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年初三 吃盒子

 吃完饭,王美兰、林雪、杨玉凤在外屋地收拾碗筷、残羹剩饭,赵春抱着孩子,在炕上跟老太太、李彤云唠嗑。
  
  像这样回了娘家不用干活的闺女,在林区、农村可是不多见。
  
  今天人少,碗筷不多,王美兰她们仨很快收拾完,便进了东屋。
  
  看到王美兰进来,老太太很麻利地从兜里摸出两块钱来,直接塞在小周到的棉袄里。
  
  这个年,老太太除了给赵军的是二十,再给别的孩子,她都是给两块。
  
  “江奶,你是这干啥呀?”赵春把钱捏在手里要往外推时,却被老太太按住了手。
  
  “过年了,给孩子个压兜的钱。”老太太说着,松开了按住赵春的手,然后轻轻碰了碰周到的胖脸蛋。
  
  这时,李大智向林雪使个眼色。林雪见状,忙从兜里摸出五块钱来。在和赵春拉扯片刻后,最终还是塞在了周到的怀里。
  
  别看老太太和林雪给的都不多,但老太太那么大岁数,这辈子八成也收不着礼钱了。所以,她给多少都是心意。
  
  至于李大智、林雪两口子,这个年光往外给钱了。因为在这边,像他们家李彤云这么大的姑娘,就属于大人了。
  
  所以这个年,林雪给所有孩子的压岁钱都是五块。
  
  张援民、杨玉凤没给周到钱,是因为他们家小铃铛也在。他们给周到多少,周建军当场就得给回来。与其那么折腾,还不如不折腾。
  
  眼瞅着黑天了,周建军便张罗要走。赶上过年,谁也没留他们。
  
  一帮人送他们一家三口出来,还是赵军开车送他们回家。
  
  到永胜屯,车停在周家门口,晚上和早晨不一样,赵军没按喇叭。但车停的一瞬间,屋里趴窗户的胡三妹就看见了。
  
  “姐呀!”赵军从兜里摸出二十块钱塞给赵春,道:“这是咱爸、咱妈给他们大外孙的。”
  
  在赵家的时候,赵有财和王美兰没给这钱,是因为他们两口子给的多。
  
  赵春正跟赵军拉扯的时候,胡三妹出来了。
  
  此时周建军已经下车了,胡三妹看他拎着三角兜,便问道:“这咋还拿东西回来的呢?”
  
  都说出嫁的闺女,再回娘家就是客(qiě)。
  
  可实际上啊,一般闺女回娘家的时候,都得给娘家干活。现在整个永安屯,就赵军家有洗衣机,那些没有洗衣机的人家,被面、褥单大多都是等着闺女回来给洗。
  
  “我老丈母娘灌的肠。”周建军笑道:“非要给咱们拿几根尝尝。”
  
  胡三妹闻言,却是看向车里,眼看赵军、赵春啦拉拉扯扯的,胡三妹小声嘀咕了句:“这姐俩干啥呢?”
  
  人家是亲姐俩,自然不会有啥乱七八糟的事,胡三妹就是纳闷。
  
  “那啥……”周建军笑道:“我老丈人、老丈母娘给孩子拿二十块钱,这姐俩撕吧呢。”
  
  “哎呀。”胡三妹轻叹一声,道:“我这亲家、亲家母呀!”
  
  就在这娘俩说话的时候,车里的赵军对赵春道:“行啦,姐,你可别跟我撕吧了,我周大娘搁外头呢。”
  
  “啊?”赵春回头往窗外一看,看到胡三妹时,她连忙推开车门。
  
  “慢点儿啊,春儿。”胡三妹伸手接下周到,而赵军也从那边下来了。
  
  赵军跟胡三妹打声招呼,便就上了车。这是礼数,可不能嫌麻烦。
  
  望着吉普车远去,胡三妹对赵春道:“春儿啊,进屋吧。”
  
  “嗯,妈。”赵春应了一声,然后张开了攥着的手,跟胡三妹说:“这孩子他姥娘,过年给孩子二十块钱。”
  
  “那你就给我大孙子收着。”胡三妹一边抱着孩子往里走,一边说道:“过完年小军结婚,到时候咱家都上前儿。完了这礼啥的,你不用管,妈到时候都给还回去。”
  
  ……
  
  从永胜屯出来的赵军没急着回家,而是去了三十多里地外的红星村。
  
  赵玲娘家在这村,早晨赵军给他们送来的,晚上又过来接一趟。
  
  赵军进院,看家的小黄狗就叫个不停。
  
  当赵军到门口时,房门被人从里面推开,开门的正是赵玲。
  
  “军呐,快进屋。”赵玲招呼赵军一声,然后说:“你老舅喝多了。”
  
  不用赵玲说,刚才门一开,赵军就听到他老舅在屋里扯着嗓子跟人说话呢。
  
  赵军进了外屋地,先是跟赵家老太太,还有赵玲的嫂、姐打招呼。
  
  等赵军到东屋门口的时候,就见屋里乌烟瘴气的。
  
  这是抽烟抽的呀!
  
  这屋里烧的挺热,赵军走进东屋时,就见王强穿着跨栏背心,一手掐着烟,一手比比划划地正白话呢。
  
  赵军听了一耳朵,感觉王强白话的,应该是他去年猎杀九百斤野猪王的事。
  
  “哎呀!”看到赵军进来,王强突然声音一变,笑道:“我大外甥接我来啦!”
  
  说完这句,王强对同桌的他老丈人、大舅哥、大姨姐夫说道:“我大外甥那……最好了。”
  
  在王强心里,他大外甥比他打九百斤野猪王更值得炫耀。
  
  这时,赵家老爷子、赵家大舅非得招唤赵军上桌。
  
  吃到这时候,桌上这些人都吃好了,就剩喝酒和唠嗑了。
  
  赵军推辞不过,只能在王强身边坐下。
  
  赵玲给赵军拿来碗筷,赵军吃了几粒花生米,又吃了一块赵家老爷子给他夹的鸡肉,然后就撂筷说啥不吃了。
  
  这时王强已经白话完了,他真是喝多了,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
  
  赵军想走,但他没法张罗张罗。不过还好,这时外屋地传来赵玲喊王田、王雪穿衣服的声音。
  
  紧接着赵玲就进来,走到王强身旁,道:“穿衣服,咱收拾、收拾吧。”
  
  王强闻言,眼睛一瞪,问道:“干啥去?”
  
  这是喝多了,都忘了该回家了。
  
  “回家呀,你不回家呀?”赵玲问,王强一摆手,道:“酒没喝完呢,回什么家?”
  
  赵玲往桌上扫了一眼,眼瞅王强的杯里就剩个底了,赵玲正要说话,就见王强端杯把酒一饮而尽。
  
  赵玲以为杯中酒喝完拉倒呗,可没想到王强把杯往桌上一撂,便嚷道:“大哥,酒呐?”
  
  “行啦!”赵玲见状,紧忙拽王强胳膊,道:“别喝啦,小军接你来啦!” “啊?”王强回头看到赵军,却是有个诧异的表情,道:“大外甥,你啥前儿来的?”
  
  问完这句,王强也不等赵军回话,转头就对桌上人说:“我大外甥老好了……”
  
  ……
  
  十五分钟后,赵军跟赵玲的大侄,俩人费劲巴力地给王强塞进吉普车的副驾驶里。
  
  王强手撑着车门,胡乱地跟众人道着别。
  
  “三妹夫啊。”这时,赵玲她二姐夫过来,跟王强说道:“别忘了,我跟你说那个,年后咱打黑瞎子那事儿啊!”
  
  “哎呀,黑瞎子算个啥呀?”王强满不在乎地一挥手,道:“大爪子我们都干多少个了。”
  
  他这句话的关键,在那个“们”字上。
  
  “行啦,你可别白话啦。”带着俩孩子上车的赵玲推了他一下,然后转头跟她姐、嫂子道别。
  
  ……
  
  回到永安屯,赵军先把王强他们送回家,然后才回自己家。
  
  赵军到家的时候,隔壁李家已经亮灯了。
  
  赵军进自家,发现李大智一家和张援民一家都已经走了。
  
  “儿啊,给你老舅送家去啦?”王美兰出来问了一声,赵军道:“嗯呐,我老舅喝多了。”
  
  赵军说完,进西屋跟老太太闲唠了几句。过年这几天,老太太都在赵家住。
  
  这是江老爷子走后过的第一个年,但看老太太的状态,属实还不错。
  
  等赵军回到西屋,就见赵有财和邢三都已经躺下了。但这屋灯没关,两个人也没睡觉,正趴在被窝里连抽烟带唠嗑。
  
  赵军脱下衣服、洗完脚,往被窝里一钻,才知道那俩人没睡是等他呢。
  
  ……
  
  1988的2月19号,年初三。
  
  早晨六点多,赵有财、邢三照常出去插食喂猪、喂狗。
  
  眼看外头天蒙蒙亮了,屋里的王美兰去招唤两个小丫头起床,赵军则在顶替王美兰在锅台前下饺子。
  
  过年这几天,早晨都吃饺子。但不同的是,年夜饭和初五早晨的饺子都得现包,而其余几天吃冻饺子就行了。
  
  吃完早饭,赵军开始喂家里的“宠物”。
  
  小黑熊和小黑胖吃稀饭拌剩菜,一盆、一碗放在炕上,大脑袋插盆里、小脑袋插碗里,唏哩呼噜吃的都不抬头。
  
  赵军怀里抱着小猞猁,拿着切好的狍子肉条往其嘴里送。
  
  小猞猁似乎不是太想吃,还在怀念那天的油梭子。
  
  但油梭子是肯定不能喂了,眼看小猞猁不吃,赵军也不惯着,他把小猞猁往炕上一丢,拿起装肉的小碗就去了隔壁李家。
  
  腊月二十八从山上抓回来的貂,四个就剩俩了。死的那俩,是绝食饿死的。
  
  野生动物有野性,而且气性大。麻雀、山鸡整到家都不吃食,硬实活活饿死。
  
  比起这些小东西,大马鹿、狍子还相对好一些,它们体格子在那儿呢,绝食几天没等死呢,就先忍不住嘴了。
  
  死的那两只貂挺可惜,但毛皮没瞎,也不算亏。活下来这两只,渐渐地接受了现实。
  
  让赵军感到欣慰的是,那只白化紫貂活了下来。此时一条狍子肉塞进去,白化紫貂一双前爪将其按住,锋利的牙齿快速地撕扯并咀嚼着狍子肉。
  
  “小玩意儿挺有意思。”李大勇夸了一句,李宝玉笑道:“爸,这小玩意儿是摇钱树啊。”
  
  “嗯呐!”李如海笑道:“这俩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呐!以后大的生小的,小的生幼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没文化的人,还爱打岔。
  
  听李如海的话,又往笼子塞条肉的赵军,笑道:“不亏,咋也亏不了啊。”
  
  赵军此言一出,李家三父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谁都没说话。
  
  赵军喂完貂就准备回隔壁了,走的时候他招呼李家人一起。
  
  就在李大勇、李宝玉、李如海和李小巧穿棉袄时,金小梅道:“你们先过去,我给那蒜苗割(gá)了。”
  
  在李家东屋窗台上,有两个深底的盘子,盘子里是水培蒜苗。
  
  两个盘子里七八十瓣蒜,能出两把蒜苗。
  
  赵军家屋里有小动物,所以他家没栽蒜苗。
  
  而李大勇、李大智、王强、林祥顺、张援民、老太太家都栽了蒜苗,六家人割下来的蒜苗凑在一起那就不少了。
  
  今天是年初三,按照习俗得吃盒子,取和和美美之意。
  
  说起盒子,最深入人心的肯定是韭菜盒子。
  
  可这年头,大棚还没兴起呢,东北这边一到冬天,属实是没啥青菜。就连山下的大商店,也都是看南方过来啥,才能卖啥。
  
  年前赵军进城买了蒜薹、黄瓜和芹菜,这就挺不错了。
  
  没有韭菜,这几家就栽蒜苗。水培出来的蒜苗又嫩、又鲜,剁碎了和提前煎好、晾凉的鸡蛋拌馅,调料除了盐什么都不用,烙出的盒子就老鲜了。
  
  大鱼大肉好,但天天吃,谁也受不了。
  
  尤其是赵家这帮人,这半年都是大吃大喝过来的,肚子里不缺油水。虽然他们都喜欢吃肉,但吃肉吃几口就够。
  
  今天吃韭菜盒子,王美兰还给配了八个菜。
  
  切片的香肠、炸花生米、炸刀鱼、红烧排骨、木耳炒白菜、冰糖萝卜丝、芹菜粉和蒜薹炒肉。
  
  这些菜,赵军一口没动,一口气干掉了八个跟他手掌那么大的蒜苗盒子。
  
  ……
  
  向阳屯解家。
  
  一家五口围着炕桌吃饭,桌上有鸡、有鱼、有肉,也有盒子。
  
  解家的盒子是素馅的,这边所谓的素馅,是自家生的绿豆芽加上粉条、煎鸡蛋或炸豆腐。
  
  刘兰英咬了一口盒子,抬头看向解孙氏道:“妈,这馅还行哈。”
  
  “嗯呢。”解孙氏点了头、吧嗒下嘴,道:“要整蒜苗鸡蛋的,就更好了。”
  
  “我没想到啊,妈。”刘兰英道:“是栽点蒜苗就好了。”
  
  “行啊。”刘兰英话音落下,就听解忠说:“年年不都吃这个么,这不也挺好嘛?”
  
  “唉。”忽然,解孙氏轻叹口气,道:“我在那头栽那蒜苗,应该能割了。”
  
  “那你去吧,奶。”解英明看着他奶,道:“你去割回来,咱再包一顿。”
  
  解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