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逆流而上的日子冬眠中的驴
第58章 又一年
黄氏买回来的扑满,获得了家里除王茂平以外的孩子的一致赞叹,王茂平看着眼前的扑满很是无奈,自己设计的样式又被自己奶奶买回来了?
腊月二十九,王茂平的三叔王广源带着钱氏、王茂景也回来和家人团圆。不过在王茂平看来,三叔这次回来明显感觉有心事,有些强颜欢笑的感觉。
作为父母的王守昌和黄氏自然也感觉到了,吃过晚饭,就将王广源夫妇叫进了正房。王茂景则是被家里新买的驴吸引住了,拉着王茂安要去看驴。
“这是怎么了?”黄氏开了口,以为是老三两口子闹了些矛盾。
过了半响,王广源才开口说道:“爹,娘,我在满春楼的活计估计是干不长久了。”
按理说王广源已经在满春楼干了好几个年头了,满春楼作为镇上数一数二的酒楼生意自然也不差,王广源的工作应该是很稳定的才对,王广源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谁能想到,满春楼的掌柜年龄渐渐大了也想放下手里的担子,准备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原来的少东家就成了新的东家。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东家自然是要提拔自己亲近的人,于是奶娘的两个儿子就被安排在满春楼当伙计。王广源自然是被越来越边缘化,明里暗里的被新东家的人排挤。
王广源从十几岁开始就在镇上做活计,在王守昌和黄氏的心里,自己这个三儿子机灵懂事嘴又甜,还在镇上找了个活计,不用像他们一样辛苦。在他们看来老三是最不用他们担心的。没想到老三的饭碗竟然要不保了。
王广源早已经适应了镇上的生活,让他重新开始干农活他能习惯吗?王守昌夫妇显然也有些忧心。
“没事,实在干不下去了,我就在镇上再找找,应该还是能找到新的活计。”王广源显然是不想让自己的父母太过担心。
“等过完年再说吧,这两年家里条件好了,实在不行就回来,少不了你一家三口的饭。”王守昌安慰道。虽然是这么说,但心里却还是有些忧心。镇上的活计不好找啊!
大年三十,家里人早早的就准备起来,王茂平也插不上手,准备转一圈就回去继续学习,就看见王守昌也现在院子里,还悄悄地叹了口气。
“爷,怎么了?”前两天还高高兴兴的,怎么突然叹起了气,看来还是因为三叔吧。
王守昌冲他使了个眼色,让他随着自己进了上房。现在,王守昌已经不再将自己这个二孙子当一个孩子看待,尽管他过完年,也才刚满十岁。在王守昌看来,遇到事情和王茂平商量要比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商量要靠谱的多。
将王广源的事告诉了王茂平,谁知王茂平的反应和他想的截然不同。
“哦,也没什么,不就是三叔可能不在满春楼干了嘛,也许还是件好事呢。”王茂平不以为然的说道。
“啥,活计都快丢了还是件好事?”要不是从王茂平口里说出这话,王守昌都想给他两下子。
“爷,三叔也二十多岁了,现在有茂景弟弟,将来还会有其他的孩子,他不能一直在满春楼当个伙计,挣每个月几百文的月钱呀。”王茂平解释道。
“可不当伙计能做什么?总不能回来继续种地不是?”在王守昌看来每个月几百文的月钱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孙子的口气这么大。
“爷,三叔脑袋聪明又能说会道当个伙计那是屈才。”王茂平说道。
“啥,那你说你三叔还能干什么?”
“爷,咱们家现在除了挖药材之外,还要定期去镇上卖杏脯、驴打滚。那就把这些交给三叔去卖呗!”
“再说,前些日子做的煮瓜子也不错,还有那个炒栗子,到时候一起拿镇上去卖,总比咱们每次上集去卖赚的要多嘛。我爹和大伯也不用来回折腾,一举多得啊!”王茂平说道。在王茂平看来,自己当老板不比当个伙计舒服的多。
“嗯,我再想想。”王守昌说道,自己孙子说的也有一定道理。王茂平见状赶紧走了出去,自己还要努力学习,卷倒其他人呢!
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一家人一起吃了顿团圆饭,新的一年又来了。
新一年新气象,虽然上次从县城买的布匹还没来的及做成衣服,但女人们已经开始打扮起来,刘氏孙氏脸上都抹了抹胭脂,插上从县城买来的铜钗。就连有些忧心的钱氏都被她们按到凳子上打扮了一番。
黄氏虽然过了涂脂抹粉的年纪,但带上了前两天王守昌从县城给她买回来的靑褐团花抹额。说是去给村里的老姐姐们去拜年,但实际上就是去显摆了。
初四的时候,村口出现了一辆马车,车上是一对父子。“你确定你的那个同窗王茂平是这个村的?”
“那当然,他可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家住哪儿我不可能记错。”
来的人正是朱云兴和他的父亲朱盼福。趁着过年,巧木坊狠狠的赚了一笔,朱盼福自然是不会忘记王茂平的贡献。趁着过年,来王茂平家看一看,拜访一下他家长辈。
“大爷,我问一下王茂平家怎么走啊?”看着村口有几个人在烤着火聊天,朱盼福赶忙问道。
“谁,王茂平是谁?”王五爷摆了摆手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那你们村有几家姓王啊!”朱盼福无奈的继续问道。
“我们村里大部分都姓王。”
这回朱盼福算是彻底没辙了,将头转向了朱云兴,质疑他是不是记错了。朱云兴连忙表示自己真没记错。
“你们是去干什么的?”村里人问道。
“我带着孩子去他同窗家看看。”
“同窗?”
“就是和他一起在镇上学堂读书的人。”
“哟,你说的该不会是老六他家的二平吧,整个村就他家孙子在镇上读书。”王五爷拍了拍大腿说道。
“对,他家孙子好像是茂字辈的。”村里人也附和道,村里基本上都沾亲带故或者是同族,所以很少能想到别人的大名。
“他家就从这里往东走,院子前面有一棵大柳树的就是。”知道没有找错地方,父子俩都松了一口气。
腊月二十九,王茂平的三叔王广源带着钱氏、王茂景也回来和家人团圆。不过在王茂平看来,三叔这次回来明显感觉有心事,有些强颜欢笑的感觉。
作为父母的王守昌和黄氏自然也感觉到了,吃过晚饭,就将王广源夫妇叫进了正房。王茂景则是被家里新买的驴吸引住了,拉着王茂安要去看驴。
“这是怎么了?”黄氏开了口,以为是老三两口子闹了些矛盾。
过了半响,王广源才开口说道:“爹,娘,我在满春楼的活计估计是干不长久了。”
按理说王广源已经在满春楼干了好几个年头了,满春楼作为镇上数一数二的酒楼生意自然也不差,王广源的工作应该是很稳定的才对,王广源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谁能想到,满春楼的掌柜年龄渐渐大了也想放下手里的担子,准备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原来的少东家就成了新的东家。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东家自然是要提拔自己亲近的人,于是奶娘的两个儿子就被安排在满春楼当伙计。王广源自然是被越来越边缘化,明里暗里的被新东家的人排挤。
王广源从十几岁开始就在镇上做活计,在王守昌和黄氏的心里,自己这个三儿子机灵懂事嘴又甜,还在镇上找了个活计,不用像他们一样辛苦。在他们看来老三是最不用他们担心的。没想到老三的饭碗竟然要不保了。
王广源早已经适应了镇上的生活,让他重新开始干农活他能习惯吗?王守昌夫妇显然也有些忧心。
“没事,实在干不下去了,我就在镇上再找找,应该还是能找到新的活计。”王广源显然是不想让自己的父母太过担心。
“等过完年再说吧,这两年家里条件好了,实在不行就回来,少不了你一家三口的饭。”王守昌安慰道。虽然是这么说,但心里却还是有些忧心。镇上的活计不好找啊!
大年三十,家里人早早的就准备起来,王茂平也插不上手,准备转一圈就回去继续学习,就看见王守昌也现在院子里,还悄悄地叹了口气。
“爷,怎么了?”前两天还高高兴兴的,怎么突然叹起了气,看来还是因为三叔吧。
王守昌冲他使了个眼色,让他随着自己进了上房。现在,王守昌已经不再将自己这个二孙子当一个孩子看待,尽管他过完年,也才刚满十岁。在王守昌看来,遇到事情和王茂平商量要比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商量要靠谱的多。
将王广源的事告诉了王茂平,谁知王茂平的反应和他想的截然不同。
“哦,也没什么,不就是三叔可能不在满春楼干了嘛,也许还是件好事呢。”王茂平不以为然的说道。
“啥,活计都快丢了还是件好事?”要不是从王茂平口里说出这话,王守昌都想给他两下子。
“爷,三叔也二十多岁了,现在有茂景弟弟,将来还会有其他的孩子,他不能一直在满春楼当个伙计,挣每个月几百文的月钱呀。”王茂平解释道。
“可不当伙计能做什么?总不能回来继续种地不是?”在王守昌看来每个月几百文的月钱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孙子的口气这么大。
“爷,三叔脑袋聪明又能说会道当个伙计那是屈才。”王茂平说道。
“啥,那你说你三叔还能干什么?”
“爷,咱们家现在除了挖药材之外,还要定期去镇上卖杏脯、驴打滚。那就把这些交给三叔去卖呗!”
“再说,前些日子做的煮瓜子也不错,还有那个炒栗子,到时候一起拿镇上去卖,总比咱们每次上集去卖赚的要多嘛。我爹和大伯也不用来回折腾,一举多得啊!”王茂平说道。在王茂平看来,自己当老板不比当个伙计舒服的多。
“嗯,我再想想。”王守昌说道,自己孙子说的也有一定道理。王茂平见状赶紧走了出去,自己还要努力学习,卷倒其他人呢!
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一家人一起吃了顿团圆饭,新的一年又来了。
新一年新气象,虽然上次从县城买的布匹还没来的及做成衣服,但女人们已经开始打扮起来,刘氏孙氏脸上都抹了抹胭脂,插上从县城买来的铜钗。就连有些忧心的钱氏都被她们按到凳子上打扮了一番。
黄氏虽然过了涂脂抹粉的年纪,但带上了前两天王守昌从县城给她买回来的靑褐团花抹额。说是去给村里的老姐姐们去拜年,但实际上就是去显摆了。
初四的时候,村口出现了一辆马车,车上是一对父子。“你确定你的那个同窗王茂平是这个村的?”
“那当然,他可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家住哪儿我不可能记错。”
来的人正是朱云兴和他的父亲朱盼福。趁着过年,巧木坊狠狠的赚了一笔,朱盼福自然是不会忘记王茂平的贡献。趁着过年,来王茂平家看一看,拜访一下他家长辈。
“大爷,我问一下王茂平家怎么走啊?”看着村口有几个人在烤着火聊天,朱盼福赶忙问道。
“谁,王茂平是谁?”王五爷摆了摆手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那你们村有几家姓王啊!”朱盼福无奈的继续问道。
“我们村里大部分都姓王。”
这回朱盼福算是彻底没辙了,将头转向了朱云兴,质疑他是不是记错了。朱云兴连忙表示自己真没记错。
“你们是去干什么的?”村里人问道。
“我带着孩子去他同窗家看看。”
“同窗?”
“就是和他一起在镇上学堂读书的人。”
“哟,你说的该不会是老六他家的二平吧,整个村就他家孙子在镇上读书。”王五爷拍了拍大腿说道。
“对,他家孙子好像是茂字辈的。”村里人也附和道,村里基本上都沾亲带故或者是同族,所以很少能想到别人的大名。
“他家就从这里往东走,院子前面有一棵大柳树的就是。”知道没有找错地方,父子俩都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