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冬风震撼世界,敌国再启蘑菇蛋计划

“不清楚,”情报负责人摇了摇头,脸色愈发凝重。“但不论如何,这表明炎国的军事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我们未曾预料到的高度。”

毛子的高层陷入了沉默。

这个消息,让他们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

炎国的崛起速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原本,他们以为自已可以轻松驾驭这个“老二”,但现在看来,事情已经不再那么简单。

“我们不能再轻视炎国,”国防部长最终开口,声音中透着一丝寒意。“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依赖我们的小弟,而是一个真正的强敌。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策略。”

毛子的高层纷纷点头,然而他们心中的不安却无法消散。炎国的这一击,不仅摧毁了敌国的后勤基地,更摧毁了他们对世界格局的认知。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他们最为恐惧的。

……

与敌国和各国的恐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京城此刻正洋溢着一片难以言喻的兴奋与喜悦。

在一间简陋却充满斗志的指挥室内,陈平安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战报和数据,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

“成功了……”陈平安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就在刚刚,冬风一号导弹的初次亮相,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战果——敌国的后勤基地被彻底摧毁。

在那一刻,整个指挥室内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所有人都为这个伟大的成就而激动不已。

“这都是陈工的功劳!”一名军官激动地拍着陈平安的肩膀,眼中满是钦佩与感激。“如果不是你提出的陀螺仪惯性制导,我们绝不可能取得如此精确的打击!”

陈平安微微一笑,谦逊地摇了摇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配合,这些设计也不可能变为现实。”

然而,军官们却深知,没有陈平安,这一切根本不可能实现。

“上面的嘉奖已经来了。”另一名军官快步走进指挥室,手中拿着一份电报,脸上满是难以掩饰的兴奋。“领导亲自打电话过来,表扬了陈工的杰出贡献!”

听到这句话,指挥室内的气氛愈发热烈。

陈平安虽然心中激动,但依旧保持着冷静。

这只是一个开始。冬风一号的成功,标志着炎国在战略打击能力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和他的团队。

……

夜幕低垂,战火犹燃。京城的夜晚在一片欢腾中迎来了新的一天,而大洋彼岸的敌国,却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混乱。

后勤基地的摧毁,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敌国和联合军的心脏。

这座象征着敌国中枢力量的基地,曾经是敌军最为自豪的战略后盾,然而此刻却只剩下满目疮痍的废墟。

随着后勤补给线的断裂,前线士兵的弹药、粮食供应都出现了严重短缺,整个防线如同一座危楼,摇摇欲坠。

敌军的士气迅速崩溃。

原本高昂的战斗意志被恐惧和绝望取代,士兵们在战壕中惶恐不安,生怕下一颗导弹就会落在他们的头顶。

前线指挥官们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既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又无力应对士兵们的动摇情绪。

敌军的防线迅速崩塌,联合军的部队甚至开始出现哗变,部分士兵在极度恐慌中选择了放弃阵地,纷纷逃亡,甚至出现了自相残杀的混乱局面。

与此同时,炎国的军队乘胜追击,阵线再次向前推进了数十公里。

敌军的溃败仿佛多米诺骨牌,随着后方的崩溃开始迅速蔓延,整个战场的局势瞬间逆转。

敌国拼命调集后备力量试图稳住阵脚,但失去了后勤支援的他们,如同断了脊梁的巨兽,任凭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

就在这片混乱中,炎国再次发射了冬风一号导弹。这一次的发射,被无数双眼睛注视着。

……

战地的黄昏,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气味,战场上空的每一片云彩都仿佛被染上了血色。

敌国的残兵在溃败中四散奔逃,战地记者们作为战争的见证者,也在这片混乱中四处寻找着能够揭示真相的线索。

一位年轻的战地记者——凯文·史密斯,他的目光从未如此紧张过。

他的镜头对准了天空,焦点在那一刻凝固,因为他看到了划破天际的那道光芒——冬风一号导弹正以无法阻挡的姿态穿越战场,直奔敌国的后方而去。

随着导弹的飞行,凯文的手指不由自主地按下了快门,连续不断地拍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天啊!快看那边!”一旁的摄影师约翰·布朗也几乎失声惊叫,他迅速调转镜头,捕捉到了导弹尾部喷出的火焰,以及在空中分离的几个弹头。

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刻——导弹的分离弹头仿佛死亡的使者,在空中划出优美而致命的弧线,精准地向地面目标扑去。

另一名记者玛丽·约翰逊也不甘落后,她的相机对准了导弹分离的瞬间,快速地按下快门。

她的镜头记录下了导弹在空中分裂的全过程——那种无形的威胁感从镜头中扑面而来,仿佛下一秒那股毁灭性的力量就要席卷全世界。

这些照片和视频资料迅速通过秘密渠道被传回了各大新闻社。

这些记者们所捕捉到的画面,带着一股难以抗拒的震撼力,迅速成为了全球新闻的头条。

《炎国的秘密武器——致命的导弹!》

《导弹时代的到来——炎国的军事力量究竟有多强?》

《战场上的神秘光芒——炎国导弹的毁灭性力量!》

……

这些耸人听闻的标题配合着那些震撼人心的图片,瞬间引爆了整个国际舆论。

各大报纸、电视台、广播纷纷报道这一惊天动地的新闻,炎国的冬风一号导弹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人们纷纷议论着、猜测着,试图从这些模糊的画面中窥探出炎国的真正实力。

敌国的高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愤怒。

他们拼命封锁消息,试图将这场灾难掩盖在谎言之下。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越来越多的事实被揭露出来,越来越多的记者试图揭开真相的面纱。

……

导弹,这个在二战末期崭露头角的武器,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了各国竞相发展的焦点。

自1944年德军首次使用v-2火箭袭击伦敦以来,导弹这种远程打击武器便以其无可匹敌的打击精度与毁灭性威力,迅速成为各大国军备竞赛的核心。

在战后的几年间,毛子和敌国相继展开了导弹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毛子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迅速在导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成功研制出了弹道导弹,而敌国则紧随其后,开发了多种型号的战术导弹和战略导弹。

导弹的逐渐普及,使得战争的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远程打击和战略威慑方面,导弹的作用愈发重要。

然而,尽管导弹在战后逐渐为人所知,但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导弹依旧是一种极其复杂且昂贵的高端武器,只有少数几个大国能够掌握其核心技术。

炎国在导弹领域的突然崛起,无疑是对这一国际格局的巨大冲击。

随着战地记者的报道铺天盖地地传开,全球的民众陷入了一片哗然。

人们在惊叹于这些照片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炎国已经掌握了远程导弹技术,并且这种导弹的打击范围足以覆盖数千公里之遥。

“天啊,炎国的导弹居然能打到我们后方的后勤基地!”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政府一定在隐瞒什么,为什么我们之前从未听说过炎国有这种技术?”

……

在敌国的各大城市,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隐瞒与欺骗。

他们高举着写有“还我们真相”、“停止战争”的标语,愤怒地呼喊着,要求政府给出一个解释。

抗议的浪潮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街道上人头攒动,声浪如潮,直逼敌国政府大楼。

与此同时,一些军事专家也纷纷出面发表意见。

他们通过分析战地记者拍摄到的画面,断定炎国的导弹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可能超越了现有的西方军事技术。

“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炎国的导弹不仅具备极高的打击精准度,而且其分弹头技术也极为先进,这种导弹毫无疑问已经具备了重大的战略威慑能力。”

“炎国的崛起速度远超我们的预期,他们的导弹技术显然已经突破了我们所能掌握的情报。”

在脚盆,政府高层更是如临大敌。

这个与炎国有着百年宿怨的邻国,在得知炎国具备如此强大的导弹力量后,彻底陷入了恐慌之中。

脚盆的首相召集了紧急内阁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威胁。

“我们必须立即加强国防力量,尤其是在导弹防御方面,我们不能让炎国的导弹威胁到我们的国土安全!”首相在会议上拍案而起,声音中透着前所未有的紧张与焦虑。

然而,脚盆国的军事实力在经过惨败后,早已元气大伤,面对炎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

这个与炎国纠缠了百年的国家,此刻深感无力,他们的恐惧与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加深。

……

而在敌国的高层,情况更为糟糕。

连续的战败和后勤基地的毁灭,已经让他们的脸色铁青。

特别是如今,导弹的消息如同野火般蔓延开来,直接引发了国内的反战情绪。

越来越多的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战争的继续,他们高喊着“停止战争”、“结束暴行”的口号,示威的规模愈发庞大,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敌国高层对此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他们之前竭尽全力地掩盖后勤基地被摧毁的消息,试图通过谎言和误导来平息国内的反战情绪。

然而,现在消息的泄露使得整个局势彻底失控,反战浪潮已经席卷全国,甚至有蔓延至前线的趋势。

“该死的!这些该死的记者,他们都该被送上军事法庭!”一位将军愤怒地拍着桌子,脸色涨得通红,他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怒火。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不能让这些消息继续传播,否则我们将失去所有的控制权!”国防部长脸色阴沉,眼中闪烁着怒火,他知道,眼下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

而就在此时,敌国的最高领袖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们再也不能容忍这种接连不断的失败,再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已苦心经营的帝国走向崩溃。于是,他们决定——使用蘑菇蛋!

“既然他们已经无法控制,那么我们就让全世界都为之颤抖吧!”大统领的声音低沉而冰冷,带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杀气。他的脸色阴沉无比,仿佛一尊从地狱中走出的魔鬼,眼中烧灼着毁灭一切的狂热。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谁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他的声音如同命令般在会议室内回荡,所有人都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最终,敌国高层一致通过了这个决定。他们准备动用蘑菇蛋,企图以此来扭转战局,重新夺回对战争的主导权。尽管他们深知这一步的后果将是不可预知的,但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他们已经别无选择。

随着敌国的决定,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紧张的气氛中。

……

而此时,大西北传来了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