼15B和歼11C战机,黄色或银灰色的机体在高功率照明下反射着慑人的光泽。
虽然它们都还处在不同的总装阶段当中,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走下生产线,为华夏航空兵增添近一个旅的战斗力。
然而此刻,这些主力战机却如同背景板一样被匆匆掠过。
只有空军参谋长郑良群暗自嘀咕了一句:
“按照现在的生产效率,这个厂区恐怕很快就要不够用了……”
其实盛飞集团原本有三个用于总装的车间,但另外两个随着时代发展被挪作民机零部件生产,就只剩下了这个经历多次升级扩建、目前占地面积最大的零号厂房。
不过,这个念头并没有在郑良群心中存在太久。
因为他,以及其余所有人的目光焦点,都锁定在了车间最深处、靠近巨大机库门的位置。
那里,一架通体覆盖着深邃暗蓝色涂装、没有任何可见识别符号的飞行器,正静静伫立在专用的装配工位上。
它奇异的轮廓与周围棱角分明的四代半战机形成了强烈反差——流畅的轮廓线像是从一整块深色宝石中雕琢而出,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未来感。
这正是五十号工程的结晶,第六代战斗机“歼50”的01号原型机。
没错,是原型机,而非像当初2001号那样的技术验证机。
实际上,整个五十号工程都没有一架完整的技术验证机,而是直接进入了原型机开发阶段。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尽管全世界此前都没有一架这样的飞机,甚至都没有另一个国家提出一个明确的“六代机”概念,但歼50上面所应用的大部分新技术,都已经通过其他项目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验证。
例如这个翼身高度融合、完全没有尾翼、以至于有点飞翼构型和乘波体构型结合在一起的外形,就是由去年底首飞的“驺虞”高超音速验证机发展而来。
跟身后的一众歼11/15相比,歼50的物理尺寸、尤其是机身投影面积明显更小。
这当然是为了适配航母运作而做出的改变。
不过,在此刻,在这群深知其分量的军人眼中,这架编号50001的深蓝魅影却显得无比高大。
甚至隐隐给人以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各位首长,这就是即将执行首飞任务的50001号原型机。”
五十号工程总工程师吕春严上前两步,语气郑重地介绍道。
他的一身深蓝色工装,与战机涂装几乎融为一体:
“实际上,这架飞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出厂之前的所有必要检测,但得益于配套的涡扇25双变循环发动机研制进度远超预期,我们果断决定为其更换新发动机,并重新进行了地面测试,这才额外耗费了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
在场的每个人都能听出他话语中的自豪。
虽然涡扇25的研制工作本身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他本人都是在两个月前才得知涡扇25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后续的飞发适配工作,他还是从中出了不少力的。
说话的同时,吕春严已经来到50001号机的侧面,并抬手示意上方。
而郑良群的动作还要更快。
几乎在吕春严开口的同时,他已大步流星地越过众人,径直来到飞机正后方,目光在第一时间锁定了那两台带有锯齿状收敛调节片的尾喷口。
淡蓝色的高温合金内壁边缘,清晰可见高温烧灼和气流冲刷留下的细微痕迹——这是发动机经历过严苛地面台架试验的证明。
凝视良久之后,才缓缓开口:
“吕总,这……是否意味着它已经是一架全状态原型机了?”
声音里还带着几分难以置信。
吕春严则谨慎地回答道:
“从技术上讲,未经试飞验证,我还不能给出‘全状态’的最终结论……但可以明确的是,所有设计要求的子系统,包括您看到的这两台涡扇25,都已按设计状态安装调试完毕,并且,我们整个项目团队,也是抱着以完全体姿态实现首飞的目标在推进。”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但所有人都能听出来,这基本相当于肯定了郑良群刚才的说法。
后者深深吸了一口气,那饱含金属气息的车间空气似乎也变得沉重起来。
作为一名飞行生涯始于歼6、亲自飞过前三代战机的老飞行员、作为一名真正思索过要如何用歼8对抗f-22的老指挥员。
万千感慨如潮水般堵在胸口。
二十多年的隐忍、追赶、奋起直追的画面仿佛在眼前飞速闪过。
但到了嘴边的话语却迟迟说不出口。
最终,只化作一个从胸腔深处迸发出的、沉甸甸的字:
“好!”
旁边也适时地响起一阵掌声
稍后,郑良群定了定神,继续追问:
“那么,它的飞行包线……隐身性能究竟如何?”
这个时候,一个洪亮的声音却突然插了进来:
“哎哎哎,老郑!”
海军参谋长卢俊海海军中将上前一步,半开玩笑地伸手阻止:“这五十号工程,最早可是我们海军出资维持下来的,就算要提问,怎么也得我这个‘娘家人’先开口吧?”
郑良群被这突然的“发难”弄得一愣,随即无奈地摇头:“老卢,你们舰载航空兵满打满算才三个旅的规模,就算把江南和连海那两条新航母都算上,顶天也就五个旅的编制……盛飞这么大的产能,你们海军一家可喂不饱啊!”
卢俊海毫不客气地翻了个白眼,脸上带着一种“你糊弄三岁小孩呢?”的表情。
他立刻翻起了旧账:
“得了吧,当年你们空军说要采购歼轰7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结果后来胃口大开,硬是把镐京那边整条脉动生产线的产能啃得渣都不剩……”
卢俊海正是歼轰7飞行员出身,如今提起这段近二十年前的往事,虽然大半是在开玩笑,但显然怨念颇深。
郑良群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了一下,显然被戳中了软肋,只得尴尬地咳嗽了两声,算是默认。
随后就想按照习惯转移话题。
但卢俊海却顺势继续道:“再说了,蓉城那边不是还有个六代机项目吗,还是专门给你们空军量身定做的重型机……再者说,你们现在有歼20兜底,根本也用不着这么急……不像我们,连歼15B都不管够……”
面对卢俊海的摆事实讲道理,郑良群彻底败下阵来。
他苦笑着摊了摊手,身体微微后撤一步,做了个“请”的手势:
“行行行,老卢,今天你最大,你先问,你先问!”
卢俊海这才满意地哼了一声,颇有些刻意地整了整海军常服的衣领,转向吕春严。
但问出的问题却与郑良群刚才一字不差:
“吕总,这飞机的飞行性能和隐身性能,到底怎么样?”
这戏剧性的一幕让旁边几位年轻的技术主管差点没绷住笑。
吕春严的嘴角同样微不可察地抽动了一下,好在还是强自压下笑意,恢复了专业的语调:
“得益于涡扇25发动机的顺利装备和强大性能,歼50将具备三种可无缝切换的核心飞行模式,这是其跨代优势的关键体现。”
他走到机翼下方,手指虚拟地划过流畅的机体表面:
“第一种是亚巡模式,发动机处于中等涵道比状态,机翼后缘的各类辅助操纵面完全展开,提供最优的低速操控性和最高的升力效率,核心优势在于极致的燃油经济性。”
“根据地面台架和风洞数据推算,在相同任务剖面和载荷条件下,其巡航油耗仅相当于歼20的50%左右。这是执行长时间战区巡逻、低烈度对峙或转场任务的最优选择,包括在可能发生的低速战斗中,也能提供充沛的能量储备。”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众将军专注的神情:
“第二种是超巡模式,发动机切换至小涵道比状态,所有辅助操纵面完全收起,机体表面达到最‘干净’的气动构型,此时,它能以军用推力(不开加力)长时间维持1.6马赫以上的超音速巡航,核心优势在于无与伦比的超音速机动性和态势感知/攻击能力。”
“在1.4至2.2马赫的速度范围内,它将是绝对的统治者,无论是利用能量优势进行高速掠袭、快速占位,还是在超音速状态下进行高过载机动规避或抢占发射阵位,都游刃有余,这也是应对高强度空战、穿透先进防空体系、执行快速截杀任务的主力模式。”
最后,他的手指指向了尾部那对锯齿状的喷口:
“第三种就是高速模式,发动机会进入纯粹的涡喷状态,可以相对长时间地将飞行速度维持在2.4马赫附近,用于及时赶往特定空域或者满足某些特定武器的发射要求……”
“当然,飞机终究无法违背物理定律,这种模式的代价是可用过载和灵活性会相应变差,不过并不会影响到上述两种任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