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喜讯传来,北方诸郡解冻!
翌日早朝。
朱祁钰立即宣告,要放权给内阁,以及文武百官。
以内阁为首的阁老们听到皇上如此英明的决断后,都激动地高呼陛下英明。
虽然陛下放的都是无关紧要的权力,但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除了这件大事之外,还有一件喜事,也传到了京师。
那就是寒潮天气已经过去,北方的道路已经开始畅通。
北京城,以及北方诸郡的奏报,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传到了南京城。
在与北方阻绝的这三个月里,无论是朱祁钰,还是内阁群臣,都很担心北方诸郡的情况。
虽然在天灾来临之前,他们有所准备,可还是担心会出现大量百姓的伤亡。
不过,等到各地官府的公文传来之后,他们也终于松了口气。
大部分的官府公文禀报,此次极端天气虽十分残酷。
但依靠着皇帝的福威,各地安然度过了此次天灾。
只有极少数的老人,因为天气的缘故,病逝的比较多些。
其他倒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冻死,饿死的现象。
而且,今年大雪覆盖千里,四方各郡的农田庄稼长势喜人,若是不出意外,再过数月,将会有一个很好的收成。
朱祁钰和文武百官,得知北方诸郡的报告之后,都大喜过望。
看来昨天去紫金山去祭告天地,总算没有白费。
今日就连续得到了这么多的大好消息。
民以食为天。
过去的几年里,大明的百姓实在太苦了。
今年终于能有一个丰收年了划。
……
随着北方诸郡解冻,也就距离回归京师不远了。
从去年至今,来江南也有小半年的时间了。
仅仅是这小半年的时光,整个江南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平定了江南的倭患。
随后,又扫除了南京各部衙门尸位素餐的官员。
并且,把赤云通这个逆贼及其同党,全部剿杀。
除此之外,又打击了欺压百姓的非法寺庙。
而这才是当今皇上,仅仅半年为江南百姓所做的事情。
可以说,江南的百姓们,这半年来已经习惯了皇上坐镇南京城。
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皇上,真的有千古明君志向。
可当过气候转暖,所有人也都知道这位名君,即将回归北京城了。
南京的六部官员,甚至有上书建言吗,切实实施两京制度。
也就是说,请求皇上在南京待几年,再回北京城,如此循环往复。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因为,作为大明的天子,他是要守护国门的,终究还是要回到北京城的。
不过,因为北方诸郡刚刚解冻,冰雪才刚刚融化,朱祁钰就算是要走,还需要些时日才能启程。
在接下来的日子,他进一步让于谦,商辂等人对江南之地进行了革新。
他可不希望这江南之地,在他离开之后,又恢复到之前的景象。
而于谦,商辂,沈睿等阁老,也不负他的所望。
在接下来的几日,他们进一步梳理了一遍江南的官场。
把那些思想陈旧,保守,疾病,老迈的官员给清退了。
这些人也许没有贪污受贿,没有欺压百姓,但他们确实是不利于江南的发展。
清退了数十个主政地方的官员,朱祁钰便又大力启用一批中青年的骨干。
甚至,把翰林院,六部衙门的一些官员,也下放到地方去历练。
要知道以后内阁成员,六部尚书,绝大部分要从这些人中挑选。
他们若没有一丁点的地方施政的经验,将来就算成为阁老,六部尚书,也难免会纰漏各出。
更主要的是,这些人大都正值青壮之年,满怀激情,热血,此时正是让他们施展手脚的时候。
当然,那些被迫退位让贤的官员,朝廷也是优待了他们。
根据他们在地方的表现和政绩,给予了奖赏。
这些官员,就算心中再不乐意,但也没有办法。
他们也知道,若是再闹的话,也许就会被锦衣卫抓着小辫子,直接扔进诏狱。
所以,他们只能叩谢圣恩,卷着铺盖,带着奖赏回家了。
……
转眼又是半月过去,北方诸郡的奏折,来的也越来越频繁。
这说明道路上的泥泞,已经没有了。
江南虽然好,但他也该是时候回京城了。
与此同时,内阁的官员们也开始上奏,表明要开开恩科了。
陛下不能再留恋江南,是时候回去了。
又一日的早朝。
朱祁钰面对群臣,笑道:“转眼间,我们来南京半年了,这半年来,发生了许多事。”
“但朕自忖没有愧对江南百姓,百姓安居乐业,营商环境愈发好起来。朕很欣慰。”
众臣听了,又是一番少不得的歌功颂德。
“这不单单是朕的功劳,也是众卿的功劳。”
“如今北方诸地,灾难已过,朕也是时候带你们回京城了。”
众文武听到这,心中也终于舒了一口气。
他们还真担心皇上留恋着江南的繁华呢!
这江南虽好,但时间久了,难免容易沉沦在富庶繁华之中。
“那众卿就准备一下吧,选定一个黄道吉日,启程归京。”
“是,陛下。”
南京城的文武百官,得知要启程之后,心态各异。
有的欢喜不已,有的则是暗自松了口气,有的则是感到遗憾。
朱祁钰来南京城的时候,带来的官员并不多,但是北归的时候,却是多了两倍不止。
大部分都是他在江南挖掘的人才,当然是要带回北京城的。
收拾了数天之后,朱祁钰带着吴太后,众后宫佳丽,以及文武百官终于要回北京城了。
当得知天子要离开南京城的时候,十余万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痛哭流涕,不少人甚至还拦在仪仗的前面,请求朱祁钰留下。
车辇中的吴太后,见此一幕,欣慰不已。
“先帝啊,我们的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期许。”
不但是吴太后欣慰,众文武也是纷纷感叹陛下的仁义。
这半年来,南京城的百姓是能感受到城里的变化的。
而这一切,都是朱祁钰的到来。
可现在,他却要离开了。
而这一去,也许一生都不会再回江南了。
“陛下,南京城也是京都,您就留下吧。”
“是啊,哪怕再留下三年也是好的啊。”
“陛下.....”
不少的百姓跪伏在道路的中间,高呼着。
朱祁钰见此,也是心生感叹。
其实,他来南京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大明的统治。
只是这些措施,对百姓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这些百姓却是极为淳朴的,他们还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
想到这,他又开始暗自警醒自己。
以后处理政务,要更多考虑百姓。
哪怕体恤他们一丁点,他们就十分满足,感激不尽了。
想到这,朱祁钰下辇车,亲自把跪伏在道路上的一众耆老扶了起来。
“朕明白尔等的心意,但北方夷狄环伺,虽被朕震慑了一时,但谁又能保证他们的狼子野心不死呢?”
“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为了我大明百姓安危,朕不得不回北京城,守护我大明国门。”
他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不但令在场百姓激动不已,感激涕零,就连周围的官员们,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
纷纷跪倒在地,高呼着陛下英明神武。
最终,朱祁钰还是启程了。
他辇车后,则是浩浩荡荡的成千上万的士兵护卫。
而这一路北上,又要花月余的时间,好在大部分都是水路。
哪怕在船上,也都是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奏折,以及处理政务。
当皇上北归的依仗,便在此稍微休息了一晚。
因为明日,就将登上龙船,顺着京杭运河,一路北上了。
作为吴太后干儿子的杨半城,当然是不遗余力,忙前忙后。
江南的特产,装了一船又一船,以此向吴太后表达自己的孝心。
当夜,宴会上。
朱祁钰嘱咐杨百万,杨半城父子道:“尔等家族作为皇商,以后尽心尽力,切勿胡作非为。”
“若作奸犯科,哪怕尔等昔日有功,还是太后干亲,朕也不会饶恕你们。”
杨氏父子,慌忙磕头答应。
“请陛下放心,这些年我们父子经商,都秉持着天地良心。”
“如今有陛下的抬爱,我父子更要小心翼翼,为陛下尽忠,为大明谋福祉。”
朱祁钰倒也十分信任这对父子。
看似警告他们,其实未尝不是警告江南的些豪绅巨贾。
“陛下,北部边陲紫荆关八百里加急,说盐,铁紧缺等紧缺,此事不由就交由杨氏父子来办。”作为江南人出身的商辂,上前奏禀道。
不过,朱祁钰却是摇头道:“不,杨氏父子他们还是主抓对外的贸易即可。”
“他们有固定的船队,熟悉海洋上各个势力,又对海外诸国十分熟识。”
“朕要他们要扩大规模,与海外诸国互通有无。”
“在赋税方面,倒是可以给予优惠。”
杨家父子听了,激动莫名。
作为扬州的首富,他们虽也想开拓北方的市场,但海外的市场,才是他们杨家的大头。
如今,有了陛下的关照,给予赋税优惠,那么他们就可以再制造二十艘大船,开辟更多的海外市场。
“谢陛下恩典。”
他们杨氏一族,本就擅长海外贸易,如今有了陛下在左老板在的恩典之后,官府就再也不敢巧取豪夺,难为他们了。
更重要的,还给予了他们赋税方面的优惠。
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把大量的资金,打造更多的船只,雇佣更多的人手,开辟更多的海外市场。
赚取更多的海外物资,以及金钱。
当然,朱祁钰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因为杨半城是太后的干儿子,才给予他们的恩典。
他其实是以杨家父子为标杆,让江南的富商巨贾知道,海外贸易大有可为。
从而刺激他们的冒险,从而为大明带回更多的原始积累,以及海外的原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坚持下去。
大明的财富将会与日俱增,国力将愈发的强大。
而杨家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宴会上的不少富商巨贾,看向杨家父子的眼神都充满了羡慕和嫉妒。
朱祁钰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等杨家父子从海外带回更多的财富后,相信将更能刺激这些人。
翌日。
朱祁钰,带着吴太后,后宫的妃嫔,文武百官终于登上龙船。
扬州的士绅,商贾,百姓聚集在岸边,跪送天子北归。
浩浩荡荡的龍船队伍,缓缓驶离了港岸。
这一次,无论是朱祁钰,还是太后,众妃嫔,终于不用在船舱里了。
他们纷纷走出来,依靠在船栏,欣赏着两岸的美景。
如今,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春风徐徐。
众人不由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而朱祁钰则是与诸多的重臣,或者饮酒作乐,或者填词作赋,倒也逍遥快活。
此次北归,竟显得那么舒适快活。
……
转眼间,已过了秦岭淮河,达到了北方诸地。
刚一到达,朱祁钰就在临近的一个州郡下船。
既是休息,同时也是巡视地方。
当地的郡守,率领文武,匆忙来迎接。
他们没想到,皇帝陛下竟在他们郡下船巡视。
这让他们既担惊受怕,同时又不免感到激动喜悦。
怕的是,出现什么意外,惹的天子的不快,激动的是,此次他们应对极端的寒潮灾难,极为的成功。
本郡几乎没有因病,饥饿惨死的百姓。
如此卓越的政绩,陛下得知后,定会嘉奖。
事实上如这些地方官员所料,朱祁钰首先的就是巡视百姓们在此次灾难中,有没有损伤。
他派出了巡察御史,以及锦衣卫,在这州郡收集情报讯息。
所得的结果,与当地郡守所汇报的,相差不大。
可见这位郡守也是用了心。
朱祁钰当然对其嘉奖安抚了一番。
内阁诸阁老,以及随行的文武,也是暗自松了口气。
他们本以为北方诸地的官服,在公文里,会略有夸大,或者掩饰,但现在看来,基本上还是属实的。
“我郡之所以能在此次极端的严寒天气中,没有使百姓受灾,全赖陛下之隆恩。”
“幸亏陛下能果断作出决策,在严寒来临之前,使臣等作出应对。”
“若没有陛下的远见,我大明北方百姓,定会损失惨重。”
这些地方官员,受到嘉奖之后,也都兴奋地拍着朱祁钰的马屁。
朱祁钰听了,则是嘴角含笑,没有说什么。
要说是全赖的隆恩,倒不如是那位徐有贞的功劳。
若不是他通过星象,以及天气的反常做出预测,那么的大明百姓,可能在这次极端的严寒天气下,可能真要死亡惨重。
想到这,他便看向一旁的于谦。
“于卿,徐有贞的奏折可曾到?”
“回陛下,刚刚到,河流,堤坝已经解冻,他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治理黄河了。”
“而且,还把详细的计划,都写在了奏折里。”
“嗯,晚上宣工部几名郎官,朕与他们一起细看。”
翌日,龙船再次起航北归。
这次,他们行船就慢了许多。
朱祁钰难得出来一次,所以,每到一个大的郡城,都要巡视一番当地的民生,考察一番官员。
总体来说,巡视的结果,还是挺令他满意。
看来在他登基之后,各地的官员不但有所收敛,就连那些土豪劣绅们,都不敢再作恶了。
不过,当龙船行驶到临近汴梁城的河段后,有一件事却是令他感到严重。
那就是当地皇亲实在太多了。
短短的数十年,此地的皇亲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二百余人。
在朱祁钰的印象里,历史上的大明之所以内忧外患。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养了太多的皇亲蛀虫。
到了明末,太祖皇帝的后裔,竟达到了近数十万之巨。
从藩王到奉国中尉,可都需要国家供养的。
整个大明接近一小半,要供养这些蛀虫。
而这些蛀虫,依仗着皇亲的身份,在地方横行无忌,欺压百姓,兼并土地。
如天府之国的成都,蜀王及其子弟,竟兼并了十分之七的土地。
明末福王朱常洵,因为受万历皇帝极其的喜爱,他的土地横跨河南,山东等数省之多。
如此,尤不满足,纵容其王府的奴仆,横行不忌,弄的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所以,当李自成把其烹了后,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朱祁钰作为穿越者,每每想到一百年后的大明,就感到时间的紧迫。
尤其是,当他的龙船到达汴梁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生员,在岸边举着白旗喊冤。
这一幕正好让船栏的诸妃嫔看到。
她们就告知了朱祁钰。
得知此事之后,于谦亲自靠岸,接了那汴梁城秀才的状纸。
看过后,不由气吁吁地来禀皇上。
原来是祥符郡王强掳一秀才的未婚妻。
听闻此事之后,朱祁钰脸色立即阴沉了下来。
又是周王一脉的子弟。
大半年前,在京城之中,就是一个周王世子调戏杭英,杭凌姐妹,被自己惩治了一番。
如今,这刚经过汴梁运河河段,就又有人来告御状。
这怎能不令朱祁钰大动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