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根本不可能搞出来

电路优化:逻辑与速度的较量

第一周的重点是逻辑电路的优化。陈平安亲自坐镇实验室,与团队一起攻克问题。

“老张,这个数据处理模块的延迟太高了,重新调整晶体管的排布,把关键路径缩短。”陈平安指着电路板上的一处设计,语气果断。

“可是陈主任,这样会增加整个电路的负担,可能会导致过热。”老张皱着眉,满脸担忧。

“那就优化散热。”陈平安拍板道,“如果散热不行,就用更高效的铜散热片,必要时增加风冷模块。这不是问题,关键是速度不能拖后腿。”

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忙碌着,所有人都在为每一个微小的改动争分夺秒。两天后,第一版优化方案终于完成。

“陈主任,数据处理模块的速度已经提升了30%,延迟下降了15%!”老张兴奋地跑过来汇报。

“很好。”陈平安点点头,眼神中闪过一抹欣慰,“再接再厉,争取把浮点运算的速度提升到一万次每秒。”

第二周:晶体管排布与散热优化

第二周的重点是晶体管的排布和散热优化。陈平安带领团队对晶体管的设计进行全面调整。

“吴工,这里的晶体管排布太密了,容易过热。”陈平安指着设计图,“把这些低频模块移到外围,核心部分用高频晶体管。”

“陈主任,这样排布会增加布线难度啊。”吴工有些为难。

“布线难度再大,也必须做。”陈平安语气坚定,“如果晶体管的散热问题解决不了,整个机器的性能就会受限。”

为了验证散热效果,实验室里搭建了一个模拟环境。陈平安亲自操作,测试不同排布方案的温度变化。

“陈主任,测试结果出来了!”小李拿着数据跑过来,“散热性能提升了20%,温度控制在了安全范围内!”

陈平安点点头:“很好。接下来重点优化电源模块,功耗必须压到60瓦以内。”

第三周:整机组装与调试

到了第三周,整机的组装和调试工作正式启动。实验室里,技术员们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模块组装成整机,每一步都必须精确到毫厘。

“陈主任,第一台样机组装完毕!”一名技术员激动地喊道。

“马上开始测试。”陈平安毫不犹豫地下令。

样机启动后,屏幕上显示出一串串数据。陈平安紧盯着屏幕,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计算速度达到9500次每秒,功耗62瓦,散热良好。”老张念着测试结果,脸上露出一丝兴奋,“陈主任,基本达标了!”

“基本达标还不够。”陈平安摇头,“我们的目标是每秒一万次运算,功耗压到60瓦以下。继续优化!”

第四周:性能优化与稳定性验证

最后一周,整个团队进入了冲刺阶段。所有人都在实验室里日夜不停地工作,争取在最后阶段完成性能优化。

“陈主任,功耗已经降到59瓦了!”小李兴奋地跑过来。

“很好。”陈平安点点头,“再做一次长时间稳定性测试,确保机器能够连续运行。”

测试持续了整整48小时,所有数据都保持在稳定范围内。最终,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样机完全达标。

陈平安看着屏幕上的测试结果,长舒了一口气。他转头看向疲惫不堪的团队成员,露出一个欣慰的微笑:“同志们,辛苦了。我们成功了。”

……

一个月后,在科学院的验收大厅,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静静地摆放在展示台上。这台机器不仅比第一代更加精致,性能也大幅度提升,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

“各位,这是我们龙国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样机。”陈平安站在台上,手轻轻按在机器上,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它的性能指标已经远远超越了第一代,足以证明我们龙国工业的技术实力。”

他手一挥,实验团队迅速打开了显示屏,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开始实时更新,整个大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核心参数:

计算速度:

每秒浮点运算次数(fLops):10,200次。

是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约5,000次

秒)的两倍以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功耗:

机器运行功耗:58瓦。

相较于第一代的85瓦,降低了近三分之一,解决了功耗过高的问题。

体积:

总体积减少了约25%。

通过优化晶体管排布和电路设计,使整机更加紧凑,便于未来推广和量产。

散热性能:

散热效率提升了30%。

采用新型铜质散热片,配合优化设计的风冷系统,确保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

稳定性测试:

连续运行测试时间:72小时无故障。

核心电路温度始终维持在安全范围内,表明机器的可靠性大幅提升。

数据存储能力:

内部存储器容量提升了50%,支持更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存储需求。

易用性:

操作界面进行了简化设计,普通技术人员经过基础培训即可上手操作。

……

就在陈平安和他的团队加班加点研发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科学院的另一边却是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

科学院的一间小型会议室里,几位曾经在会上公开质疑陈平安的专家正聚在一起,嘴角带着冷笑,语气中满是不屑。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一个月就能搞出来?”一名中年专家冷笑着摇头,“他以为这是写小说吗?这种性能的机器,国外的工业强国都要花好几年时间研发,他陈平安凭什么一个月做到?”

“就是!”另一名年轻的专家附和道,“我看他就是拖延时间,等一个月后拿不出来,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你们说,咱们要不要给他一点‘压力’?”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教授阴阳怪气地说道,“如果他真的搞不出来,我们是不是该联名上书,把他彻底赶出工业部?”

“哈哈,老教授这个提议不错。”中年专家笑着点头,“这种人根本不适合搞科研,满嘴跑火车,迟早是个祸害。”

“不过话说回来,”年轻的专家突然压低了声音,“如果他真的搞出来了怎么办?”

“搞出来?”老教授嗤笑一声,“就凭他?别做梦了!他那点水平,我还不知道?他连基础理论都不完善,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突破?”

几人越说越得意,甚至开始提前规划如何“清算”陈平安。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陈平安早已带领团队完成了关键性突破,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样机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测试阶段。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