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左相之诺
闻听此言,嬴政浑身一震。
秦臻的回答让他有些意外,却又仿佛卸下了一层无形的枷锁。一股前所未有的、混杂着沉重与兴奋的洪流冲击着他的胸膛。
吕不韦的影子在他脑海中翻腾:谆谆教诲,朝堂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威严,以及,权柄笼罩下的压抑……
想到这些,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嬴政心头。
他厌恶这份掣肘与可能的僭越,甚至痛恨其带来的耻辱阴影,但内心深处,那个教导他的身影,终究留下了一丝痕迹。
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目光从秦臻脸上移开,投向虎跳涧幽深的谷底。
权力之路,终究要由他自己,迈出这真正主宰命运、无可回避的第一步。
如何处置吕不韦,将是他亲政后树立权威的第一块试金石。
.........
翌日,华阳宫。
秦臻在侍女的引领下,穿过层层珠帘,步入花厅。
花厅内,弥漫着淡淡的、属于楚地的蘅芜香气。
华阳太后正拿着一块丝绒,慢条斯理地擦拭着一副眼镜。
“臣秦臻,拜见太后。愿太后长乐无极。”秦臻躬身稽首,姿态恭敬。
“左庶长不必多礼,起来说话吧。”
华阳太后戴上眼镜,目光透过镜片,平静地落在秦臻身上:“左庶长政务繁忙,今日怎得有暇来哀家这清冷之地?可是大王有事让你传话?”
她直接点破来意,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试探。
秦臻直起身,神色恭谨,开门见山道:“太后明鉴。臣今日冒昧前来,确是为大王,亦是为大秦社稷之未来。”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大王年已十七,天资聪颖,英睿果决,勤政爱民,已显明君之相。河套一战拓地千里,扬我国威;鬼谷学苑,英才辈出;朝野上下,归心日盛,贤才争相效力。
臣观大王之才略器识、谋断魄力,早已超越诸国之君,足以担起一国之重任。”
他微微一顿,目光坦然地迎向华阳太后的审视:“臣斗胆进言,大王……已至亲政之龄。
恳请太后体察时势,以江山社稷为重,以列祖列宗基业为重,襄助大王早日亲政,执掌这万里河山。”
话音落下,花厅内一片寂静。
华阳太后脸上的平静终于被打破,露出一丝惊诧,随即化为深沉。
“亲政?”
她缓缓摘下眼镜,直视秦臻,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左庶长此言,听着甚是有理,大王才干,哀家亦看在眼中,甚感欣慰。
然,礼法不可废,祖宗规矩不可乱。未行冠礼,何以亲政?
秦法森严,列祖列宗定下的规矩,难道要因大王一人之故,便轻易更改?
还是说……”
华阳太后的声音陡然转厉,带着无形的威压扑面而来:“左庶长觉得哀家这把老骨头,占着这个位置,碍了谁的眼?挡了谁的路?”
话音落下,侍立在旁的侍女宦官无不屏息垂首,冷汗涔涔。
面对华阳太后的威压和诛心之问,秦臻却并未退缩,再次躬身,姿态放得更低:“太后言重了,臣惶恐。臣岂敢有此等大逆不道之念?
太后辅政多年,劳苦功高,朝野共鉴。
臣所言‘亲政’,非是剥夺太后尊荣,而是顺应天时人心,让大王能更名正言顺地继承先王遗志,带领大秦走向更辉煌的顶峰。
大王胸怀万里,雄才伟略,已远超历代同龄之君。
值此大秦东出、一统寰宇之际,亟需大王乾纲独断,凝聚国运,雷厉风行。
太后深明大义,当知王权集中,号令统一,方是强国争霸之本。
大王早日亲政,上合天时,下应民心,于国于民,皆是莫大福祉。”
说到这,秦臻抬起头,声音微微提高,眼神清澈而坦诚:
“臣今日,非为自身,非为功名,只为大秦万世基业。恳请太后,念及孝公商君变法之难,念及昭襄王东出之志,顺应天时,允大王提前亲政,执掌乾坤。
大王对太后,始终心怀孺慕孝敬。他亲政之后,太后仍是我大秦最尊贵的国母,颐养天年,享万民敬仰。
而太后今日的支持,将是大王亲政路上,最坚实、最无可指摘的基石。”
闻言,华阳太后沉默着,目光低垂,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镜框。
秦臻的话,句句在理,也戳中了她的心思。
权力,终究是要交出去的,她并非不明此理。
问题在于,怎么交?
交出后,芈姓一脉的地位如何保障?
少顷,华阳太后缓缓抬起头,直视秦臻,说道:“左庶长,你话语铿锵,意切情真。然你可知这‘提前’二字,牵扯多少?
宗室、外客、楚系、韩系,各方势力牵一发而动全身......
你一张利舌,便要搅动这池深水吗?”
她的语气中,带着沉重的疑虑和现实的考量。
秦臻敏锐地捕捉到了华阳太后的犹疑与权衡,他站直身体,再次开口,抛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砝码:“太后明察秋毫,臣深知其中利害。
正因如此,臣才斗胆前来,愿与太后谋一‘两全’之策。
大王亲政,乃千秋大业,大秦新章之始。
为彰显太后之深明大义、高瞻远瞩,亦为酬谢芈姓一族对大秦近百年的忠诚与功勋……臣,必说服大王,待功勋亲政之后,必擢升芈姓一系重臣,出任……左丞相之位。”
“左丞相?”
华阳太后瞳孔骤然一缩,握着座椅扶手的手指微微收紧。
秦国相位,历来权重。
左右丞相并立,地位仅次于相邦,位极人臣,执掌枢机。
这无疑是给楚系外戚集团在未来的权力格局中,保留了一个核心位置。
这个承诺的分量,太重了。
“不错。”
秦臻加重语气,微微躬身,继续道:“此乃臣肺腑之言,亦是大王之诚意。至于人选,全凭太后慧眼明断。
无论是后起之秀,或是稳重干才,皆可。
大王必当倾心信任,倚为肱骨,使其为大秦社稷之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