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提前搞出高空侦察机
合成孔径雷达。
这几个字在陈平安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通过微波信号来生成高分辨率图像的雷达系统,它的原理是通过移动的雷达平台发射电磁波,并根据接收到的回波信息进行合成处理,从而形成远超传统雷达的高分辨率图像。
最重要的是,它并不依赖于天气和光线条件,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都能正常工作。
在陈平安前世的平行时空,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改变了现代战争的侦察方式。
无论是地面部队的调动,还是敌方的军事设施,甚至是潜伏在山谷中的装甲车队,都可以通过这种技术一览无余。
更重要的是,合成孔径雷达不仅可以安装在战机、无人机上,还能够搭载在卫星上,形成一套天基侦察系统。
对于五十年代的炎国而言,这种技术简直是颠覆性的。
早在二战时期,人类就开始研究如何通过雷达进行地面侦察,但传统的雷达系统受限于分辨率和探测能力,无法有效识别地面上的详细目标。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逐渐成形。
最早的合成孔径雷达装置体积庞大,运算能力也十分有限,但它带来的高分辨率图像已经让当时的军方科研人员看到了它在未来战场上的巨大潜力。
陈平安迅速翻阅系统给出的技术资料。
第一代的合成孔径雷达虽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战能力。
通过微波信号,它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形、建筑物、车辆等目标的轮廓,甚至还能穿透一定厚度的植被和沙土,探测隐藏的目标。
他脑海中飞快地闪现出几个关键点:高分辨率、全天候作战、不受天气和光线影响。这些特点让陈平安心中涌起了无数的想法。
这套雷达系统可以安装在飞机上,成为未来侦察机的核心设备;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造,它也能够搭载在未来的卫星上,让天上的“眼睛”能够全天候监视地球表面的一切动静。
陈平安放下手中的技术资料,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
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回了前世的历史中。
那个平行时空中,敌国在1950年代末成功研制出了u-2高空侦察机,这款飞机专为高空侦察任务设计,能够飞行至两万多米的高空,时速超过800公里。
u-2侦察机的飞行高度远超当时的防空系统,几乎是一个“无敌”的存在。
在那个年代,炎国的防空技术相对落后,根本无法应对这种高空侦察机的威胁,导致敌国的u-2侦察机频频出现在炎国的上空,肆无忌惮地进行长时间的侦察任务。
陈平安记得很清楚,敌国的u-2侦察机长机翼设计使其具备极佳的高空飞行能力,最大飞行高度接近24000米,是当时世界上飞行高度最高的侦察机之一。
它的侦察设备极为先进,能够拍摄到极为详细的地面图像,而当时的炎国军方对其几乎毫无办法,甚至一度成为国际笑柄。
不过,陈平安的嘴角微微上扬,因为此时此刻,u-2侦察机还没有出现。
敌国的航空科技虽然发达,但尚未进入高空侦察机的阶段。
然而,他知道,这不过是时间问题。敌国迟早会研发出类似的高空侦察机,而炎国现在的防空技术显然还不足以应对未来的威胁。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提前部署呢?”陈平安的眼睛闪烁着聪明的光芒。
他已经掌握了合成孔径雷达的技术,完全可以提前开发出属于炎国的高空侦察机。
这种侦察机一旦配备合成孔径雷达,将会成为炎国空中情报网的核心。
它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光学照相技术,而是可以通过雷达波段来实时监控敌方阵地的动向,甚至可以穿透云层和植被,获取到地面上隐秘的军事设施。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应用在卫星上,那就相当于炎国在太空中拥有了一双无形的眼睛。
不论是地面军事设施的监控,还是大规模的地形勘探,甚至是敌国的导弹发射场,这一切都将暴露在雷达的扫描之下。
陈平安心中的计划逐渐成形。
决定立即向上级汇报,争取从国家层面推动这项技术的应用。
只要能够率先研发出高空侦察机,并将合成孔径雷达搭载上去,炎国将在未来的国际军事竞争中占据巨大的优势。
……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的目光也逐渐聚焦到了炎国的卫星发射项目上。
随着炎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国际上的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
敌国和毛子在媒体上大肆宣扬,称炎国的发射不过是一场政治作秀,根本不可能成功。
针对这些质疑,炎国政府并没有急于反驳,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有力的方式——用事实说话。
在卫星发射的过程中,陈平安团队特意在火箭上安装了一台35毫米的相机。
这台相机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拍摄到了部分地球的照片。
这些照片尽管不是完整的地球全貌,但已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了人类从太空看向地球的景象。
当这些照片通过炎国官方渠道公布时,整个国际社会为之哗然。
照片中,地球的曲线清晰可见,蔚蓝的大气层包裹着地球,云层的形状与地面的陆地轮廓交相辉映。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太空的视角看到地球的一部分样貌。
照片一经发布,国际科学界震动不已。
许多科学家在看到照片后,纷纷发表声明,承认炎国的卫星发射是成功的。
因为这种从太空拍摄的照片,根本无法通过任何地面设备造假。
炎国的卫星,不仅升空了,还带回了属于地球的第一份“太空肖像”。
在敌国和毛子,民间舆论的反应更是剧烈。
一些曾经质疑炎国发射计划的学者和媒体开始遭受民众的批评,认为他们的言论过于武断,甚至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故意诋毁。
人们开始质疑自已国家的航天能力,为什么炎国能够率先发射卫星,而他们却还在实验室里研究理论?
一时间,敌国和毛子的政府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民众纷纷要求政府加快航天研究的步伐,甚至有人提出,是否应该从炎国获取更多的技术情报。
这种情绪的蔓延,让整个西方世界陷入了不小的危机。
炎国的人们在看到国际上的反应后,心中也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这不仅是炎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功,更是对国家科技实力的有力证明。而陈平安站在实验室的窗前,注视着远方的天空,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只是开始,”他低声自语,“我们还会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带领炎国的科技力量,向着更加广袤的太空进发,同时也在地球上,布局着更加严密的天基监控网络。
合成孔径雷达、高空侦察机、卫星,他的计划,远远不止于此。
……
陈平安的目光从窗外收回,脑海中已经开始飞快运转。
高空侦察机的设计将成为炎国下一步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的重要一步。
合成孔径雷达的解锁让他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尤其是在这个年代,敌国和毛子都还未正式推出能够飞行在两万多米高空的侦察机。
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利用他作为穿越者的知识优势,提前布局,抢在敌国和毛子之前,率先研发出一款能够在高空执行长时间侦察任务的飞机。
他缓步走回办公桌,迅速摊开一张空白的设计图纸,拿起铅笔,开始在上面勾勒出大致的轮廓。
要设计一款高空侦察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飞行高度和稳定性的问题。
像u-2这样的侦察机之所以能够飞到2万多米的高空,靠的不仅是强劲的发动机,还有其独特的气动外形设计。
u-2侦察机采用了超长的机翼,这样的设计使得飞机能够在稀薄的大气层中保持足够的升力,从而维持高空飞行的稳定性。
“不过,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陈平安自信地想着。
他在草图上勾勒出一对长而纤细的机翼,类似于滑翔机的设计。
这样的设计虽然牺牲了一部分速度,但在高空的空气稀薄环境下,长翼展将最大化飞机的升力,减少空气阻力,使得飞机能够以较低的速度保持飞行高度。
陈平安一边画图,一边思索着其他细节。
u-2的机身虽然轻巧,但过于简陋,尤其是它的起落架设计,在复杂的地面起降环境中表现并不理想。
因此,陈平安决定对侦察机的起落系统进行改进,采用可伸缩式的三点起落架设计。
这不仅可以在起飞和降落时提供更好的稳定性,还能在飞行中将起落架收入机体,减少不必要的空气阻力。
高空侦察机的另一个关键部分是动力系统。
在二万米的高空,空气极为稀薄,传统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在这个高度上效率会大大降低。
因此,陈平安决定采用一种双模式的发动机设计。
他在草图上标记了一个改进过的涡轮风扇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既可以在低空时提供强大的推力,也可以在高空时转换为一种高效的巡航模式。
通过调节进气量和喷射速度,涡轮风扇发动机能够在高空维持稳定的推力,同时大幅降低燃油消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