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柴俊川.....”

邵维鼎念了一遍这个名字,点点头:“你安排一下,让他明天就去内地,这几天中央的决议应该就能下来,到时候我们出钱,内地出地,法国人英国人出技术,由美国人担任监督,尽快把工程给落实下来。”

前世一个大牙湾核电站,足足从1978年谈到了1984年,直到《中英联合声明》尘埃落定后才正式敲定。

而敲定之后,又因为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引发全球反核浪潮再次延后。

不过在中国的坚持推进下,才终于在1987年8月,大牙湾核电站主体工程才正式开工。

法国采用“交钥匙工程”模式,外方派驻上千名专家前来中国,中方技术人员则是全程参与学习。

直到1994年2月,1号机组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超100亿度,其中70%输往港岛。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国逐步掌握了核电技术。

所以,这个工程一定要快速推进,不能等到1994年国内的电网基本上已经实现独立自主后,才最终建成。

而且一定要深度参与进去。

核电技术,可是世界性的顶级核心技术。

港灯有一个柴骏川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很多个柴骏川。

“对了。”邵维鼎想到此,吩咐道:“你让港灯与港大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港大的渠道,从海外吸纳电力相关人才,这一次大牙湾核电工程,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告诉他们,抓住这一次机会,港大极有可能凭借这一次机会,成立自己的核电科学技术研究院。”

港大目前在世界大学排名并不靠前。

但如果,能拥有世界鲜有的核电技术研究院系,这对于一所大学,不管是从世界知名度还是招生吸引力来说,都是极重要的筹码和资源。

当然,邵维鼎肯定会进行资助。

他已经将港岛,视为自己的集团核心。

港大,更是他的人才储备库。

“这方面没有问题。”袁天帆打着包票道:“港大已经和我们有过多次合作。”

港大的通讯电子等专业,早就拿到了鼎峰的资助。

签订了人才专项培养计划,从1982年开始,每年都会向鼎峰各大产业输送相关专业人才。

而对于港大毕业生而言。

能在一毕业,就进入全港岛最有实力,且在世界都拥有极高知名度的企业。

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鼎峰对于旗下员工的待遇,早就在港岛传开了。

一名普通工人,都能拿到市场价近乎一倍的工资,而且有特殊贡献的工人还能分到房子。

更别提,他们这些专项特殊人才了。

根据鼎峰的规章制度,在集团内创业成功的,不但能拿到集团股份期权。

而且可以得到集团投资,成为项目主管。

一旦产业做大了,摇身一变就能成为一方诸侯。

等到在“地方”上做出成绩了,还能再根据业绩,参与到总公司的职位序列竞争当中。

这些透明且公正的上升渠道,对于每一个有野心有梦想的年轻人,简直就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这套制度设计,可以说能够吸引港岛绝大多数有梦想,有事业心的人,加入到鼎峰这个庞然大物之中。

足可以避免,如后世一般,港岛的年轻人要么就是进金融业,就是进服务业。

想创业都没有创业土壤的困境。

而且,再加上鼎峰产业遍及的方方面面,以及对于旗下员工的优待。

产业园大国企模式下的经营,足可保证员工对于集团的忠诚度。

毕竟对于很多未来的港岛人而言,鼎峰会成为他们父辈人一辈子的荣耀。

也会成为他们儿时的记忆。

甚至可以从某种角度,鼎峰的存在,就是兼容了国企的稳定性,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扩张,伸长触角的庞然大物。

——

港岛,港灯集团总部。

柴骏川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维多利亚港的繁华夜景。

他刚从法国回来不久,原本以为港岛的电力行业仍停留在老旧的火电与柴油机组时代,却没想到鼎峰集团早已开始布局核电。

他心里有过这个想法,但没想到这一天能来的这么早。

“柴工,邵先生要见你。”秘书敲门提醒道。

柴骏川整理了一下西装,快步走向会议室。

推门而入,邵维鼎正与几位高管低声交谈,见他进来,立刻起身相迎。

“柴工,久仰。”邵维鼎伸出手,笑容温和却带着不容忽视的锐利。

“邵先生。”柴俊川握了握他的手,心中暗惊——这位传说中的商业巨子,比想象中还要年轻。

“坐。”邵维鼎示意他入座,随即直奔主题:“大牙湾核电站的项目,你应该已经听说了。”

柴俊川点头:“是,袁总已经和我简单介绍过。”

“好。”邵维鼎目光炯炯,“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如果让你负责这个项目,你会怎么做?”

柴俊川沉吟片刻,随即开口:“核电的核心在于安全性和技术自主。法国人虽然愿意提供技术,但关键设备仍会受制于人。我建议,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同步培养本土团队,尤其是反应堆设计、核燃料处理和控制系统三大核心领域。”

邵维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正合我意。”

这几乎和后世国内的应对一模一样。

这也是法国人为什么愿意出让技术,愿意让国内的专家跟着学习的原因所在。

因为法国人牢牢把持住了关键设备。

随即,邵维鼎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笔迅速写下几个关键词:

1.技术引进+本土研发(避免被卡脖子)

2.港大核电研究院(培养本土人才)

3.供应链自主化(关键设备逐步港产)

每一步都切准实际,做好了反制手段。

柴骏川看在眼里,心中惊叹不已。

哪怕在来之前,他已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此刻他才知道。

邵维鼎远比他想的要有远见的多。

正想着,一道声音打破了他的沉思。

“柴工,这个项目我打算交给你负责。”邵维鼎语气坚定,直视他的双眼。

“我?”

柴骏川彻底惊了,要知道他才刚加入鼎峰,加入港灯一个月时间不到。

“我这个人一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邵维鼎指着自己,脸色平淡:““我会给你最高权限,资金、人才、政策,鼎峰会全力支持。”

柴俊川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不仅是一次职业机遇,更是港岛乃至中国核电发展的关键一步。

“邵先生,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