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平行空间来客

1352绝了这门生意

现代人每到冬天,总能在温暖的室内享受着空调、暖气带来的舒适,一群朋友围着火锅,身上裹着厚实的羽绒服,喝着热腾腾的饮品,冬天似乎也没那么难熬。

但在古代,每一个冬天都像一场生存考验,特别是对那些贫苦的百姓来说。

翻开历史文献,古代的冬天到底有多冷?

根据《二十四史》记载,当时的气温普遍比现在低三到五度。

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在缺乏现代取暖设备的情况下,这种寒冷足以让人难以承受。

《宋史·五行志》就记载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元祐元年的冬天,京城地面冻结的深度达到了一尺五寸。

北方的情况更为严峻,极端天气下,气温能降到零下二十多度。

《齐民要术》中提到“三九四九冰上走”,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严寒。

冬季从立冬到立春,整整四个月的时间里,北方地区几乎天天滴水成冰,河面上的冰层能厚达半米。

这样的低温环境下,没有空调暖气,没有羽绒服,甚至棉衣也是明朝才逐渐开始流行起来,那他们是怎么过冬?

有钱人,自然可以围坐火炉取暖,而百姓并没有太多钱,用不起许多的炭火。

而在室外呢?

在北方,有钱人主要依靠动物皮毛取暖,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就只能穿上一层一层的衣服,用这种方式保暖。

除此以外,严寒天气下,他们还要忍受因为低温导致物价上涨的影响。

毕竟,气温太低,对商品运输也造成影响,商家也会在店里烤上火炉,这些成本也都会打在商品售价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句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很形象的表达了唐朝时期人们过冬的描写。

虽然很多人说那是反应了阶级生活的巨大差异,贵族酒池肉林,而百姓衣不遮体,食不裹腹。

要知道,杜甫既不属于中唐诗人,也不属于晚唐诗人,而是属于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

写出这句诗时,还是盛唐之时,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还要等到两年后才爆发。

而在当时的北方,已经出现“路有冻死骨”的情形,这不是写意的诗句,而是写实。

为此,魏广德专门询问了顺天府那边,询问这些年来京城及周边冬天的情况,得到的回答让他动容。

按照顺天府回答,每年京师冻死百姓不过百计,对于几十近百万人口的京城来说,似乎数字并不大。

不过,顺天府也不敢完全遮瞒魏广德,最后补充一句,那就是街头流民、乞丐并未计算在内。

实际上,冬天被冻死的人中,这部份底层百姓根本不被官府在意,也是其中最多的。

而对此,往年顺天府上报也只会以“死者甚众”敷衍,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具体计算数字。

也就是只要冻死没有上万,就不会使用“万计”这个词。

为此,魏广德专门给顺天府下文,让他们在冬季到来之前收集大量煤炭存放在一些特定区域,为百姓提供免费供暖。

后世北京四周的山多是光秃秃的,其实在明初,这里还是青山绿水的景色。

只是,乍然间北京城成为大明帝国的都城,而冬天取暖消耗大量燃料。

这年头,老百姓习惯性还是用烧柴为主,于是城外山上的树就被大量砍伐成为燃料。

为了保证北京皇宫及各衙门所需的巨额柴炭,官方选择了林木较多的太行山北段,于宣德四年设立了易州柴炭厂,当时称“山厂”,派专人管理柴炭的采烧。

山厂衙门最初设在保定府易州,柴炭也多在易州沙谷等山厂开采,但自宣德五年起,至正统十四年,“取用已久,材木既尽”,于是在景泰元年初,移厂到真定府平山、灵寿等处采烧。

后来考虑路途遥远,怕影响京师供应,到天顺元年,再次把山厂移回易州城西北二里的地方。

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五州,直隶顺天、真定、保定三府,山东兖州、青州、东昌、济南四府,负责派出采柴烧炭任务的人员,所辖砍柴夫的名额,由上述衙门分派,这些府州共佥差砍柴夫,合计每季25855名,四季共十万名。

此外,还有运送柴炭赴京的抬柴夫,共有2000名。

如此浩大,工部在山厂立部堂,设督理侍郎一员总管其事。

同时,宫廷及各衙门用木炭是很讲究的。

但正是由于他们的讲究,木材的消耗量大增,致使京畿附近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魏广德过来的时间还是晚了,若是在正统年间或许还有补救措施。

后世的大风沙尘暴天气,其实在明朝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没有后世严重。

嘉靖年间,因为周围森林资源遭到砍伐等诸多原因,北京的木柴价格大涨,每万斤要银15两以上,木炭则要银45两以上。

而京城近百万人口冬天少不了那玩意儿,于是在嘉靖朝逐渐放松了对西山煤场的管控。

要知道,在明朝对开矿是非常严格谨慎的。

为此,魏广德专门对西山煤矿进行了管理,一方面放松对煤矿的管制,另一方面也对矿主加强监督。

还是那话,大量矿工聚集,稍有不慎可就闹出民变,这还是在天子脚下。

为了减少麻烦,监督矿主就是当务之急。

矿税要收,该发给矿工的银钱也不能少。

在魏广德手里,拖欠矿工工资,那是想屁吃,自己参股的商会进入这个市场,难道还允许他们给自己拆台。

这也导致今年冬季,四九城煤炭供应大增,煤价较之往年多有不如。

借此机会,魏广德要求北方官府分别采购一批煤炭,在冬季设定公署,免费提供被百姓取暖,避免百姓,特别是流民出现“路有冻死骨”的场面。

对于这笔开支,魏广德只是以“皇帝大婚在即”一句话,轻飘飘就带过去了。

“老爷,京城划出的几处采暖所已经囤积数十万斤煤,想来应该不会出现大量冻死人的场面了。”

芦布翻出早前顺天府发来的公文,小声对魏广德说道。

数十万斤煤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价值也不过几百上千两而已。

“够那些地方一个冬天的取暖吗?”

魏广德皱眉问道,他对这些还真没太多研究,毕竟家里准备焦炭可不是他在主持,家里有专人负责此项采购。

“这个.顺天府只会汇总几个县衙报上来的数字,具体够不够我还真不知道。”芦布不敢隐瞒,小声回报道。

“我写个条子,明日你带上几个人去顺天府,让他们带你去看看,计算一下。

往年没人管就算了,今年既然我想到这个事儿,自然不能无功而返。

去看的时候告诉数字来,就说我会让人下去监督的。

至于其他府县,让户部派人去督查一下。”

魏广德想想,四九城或许能够管一管,可其他地方,还是得让衙门出面,他贸然插手也不好。

“哦,是,老爷,那我尽快安排下。”

芦布急忙点头。

这出去查看,他是代表魏广德,自然不能把差事儿办差了。

就算这数量有些出入,但也不能出入太大,不然自家老爷面子上也不好看。

另外,他明后几天怕是回不来,可不得把门口的差事找个舍人来做。

“下去吧。”

魏广德写好条子交给芦布,挥挥手,这才拿起桌上奏疏看起来。

今天的差事儿还是要做完,就算这些奏疏大多无甚意思。

芦布出门不过半盏茶功夫,魏广德也只看了两本奏疏,门口脚步声响起。

魏广德抬头看了眼,芦布已经带着曾省吾进来了。

“三省,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魏广德放下手里奏疏,乐呵呵起身冲他拱拱手道。

“我的次辅大人,我这可是专门来向你禀报大事的,那还要风,我自己就眼巴巴给你送来了。”

曾省吾急忙还礼,嘴上也说道。

“请坐,芦布,上茶。”

魏广德转出书案,引着曾省吾在会客室坐下。

依旧是木椅,只是天气凉下来后,魏广德让人给每张椅子加了个软垫。

魏广德不是没打算弄沙发,不过这年头大明的铁料不行,搞不出弹簧。

没那东西,沙发也就别想了。

都说万历中后期国内的火器大家就搞出来燧发枪,其实那东西或许真能做出来,但是成本怕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普通铁好炼出来,可弹簧用的钢可不容易搞。

魏广德也不清楚毕懋康搞出来的燧发枪那机簧到底怎么做的,但想来也会很费劲才弄出少量可用的。

等两人坐下后,不等芦布上茶,曾省吾已经从袖子里拿出一份文书递给魏广德,嘴里说道:“善贷,这是旧港守备陈璘发到京城的文书,说什么谙厄利亚有使者到了旧港,还说他们是奉谙厄利亚女王之命进行环球航行探险的。”

“谙厄利亚?女王?”

魏广德听闻后,脑海里急速运转起来,想知道这个“谙厄利亚”到底是后世的哪个国家。

其实,虽然一战和二战对欧洲政治格局影响很大,但大体上那几个国家还是都差不多出现了。

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对他们的名字采用“音译”的方式,难免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文字,读音也各不相同。

魏广德接过文书,并没有看德雷克带来的女王书信,都是字母,魏广德其实也看不懂。

当然,这也只是魏广德以为的,反正早前听说过外国分成古代和现代,意思就是差别很大。

不过如果魏广德仔细看那份所谓“国书”还是会看到许多熟悉的单词。

实际上现在英国使用的英语就是早期英语,而不是古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的差别并不大,是能连蒙带猜阅读的。

“谙厄利亚,思可齐亚,洗百尼亚,岛国,女王.”

魏广德看的是陈璘多番打听,包括从德雷克嘴里,还有通过其他英国水手的话语,拼凑出来此时英国的大致情况。

看了这些拼凑出来的东西,魏广德心里其实多少已经猜出这个“谙厄利亚”是哪个国家了。

谙厄利亚,思可齐亚,洗百尼亚,实际上就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万历中后期所著《坤舆万国全图全图》上可见。

后世的英国,国名全称叫做theunitedkgdoofgreatBritaandnorthernirend,简称为Brita,中文应该翻译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联邦或者王国”,但全称中并没有简称中的“英”字。

之所以后来中国称其为英国,实际上鸦片战争中清朝战败,英国人自称“大英”,英国之名才被中国人接受。

看完书信,魏广德当然是万万没想到万历年间英国人就已经跑到这里来了。

他知道英国传奇海盗,但绝对不记得这个人叫什么,这会儿魏广德还在思考“无敌舰队”是不是已经被英国人打沉了。

明朝驿递属于兵部管辖,所以这文书还没送礼部,按说应该是交给礼部才对。

不过魏广德没多理会这个事儿,翻看后面的内容,嘴里还是说道:“之后还是将其抄录递送礼部一份,尤其备案。”

“明白,只是事关海外,又是个以前不知道的国家,所以我就先拿过来给你看看。”

好吧,魏广德虽然不管礼部,但这几年涉及外交的事儿,貌似也是魏广德在处置。

现在的大明,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世界了,他就是这个时代的“懂王”。

“谙厄利亚这个事儿,兵部给旧港,包括缅甸那边都要发文,如果有他们的使者到来,一定要安全送到京城。”

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对于欧洲格局影响巨大,英国也是这个时代欧洲搅屎棍。

想到英国,魏广德就想到鸦片,还有就是制造鸦片的罂粟,然后就是美丽的罂粟花。

罂粟,其实唐朝以前就有,只是当做药少量使用,不像英国佬直接把生意做大,终于是搞出了毒品这个产业。

毒品,万恶之源。

有魏广德在,罂粟

想到那东西,魏广德还是摇摇头,自己的商会不能做这个生意,就算是往国外卖也不行,他可不想成为后代嘴里的“鸦片大王”、“十六世纪大毒枭”。

不仅不能做,还得把罂粟的毒害稍微透露些出去,先绝了这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