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钢铁大亨漫卷诗书万点花
785、西北问题御前会议二
经筵这项制度,主要由翰林、尚书、大学士等饱学之士,为日理万机的皇帝补补课、讲讲书。这么高级的会议,杨凡是没有资格参加的,能陪同皇帝参加学习的除了翰林们,就都是内阁的阁老们,大学士们。
明代的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真正的进士其实就是进士及第那三个人。额外加上赐进士出身。
注意,二甲带一个赐字,意思是皇帝赏你的。三甲更不堪。赐同进士出身,那是皇帝可怜你,赏你的相当于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那不叫进士。
科举要是考了三甲,就是三等人。入翰林院什么的,留在中央观政培养什么的,就别痴心妄想了。您就找个边远地方当县令去吧。
杨凡这种武将,在文官看来,狗都不如的东西。哪里有资格参加这么重要的学术活动。
没见,戚继光给当朝首辅张居正写信之时,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杨凡现如今,还不敢跟戚少保比。所以他内心对不能参加这么高级的学术活动,倒也很平衡得很。
尽管大明朝目前最了解蒙古人就是他。
文华殿上午的四书五经讲完,中午,皇帝赐宴。
这可是难的的殊荣,而且明朝非常人性化,除了吃饭,还可以打包带些回去给老婆孩子吃。算是陛下的额外的恩宠。
此时的文华殿里,放着一座从兴禾超市那里采购的立式座钟,下午一点整,西北问题的讲学正式开始。
参加讲学和学习的人员纷纷入内,全体翰林学士,六位大学士。明代文华殿大学士其实长期不被当做阁臣的差遣,正式用的也就五个。即华盖殿大学士(嘉靖改制中极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嘉靖改制建极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这些大学士都是内阁成员。但反之,阁臣不一定都是大学士。只要带入文渊阁参与机务这几个字的职衔,就一样是阁臣。明朝后期,有时内阁人多,大学士头衔不够用,可能一个头衔,很多人都挂着。比如好几个东阁大学士。
众人按照官阶左右站立。
随后,皇帝来了,但是皇帝身后跟着一个老者,顿时让众人大吃一惊。
首辅李标、次辅钱龙锡互相看了一眼。非常惊讶,皇帝把孙承宗召回来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怎么一点都没听到风声。
崇祯接受了群臣朝拜之后,在临时的御座上坐定,说道:“今儿个上午讲了半天书,诸位阁老,臣工都很疲惫,今日下午就是听听我大明在西北的治理,就当听听故事吧,就不用这么严肃了。”
他转头对王承恩说道:“赐席吧,都坐着听,朕也坐着。”
群臣高呼万岁。经筵是非常严肃的,规矩很大。自古以来只有皇帝能坐着听,其他人都要站着。….但一般经筵上午就结束了,下午是皇帝临时安排的。主要是马上要对西北用兵。让内阁和诸位大臣熟悉一下西北的情况,便于决策。
崇祯在御座上盘膝而坐,太监们也送进来很多席子,诸位大臣也两侧相对,盘膝而坐。随即宫女送上果品和茶水。
今日的主讲人是孙承宗。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本届内阁都是今年新上来的,对朝廷的各类沿革和历史不甚了解。今日皇帝想听西北问题,还真得要找一个熟知边境情况,同时也在中枢长期任职的老臣。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了解很多决策的来龙去脉,以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种种因由。才能把西北问题讲清楚。
而环顾目前的大明朝廷,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几次担任大学士,蓟辽督师等职务的孙承宗。他即懂政治又懂军事,同时又久居中枢,多次出任阁臣。是最合适得人选。
孙承宗德高望重,又是东林前辈,准备开讲,下面顿时一片肃静。
“今天老夫主要讲讲,蒙古和青藏之间的关系,以及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只有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清晰的了解如今西北地区的不同民族、部落、宗教、王公世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才能对本次对西北用兵,以及定远伯会遇到的问题有所评估。以此作为内阁决策的基础。”孙承宗清清嗓子,缓缓的说道。
其实,大明的边境上,大家现在最了解是东虏,也就是建奴。其次是和大明打了二百多年的漠南蒙古。其他的都不甚了解。
对于西北,更是俩眼一抹黑。
明朝从建立开始,在北方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大举用兵,多次征伐,直到成化朝,还曾深入松花江流域三次犁庭扫穴,清剿女真。
但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从一开始就是保守政策,基本不出嘉峪关。而青藏更是不曾出兵和驻军。基本就是名义上的收服。保持一个朝贡的关系而已。大風小说网
明朝前期,因为明朝军事力量强大,青藏地区还保持着朝觐和上贡,后期就逐步连面上的关系也不能维持了。
“我大明龙兴之后,前元就基本撤出了青藏地区。龟缩于戈壁以北地区。太祖遣使招安西北诸部。洪武三年(1370年)大明军队攻占甘肃,切断了蒙古和青藏的联系,于是青藏各部纷纷表示臣服于大明。我朝于是就在青藏进行了大规模的册封活动,名义上继承了元朝对青藏的管理。也就是从这时候起,青藏从名义上归入我大明版图。”
崇祯点点头,这段历史他是知道的。洪武三年是大明把青藏并入版图的开始。
孙承宗继续说道:“在青海地区,我朝册封原前元的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为朵甘都指挥使。青海由此平定。”
“当时的藏地是由帕竹政权统治。帕竹王朝的首领被称为“第悉”,主要信仰噶举派。洪武五年(1372年),大明册封帕竹第二代第悉释迦坚赞为“灌顶国师”。上藏由此平定。”
“在阿里地区,古格王朝曾在洪武六年(1373年)初派人到大明“朝贡”,太祖就册封古格为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下藏由此平定。”
“在嘉峪关以西,哈密及哈密以南,罗布泊以北以东。这块三角区域内存在许多蒙古部落,这些部落是前元的时候,从察合台汗国投奔元朝的王公。被忽必烈安置在了嘉峪关以西的地区,设置有北庭都元帅府管理。大明平定甘肃后,这些王公接受了大明的册封。到永乐年间,在嘉峪关以西册封了七个卫,合称“关西七卫”。
这一部分人的后裔,就是今天占新疆四分之一面积的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的主要居民。
孙承宗看大家都听的很明白,没有疑问,就继续说道:“青海、上藏、下藏、关西七卫这四大块版图就是大明建立之初西北的基本控制区域。全部都是糜系州和卫所。我大明没有驻军一兵一卒。但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制度,彻底排除了蒙古人对西北的影响。”
崇祯问道:“蒙古后来是怎么和藏人再度搅和在一起的。形成了现在这种民族和宗教复杂交织的情况的。”
.
漫卷诗书万点花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明代的规矩,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真正的进士其实就是进士及第那三个人。额外加上赐进士出身。
注意,二甲带一个赐字,意思是皇帝赏你的。三甲更不堪。赐同进士出身,那是皇帝可怜你,赏你的相当于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那不叫进士。
科举要是考了三甲,就是三等人。入翰林院什么的,留在中央观政培养什么的,就别痴心妄想了。您就找个边远地方当县令去吧。
杨凡这种武将,在文官看来,狗都不如的东西。哪里有资格参加这么重要的学术活动。
没见,戚继光给当朝首辅张居正写信之时,自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杨凡现如今,还不敢跟戚少保比。所以他内心对不能参加这么高级的学术活动,倒也很平衡得很。
尽管大明朝目前最了解蒙古人就是他。
文华殿上午的四书五经讲完,中午,皇帝赐宴。
这可是难的的殊荣,而且明朝非常人性化,除了吃饭,还可以打包带些回去给老婆孩子吃。算是陛下的额外的恩宠。
此时的文华殿里,放着一座从兴禾超市那里采购的立式座钟,下午一点整,西北问题的讲学正式开始。
参加讲学和学习的人员纷纷入内,全体翰林学士,六位大学士。明代文华殿大学士其实长期不被当做阁臣的差遣,正式用的也就五个。即华盖殿大学士(嘉靖改制中极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嘉靖改制建极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这些大学士都是内阁成员。但反之,阁臣不一定都是大学士。只要带入文渊阁参与机务这几个字的职衔,就一样是阁臣。明朝后期,有时内阁人多,大学士头衔不够用,可能一个头衔,很多人都挂着。比如好几个东阁大学士。
众人按照官阶左右站立。
随后,皇帝来了,但是皇帝身后跟着一个老者,顿时让众人大吃一惊。
首辅李标、次辅钱龙锡互相看了一眼。非常惊讶,皇帝把孙承宗召回来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怎么一点都没听到风声。
崇祯接受了群臣朝拜之后,在临时的御座上坐定,说道:“今儿个上午讲了半天书,诸位阁老,臣工都很疲惫,今日下午就是听听我大明在西北的治理,就当听听故事吧,就不用这么严肃了。”
他转头对王承恩说道:“赐席吧,都坐着听,朕也坐着。”
群臣高呼万岁。经筵是非常严肃的,规矩很大。自古以来只有皇帝能坐着听,其他人都要站着。….但一般经筵上午就结束了,下午是皇帝临时安排的。主要是马上要对西北用兵。让内阁和诸位大臣熟悉一下西北的情况,便于决策。
崇祯在御座上盘膝而坐,太监们也送进来很多席子,诸位大臣也两侧相对,盘膝而坐。随即宫女送上果品和茶水。
今日的主讲人是孙承宗。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本届内阁都是今年新上来的,对朝廷的各类沿革和历史不甚了解。今日皇帝想听西北问题,还真得要找一个熟知边境情况,同时也在中枢长期任职的老臣。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了解很多决策的来龙去脉,以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种种因由。才能把西北问题讲清楚。
而环顾目前的大明朝廷,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几次担任大学士,蓟辽督师等职务的孙承宗。他即懂政治又懂军事,同时又久居中枢,多次出任阁臣。是最合适得人选。
孙承宗德高望重,又是东林前辈,准备开讲,下面顿时一片肃静。
“今天老夫主要讲讲,蒙古和青藏之间的关系,以及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只有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清晰的了解如今西北地区的不同民族、部落、宗教、王公世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才能对本次对西北用兵,以及定远伯会遇到的问题有所评估。以此作为内阁决策的基础。”孙承宗清清嗓子,缓缓的说道。
其实,大明的边境上,大家现在最了解是东虏,也就是建奴。其次是和大明打了二百多年的漠南蒙古。其他的都不甚了解。
对于西北,更是俩眼一抹黑。
明朝从建立开始,在北方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大举用兵,多次征伐,直到成化朝,还曾深入松花江流域三次犁庭扫穴,清剿女真。
但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从一开始就是保守政策,基本不出嘉峪关。而青藏更是不曾出兵和驻军。基本就是名义上的收服。保持一个朝贡的关系而已。大風小说网
明朝前期,因为明朝军事力量强大,青藏地区还保持着朝觐和上贡,后期就逐步连面上的关系也不能维持了。
“我大明龙兴之后,前元就基本撤出了青藏地区。龟缩于戈壁以北地区。太祖遣使招安西北诸部。洪武三年(1370年)大明军队攻占甘肃,切断了蒙古和青藏的联系,于是青藏各部纷纷表示臣服于大明。我朝于是就在青藏进行了大规模的册封活动,名义上继承了元朝对青藏的管理。也就是从这时候起,青藏从名义上归入我大明版图。”
崇祯点点头,这段历史他是知道的。洪武三年是大明把青藏并入版图的开始。
孙承宗继续说道:“在青海地区,我朝册封原前元的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为朵甘都指挥使。青海由此平定。”
“当时的藏地是由帕竹政权统治。帕竹王朝的首领被称为“第悉”,主要信仰噶举派。洪武五年(1372年),大明册封帕竹第二代第悉释迦坚赞为“灌顶国师”。上藏由此平定。”
“在阿里地区,古格王朝曾在洪武六年(1373年)初派人到大明“朝贡”,太祖就册封古格为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下藏由此平定。”
“在嘉峪关以西,哈密及哈密以南,罗布泊以北以东。这块三角区域内存在许多蒙古部落,这些部落是前元的时候,从察合台汗国投奔元朝的王公。被忽必烈安置在了嘉峪关以西的地区,设置有北庭都元帅府管理。大明平定甘肃后,这些王公接受了大明的册封。到永乐年间,在嘉峪关以西册封了七个卫,合称“关西七卫”。
这一部分人的后裔,就是今天占新疆四分之一面积的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的主要居民。
孙承宗看大家都听的很明白,没有疑问,就继续说道:“青海、上藏、下藏、关西七卫这四大块版图就是大明建立之初西北的基本控制区域。全部都是糜系州和卫所。我大明没有驻军一兵一卒。但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制度,彻底排除了蒙古人对西北的影响。”
崇祯问道:“蒙古后来是怎么和藏人再度搅和在一起的。形成了现在这种民族和宗教复杂交织的情况的。”
.
漫卷诗书万点花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