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战后休整,局势变幻
这一日,阳光如金缕般透过窗棂,轻柔地洒进屋内,为那略显简陋的大堂添了几分融融暖意。
赵楷将众人召集于此,他面色凝重如霜,目光诚挚而深沉,缓缓环视着在场的每一位豪杰。
先是抱拳深深一揖,诚恳至极地说道:“诸位豪杰,此次恒山之战,幸得各位鼎力相援,赵某感激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众人纷纷拱手还礼,乔峰那豪迈的声音如洪钟响起:“王爷客气,江湖道义,义之所在,我等自当义不容辞!”
赵楷微微点头,神色继而一肃,沉声道:“今日召集各位,实有要事相商。除夕夜明教教主阳顶天和霍山皇宫那场大战,想必诸位亦有所耳闻。那明教肆意横行,目无尊上,实乃江湖一大祸患。皇帝特命我联合江湖众正义门派,一同剿灭明教这群江湖乱党。”
话音刚落,灭绝师太率先拍案而起,怒目圆睁,义愤填膺道:“明教这群恶徒,作恶多端,早该被连根铲除!贫尼定当全力支持王爷,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郭靖亦正色道:“明教此举,的确有违侠义之道。
我郭靖向来以侠义为怀,自当响应,定要还江湖一个公道。”
众人亦是纷纷激昂表态,表示支持,一时间,大堂内群情激昂,犹如烈火烹油。
赵楷见此,心中稍安,说道:“如此甚好!那我等便约定端午时节齐聚光明顶,共讨明教。在此期间,还望各位能广邀江湖各侠义之士,壮大我等力量。”
“谨遵王爷之命!”众人齐声应道,声震屋宇,决心似铁。
大堂内气氛热烈如火,众人皆怀着坚定如磐的决心,誓要将明教这一祸根彻底铲除,还江湖一个清平世界。
不日,江湖上一则告江湖侠士,共讨明教逆贼的通告如疾风般传遍大宋江湖。
这通告恰似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无波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江湖沸腾,人心思动。
《告江湖侠士书》
江湖诸位豪杰义士:
今有一事,关乎江湖正义、大宋安宁,不得不向诸位详述。明教之存在,实乃江湖与朝廷之巨患,其恶行累累,危害甚广。
其一,明教教义乖张,煽动叛乱。其源出波斯之摩尼教,所奉教义强调光明与黑暗之绝对对立,认为世间非黑即白,缺乏严谨世界观与辩证之法。此等教义,易使教众视朝廷之令稍有不如意者,便当作“黑暗”而欲反之,迹同反叛。想那北宋之时,便有数次起义借其名号而起,致使生灵涂炭,社稷不安,扰我大宋太平之世。
其二,行事诡秘,为非作歹,恶名远扬。因常被朝廷打压,明教行事愈发诡秘,多有胡作非为之举,故而民间皆以“魔教”称之,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其教众常仗着武功高强,肆意妄为,欺压良善,劫掠百姓,致使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如那暗夜之魑魅,为祸人间。
其三,与武林为敌,破坏江湖秩序。明教自恃武力,不尊江湖规矩,屡屡与各大门派发生冲突,结下诸多仇怨。阳顶天任教主期间,不但未能化解与少林、峨眉、武当等派之矛盾,其麾下之人更是变本加厉,如那金毛狮王谢逊为报仇大开杀戒,拳毙少林神僧空见,掌伤崆峒五老,王盘山一役更是杀人不计其数,令整个武林侧目,严重破坏了江湖的和谐与稳定,实乃武林之祸端。
除夕夜,明教教主阳顶天更是率其教众大闹霍山皇宫,其行径嚣张跋扈,目无王法,视朝廷威严如无物,公然挑衅大宋之统治,此等大逆不道之举,实乃江湖侠义之士所不能忍。
今圣上忧心,特命吾等联合江湖正义之士,共举义旗,剿灭此等乱党。吾深知江湖豪杰,皆心怀侠义,以维护公理、除暴安良为己任。
故在此诚邀诸位,于端午时节齐聚光明顶,共商大计,携手荡平明教,还江湖一片清明,保大宋太平盛世。
凡有志之士,不论门派,无论出身,皆可响应。吾等当齐心协力,伸张正义,共铸江湖朗朗乾坤。
洛阳城中,一家热闹的酒肆内,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剑客听闻此讯,他剑眉一挑,将手中酒杯重重放下,朗声道:“明教作恶多端,吾定当响应,为江湖除害!”身旁众人纷纷附和,个个热血沸腾,群情激昂。
扬州城外的绿林好汉们,围着熊熊篝火而坐。当首领宣读这则通告时,众人齐声高呼:“愿随王爷,共讨明教!”火焰映照着他们坚毅的脸庞,豪情万丈,仿佛要将这黑夜照亮。
蜀中之地,一位隐居多年的武林名宿,手抚长须,望着窗外的青山,喃喃自语:“是时候为江湖再出一份力了。”那目光中满是坚定与决绝。
就连那江南水乡的温婉女子,也放下手中针线,对兄长说道:“哥,咱们也去吧,不能让明教胡作非为。”兄长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毅然。
各大门派,各路豪杰,无论身处闹市还是深山,皆被这则通告所触动,纷纷收拾行囊,准备踏上这一场正义之战。
江湖风云再起,侠义之心汇聚,共指向那明教所在的光明顶。
事了,武当掌门领着弟子,峨眉师太带着众女尼,纷纷向赵楷告辞。
武当宋远桥稽首道:“王爷,端午时节光明顶,我武当定不缺席,必当全力以赴。”峨眉师太也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王爷放心,我峨眉届时必至,定斩妖除魔。”
乔峰与郭靖亦抱拳说道:“王爷,我等也先去准备,端午光明顶再见,定不辱使命。”
众女望着赵楷,眼中满是不舍与牵挂。郭襄咬着嘴唇,轻声道:“王爷,你可要多保重。”
赵楷微笑着点头:“放心,你们一路小心。”
尽管众女内心万般舍不得,但她们也知道赵楷还有诸多重要之事要处理,只能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望着众人远去的背影,赵楷心中感慨万千,转身投入到接下来的筹备之中,神色坚定而决然。
另一边,金国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肃穆,好似乌云压顶。
诸位大臣分列两旁,神色严肃,人人噤若寒蝉。龙椅之上,金国皇帝目光威严如电,扫视着下方。
“如今,我大金欲攻打辽国,此乃关乎国运之战,诸位爱卿,当推举良将,以成此大业!”
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犹如雷霆震耳。
群臣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犹如群蜂嗡嗡。
一位大臣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完颜宗弼将军智勇双全,可担此大任。”
又有大臣反驳道:“完颜宗翰将军久经沙场,战功赫赫,更为合适。”
朝堂上争论不休,皇帝眉头微皱,陷入沉思,面色阴晴不定。
与此同时,蒙古草原上,蒙古王帐内。
蒙古大汗目光坚定如铁,对着众将领说道:“西夏之地,肥沃丰饶,当为我蒙古所有。众将听令,全力筹备,择日出征!”
众将领齐声高呼:“愿为大汗效命!”那声音如万马奔腾,震撼天地。
一时间,风云变幻,各方势力皆在为自己的野心和抱负筹谋,天下局势愈发扑朔迷离,犹如一团乱麻。
而在大宋的皇宫之中,皇帝赵佶依旧每日在高俅、蔡京这等奸佞之臣的陪同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这日,阳光透过雕梁画栋的宫殿,却照不进赵佶那被欲望蒙蔽的心灵。
高俅一脸谄媚,在旁阿谀奉承,那话语犹如甜腻的蜜汁:“陛下,您这生活真是神仙也羡慕啊。”
蔡京则眯着眼睛,心中盘算着如何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来满足皇帝的奢靡需求,嘴上说道:“陛下圣明,这天下都是陛下的,您就尽情享受吧。”
赵佶身着华丽的锦袍,手持美酒,眼神迷离,嘴角挂着满足的笑容,醉意朦胧地说道:“朕之大宋,定能在联金之计中,重振雄风,收复失地,成就千古霸业。”
高俅赶忙附和:“陛下圣明,此乃千秋之功,必能名垂青史。”
蔡京也点头哈腰:“陛下洪福齐天,此计必成,大宋必将迎来盛世辉煌。”
然而,这所谓的美好幻想,不过是空中楼阁,赵佶的昏庸与奸臣的当道,正将大宋一步步推向深渊,犹如一艘失去舵手的大船,在狂风巨浪中飘摇欲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