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历史愚蠢的恐龙

第152章温水煮青蛙

汴梁城东北角,一处高岗。

谁也没想到,史书上那巨型的太湖神石,竟埋葬于此。

自从北宋汴梁城被金兵攻破之后,它就消失了。

在这一百多年里,无数人曾寻找过它的下落。

但谁能想到,它就在这良岳遗迹的不远处的高岗处。

在所有人的心中,像如此宝物,定会十分隐蔽,绝对不会那么显眼,但它就埋在了最为显眼的位置。

若不是百姓们挖土,修城墙,还真难发现它的踪迹。

这块巨型的太湖神石,保护的很好,用了各种泥巴,护着它的整体。

哪怕深埋地下接近二百年,却依旧没任何的损伤。

而且,除了这巨型的太湖神石之外,还有数十块其他奇特的太湖石。

都是石中精品中的精品。

可以说,这次的意外收获,绝对出乎了汴梁城所有人意外。

此时,在它的周围,已经围满了成千上万看热闹的百姓。

但有大批的官差,士兵,锦衣卫的守护,任何人都难以靠近。

与此同时,朱祁钰带着一帮官员也终于到了。

特别是那些文官,比朱祁钰要激动的多。

太湖石,作为文人第一爱好石,那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如今,这传说中的太湖神运石被找到了,商辂这些文官岂能不激动?

朱祁钰更多的则是感到稀奇,意外,和欣喜。

对他而言,找到神运石这件祥瑞之事的意义,要远远大过神运石的本身。

不少帝王寻找,却不可得,但他一来汴梁,这神运石却是出现了。

这难道还不说明什么问题吗?

当朱祁钰来到的时候,那巨型的神运石,身上坚硬的干泥,已经被能工巧匠们清理一空。

消失了二百年的神云石,那奇特,壮观的外形,再次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商辂等一干文臣,已经顾不得体面,飞奔过去,跪伏在地上,摩挲着那太湖神运石。

“是真的,是神运石。”

汪瑛惊喜地转向皇帝回禀道。

朱祁钰也是震惊不已,因为这块巨石,实在太大了。

相传,为了把它运回汴梁,一路上拆过城门,

拆过桥梁,修过港岸,从这也能看出神运石的珍稀。

朱祁钰上前,听着兴奋的文官,不断点评着它的奇伟。

“陛下,御花园扩建之后,正缺少一些精品的太湖石,这些可运至京师啊。”

“是啊,陛下,这些太湖石,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不少官员,都兴奋地建言。

在他们的心里,陛下定然也是见猎心喜。

但朱祁钰想了想却是皱眉道:“宋徽宗耗费巨资,人力,物力,劳民伤财。”

“从江南运来太湖石,修建艮岳,不但引起方腊起义,更是最终导致了被俘灭国。”

“此等教训,犹在朕的眼前。朕怎能再重蹈宋徽宗的覆辙?”

众官员听了,皆是默然。

是啊,陛下如今威望正隆,仁德享誉天下。

若把这些太湖神石,也运至京师之中,岂不是就成为了宋徽宗那样,祸国殃民的皇帝吗?

他们刚才建言陛下,让运回至御花园,这不是要陷天子于不仁不义之中吗?

想到这,不少的官员,开始擦拭额头的上的汗。

一个个低着头,不敢再言语。

这时,还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商辂,走了出来。

“陛下,神运石,乃是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一直心念的神物,运回京师宗祠,可表您的孝心。”

众文武听了,皆是睁大眼睛。

啧啧,这天下第一神童就是厉害。

不愧是大明的首辅,换一个说法,就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运回御花园,定会被天下人诟病,说新帝穷奢极欲,祸国殃民,像宋徽宗一样劳民伤财,玩物丧志。

但若说运回皇家宗祠不远处的御花园,就能被天下人称赞皇上仁孝无双,实现了先祖一直以来的夙愿。

同样都是运回御花园,但影响却是不一样。

朱祁钰若有深意地看了看这位大明最为聪明的人。

而后道:“那就按照首辅所说,运回京师,朕到时亲自祭告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

“对了,其他的太湖石,也都一同运回京师吧。”

“是,陛下,臣就这去安排。”周王朱有爑知道,这是他表忠心的绝佳机会,立即应承了下来。

就这样,朱祁钰获得了大宋艮岳里的大部分精品太湖石。

相信运回京师之后,皇家的御花园将成为京城所有文人骚客们向往的地方。

汴梁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大城,又曾作为数个朝代的都城。

朱祁钰好不容易来一次,当然不能白来,怎么也要待上几天。

更重要的是,徐有贞在汴梁这一段黄河,正治对于整个大明来说,黄河的治理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之一。

怎么也要去巡视一番他治理的情况。

城北三十里,黄河滩。

几十万的民工,正热火朝天在黄河堤上忙碌着。

徐有贞得知皇上来了后,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务,慌忙来迎接天子的视察。

“臣徐有贞,拜见陛下。”

徐有贞颇为感动带着河务官员,叩拜在地。

“嗯,徐有贞,这半年不见,你真的瘦了。”

朱祁钰感慨地望着眼前这个又黑又瘦的官员,和颜悦色道。

商辂,于谦等人看到他,也颇为惊讶。

看得出,自从他受命治理黄河之后,真的改变了不少。

他虽然黑瘦,但眼神中却也有光了。

那是希望之光,兴奋之光,是一个人做极其喜爱之事,才有的光。

众人见此,心中不由感叹。

陛下真是有识人,用人之明。

像徐有贞这样的人,本应该被罢免官职,或者流放的。

但陛下非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还给予了其重用

把治理黄河如此重要的事,交给了他。

不过,听完这徐有贞的治理黄河规划和情况后,不少懂河务的官员,一个个都露出钦佩之色。

此人真是一个治河的天才。

若他的这些规划能够实施,不但黄河能够得到大治,而且,还能保证二百年不会再忧虑水患。

“陛下,这黑口湖水库与黄河已经贯通。”

“其不但能够分担黄河泄洪,同时也能灌溉汴梁十余万良田。”

徐有贞指着远处广阔的湖泊道。

那滔滔黄河水被引流入那黑口湖后,黄沙逐渐沉积,变成了清澈的湖水后,才会被引入数条河流。

这些河流环绕着汴梁城,不但能极大提高航运能力,对于两岸的农田灌溉,也有很大的益处。

这时,一旁的朱有爑道:“陛下,据我汴梁城有经验的河工估计,徐大人治理之后,黄河以南地区的农田收成,将提高数十石之多。”

“可以说,对周围诸郡,带来了极大福泽。”

朱祁钰听后,含笑点头赞赏道:“徐卿这才半年的时间,就治理了数段黄河的河务,真乃-我大明的奇才。”

徐有贞听了,眼中透着振奋。

“这全赖陛下的威德。”

治理黄河虽苦,但能看到福泽数百万的百姓和农田,他也有极大的成就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天子的认同。

“有功当赏,来人,赐徐卿锦缎千匹。”

“除徐卿外,其余河务官员,皆有封赏。”

徐有贞和他身后的河务官员听了,皆是叩谢不止。

“徐有贞,朕希望你再接再厉,不负朕所望,不负天下百姓所望。”

“是,陛下。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徐有贞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亢奋道。

视察了部分黄河河务之后,朱祁钰满意地回到了汴梁城。

夜晚的汴梁城,灯火通明。

作为曾经最为繁华富庶的城池,虽然它已经开始没落了。

但底蕴还在,大明诸多的郡城中,它依旧还能排在前列。

好不容易来一次北宋的故都,怎么也要游览一下。

大相国寺,州桥,铁塔都曾留下朱祁钰一行人的足迹。

两日后,朱祁钰终于要带着太后,后宫妃嫔,以及一众文武大臣们启程了。

汴梁城的百姓,自发组织,十里相送。

大明的百姓,欲求其实很低的,只要是能够帮他们惩治一下地主恶霸,贪官污吏,再能让让他们吃上一顿饱饭,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你是一位明君。

送走了皇上后,周王以及郡守的一些官员,也都大大松了口气。

这几日,他们一直谨小慎微,生怕再惹怒皇上。

如今终于把这尊佛给送走了。

朱有爑看着身后损失惨重的皇族子弟,叹了口气。

他们周王一脉,本来是诸多藩王中,繁衍子弟最多的一支。

如今,遭遇了如此打击之后,必定会凋零啊。

不过朱有爑也知道,这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的。

相信从此之后,这些周王一脉的宗室子弟,就会低调行事,不敢再胡作非为。

与此同时,龙船上,朱祁钰正与几个阁老商议一件大事。

那就是如何解决皇家宗室子弟的暴增问题。

朱祁钰为此,专门请来了一个擅长术数的官员。

让他按照当前宗室子弟暴增的情况,计算一下

十年,二十年后,直至二百年后,皇家宗室子弟的人口。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起来,着实吓了在场所有官员一大跳。

太祖皇帝时期,皇家宗师子弟,才二十余人而已。

可如今才过了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暴增到了数干之人多。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恐怖地上升着。

若是继续猛涨,那么再过二十年,皇家宗室的人口,将达到三万人。

五十年后,将达到十万人。

二百年之后,将会达到恐怖的百万人之多。

如此庞大的皇家宗室人口,实在太恐怖了。

若还要按照当前太祖皇帝留下的国策执行,依旧不改变的话,这皇族宗室将成为大明的一个巨大的毒瘤。

在场众文武眼中满是惊骇。

朱祁钰明白,无论是商辂,还是于谦,这都是历朝历代的名臣,他们绝对不是目光短浅之辈。

现在,自己把问题抛给了他们,就让他们想法设法去解决。

自己终归是皇帝,是这些皇族宗室的亲人。

若由他自己出面,实在不好看,还是由这些文官们,去操作吧。

如此一来,自己进可攻,退可守。

接下来的几天,商辂,于谦,沈睿,汪瑛几人一直商议着如何应对这件危机的对策。

虽然大明的财政,如今还能承受。

但二十年,三十年,一百年后呢?

难道真的要留给后世子孙一个巨大的毒瘤吗?

绝对不能,这几人都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商议着此事。

但无论他们如何商议,却发现最终,都会违背太祖皇帝的祖训。

同时,也会遭到各地藩王,及其宗室子弟的强烈反对。

想当年,建文帝削藩的时候,就因为诸藩王的反对,而酿成了靖难之变。

那么这次定然也会在藩王中引起轩然大波。

最终,他们别无办法,只能再次找到了皇帝商议。

朱祁钰听了之后,便道:“他们都是朕的宗族,说实话,若是不影响国本的话,朕真的很不愿意这样去做。”

“但我们既然现在发现了这样的危害,就绝对不能给后代留下这么大一个毒瘤。”

他慷慨说了一番道,又给众人讲了一个故事。

“朕小时候曾见皇兄,捉到一个青蛙,说要炖汤喝。”

“刚开始那青蛙,在瓮里游来游去,很是畅快。”

“皇兄便不断让人加火烧水。”

“水从凉,变成了温水,可里面的青蛙,依旧没有发现危险,还在畅快地游着。”

“最终,当温水变成了热水之后,那青蛙似乎知道了危险。”

“可惜它再想跳出去的时候,已经晚了。”

朱祁钰讲完这个故事,又看了看几个阁老。

“朕从这件事里体会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不能等危险来了,再想对策。”

“诸卿,回去好好体会下朕所讲的这个故事。”

一众阁老听完后,却依旧是一脸的疑惑。

他们几人回去了之后,还是在想着陛下这个故事的意思。

最终,还是最为聪明的商辂,突然猛地睁开了眼,惊呼道:“我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首辅,陛下究竟是什么意思啊?”

在场阁老,就沈睿是个实诚人,见到商辂惊呼,他不由好奇问道。

“诸位,你们想想陛下所讲的那个故事。”

“若是你们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的话,叫什么名字比较好?”

商辂并没有说,而是若有深意地询问了一个问题。

沈睿想了想,而后道:“少年皇太子残杀青蛙?”

于谦,汪瑛等人,顿时黑了脸。

这个沈睿,还真是一个实诚人。

太上皇虽被世人所诟病,但终究已死了。

一切都是烟消云散,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咳咳,我看还是叫温水煮青蛙比较有寓意。”

“是的,我也赞成。此寓言故事,有着深刻的哲理性,相信定能广为流传。”

“不过,还是希望把故事的主角给去掉,这终究有损皇家的仁义。”

议论了片刻,几人又望向了商辂。

“首辅,您究竟从这个故事中,还悟出了什么啊?”

商辂看了看几人,而后微微一笑:“其实,陛下已经把如何处理诸多藩王的策略,告诉我们了。”

“告诉给我们了?什么策略?”

几个阁老,还是疑惑不解。

商辂抚着额头道:“咳咳,脑袋太聪明也不是什么好事。”

“告诉你们吧,陛下其实是提醒我们,要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皇族宗亲的问题。”

汪瑛,于谦,沈睿听了之后,顿时恍然大悟。

是啊,当年建文帝削藩就是太操之过急,才最终引发了蜻难之变。

他若能再温和些,兴许真能成功。

而如今要想治理皇家宗室,便可以实施这个温水煮青蛙的方式。

经过商辂这老狐狸的提醒,于谦,汪瑛,沈睿立即恍然大悟。

“首辅,那如何温水煮青蛙啊?”

几人又同时询问道:“难道首辅已经有了对策

商辂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笑道:“对策吗?我还真想到了一个。”

“汉武帝时曾实施推恩令等措施,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我大明当然不能贸然实施这样的政策,不过有一样却是可以借鉴。”

“那就是学汉武帝加大对皇家宗室的监管,一经发现,立即削职为庶民。”

汪瑛,于谦,沈睿听闻之后,眼睛立即透着光芒。

这还真是一个妙计。

各地藩王以及宗亲子弟,横行不法者,可谓是比比皆是。

不过,因为太祖皇帝曾下过诏令,要优待皇族宗亲。

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对于这些不法的宗亲,向来都很宽宥。

这无疑更加纵容了这些皇家朱氏子弟们。

如今既然要削弱皇家宗亲这个沉重的负担。

那便可以从严刑峻法开始。

比如这次打击周王一脉的宗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百余皇家宗亲子弟,直接减少了一半。

这无疑极大减轻了朝廷,以及当地百姓的负担。

同时,也令剩下的一半皇家宗亲,至少能老老实实几十年,不敢再欺压百姓。

其他各地,也完全可以这样做。

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加大对他们的惩罚力度。

这一个方案,无疑能遏制皇家宗亲的泛滥成灾。

无论是汪瑛,还是于谦,沈睿,听了这个方案后,俱都是大家赞同。

“首辅,不过这样的话,会不会让陛下陷入不义之中,那些皇亲宗室,可都是太祖子孙后裔。”

汪瑛又想到了什么,而后道。

谁知,一旁的沈睿却是朗笑道:“国丈,其实这个事情也很好解决。”

“哦?愿听沈阁老高见?”

其余几人,微微一诧。

沈睿则继续道:“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这样的比例来,惩治五六个,奖赏一个。

“比如某个宗亲,德行兼备,或者十分仁善。”

“那就大加的褒奖,如此一来,那些宗亲也不会认为陛下这是故意打击皇家宗亲了。”

众人听了,皆是大笑道:“这个主意不错,还是沈阁老脑瓜子灵活。”

“既然如此,今日我们就写好对策,明日把奏折呈给陛下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