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问题重重
“东海沿岸?”一名技术员皱了皱眉,“陈主任,那片区域多是滩涂地,能行吗?地基不牢,建船坞恐怕……”
“地基不牢,可以加固。”陈平安摆摆手,打断了他。“滩涂地反而是最适合的,距离海岸近,疏浚成本低。只要选址合理,完全可行。”
“可那片区域地质复杂,咱们又没经验……”有人小声嘀咕。
陈平安转头看向他,语气淡然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没经验?那就从零开始学。同志们,工业化不是靠等来的,是靠干出来的!靠嘴皮子,是造不出船来的!”
一句话,顿时让会议室安静下来。
经过多次勘测,陈平安最终选定了一片滩涂地——水深合适,距离钢厂和铁路都不远。虽然困难重重,但陈平安知道,这就是最优解。
“接下来,咱们要克服的,就是每一个‘不可能’!”陈平安拍了拍桌子,满脸自信。
选址确定后,陈平安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船坞的建设工作中。滩涂地上的风呼呼地刮着,吹得人脸生疼,但陈平安的神情却格外坚定。这片荒凉的滩涂地,将成为龙国第一座万吨级船坞的所在地,也将承载着整个工业发展的希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船坞建设刚一开工,就遇到了数不清的麻烦。
问题一:地基松软,无法承重
滩涂地广阔,但土质松软,挖下去不到两米就全是淤泥。要建造能够承载万吨巨轮重量的船坞,地基必须足够稳固,否则整个船坞可能会因为地基下沉而坍塌。
“陈主任,这地基是个大问题啊!”施工队长老李皱着眉头,一脸愁容,“咱们的船坞得承重上万吨,这泥地根本不行啊!别说万吨货轮了,就连小型货船都撑不住!”
“是啊陈主任,咱们是不是换个地方?这样下去,怕是白费力气!”旁边有人附和。
陈平安站在泥地上,脚踩着软绵绵的地面,眉头微微一皱。他环顾四周,滩涂地上一片荒凉,但也正是这片荒凉的地方,拥有着水深、交通便利等无可替代的优势。换地方?这是他绝不可能接受的。
陈平安沉思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地基松软是吧?那就把它变硬!”
“怎么变硬?”老李一愣,“这泥地能变硬?”
陈平安扬了扬手里的图纸,嘴角带着一抹自信的笑容:“用桩基法。我们在地基分开受力,船坞再重也压不垮!”
“桩基法?”老李挠了挠头,“可是……咱们从没干过这样的活,这要花多少钢筋混凝土啊!”
“花多少就用多少!”陈平安语气坚决,“这是国家的工业命脉,咱们不能省!”
他当即拍板,调动钢厂加班生产大量钢筋混凝土桩,随后带着团队重新设计地基方案,采用密集桩基结构。每隔一米打一根钢筋混凝土桩,深度达到15米以上,牢牢扎入坚硬的地层。
“同志们,地基是船坞的命根子!这一环,绝不能省工减料!”陈平安站在施工现场,指着图纸说道。
施工队顶着风雪日夜赶工,终于在一个月后完成了地基的加固工作。站在刚刚夯实的地基上,老李试探着跺了跺脚,感受到脚下的地面结实无比,忍不住咧嘴一笑:“陈主任,这回是真的硬了!”
陈平安拍了拍老李的肩膀,笑着说道:“老李,放心吧,这地基,别说万吨货轮了,再来两万都压不垮!”
问题二:潮汐影响施工
地基刚刚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滩涂地的潮汐规律复杂,退潮时地面裸露,涨潮时海水倒灌,整个施工现场一会儿被淹一会儿见底,工人们根本没法连续作业。
“陈主任,这潮水一天涨两次,咱们工人连工具都顾不上拿,就得撤离,效率太低了!”一名施工队员满脸无奈。
“是啊陈主任,地基刚干好,现在被海水一泡,泥浆全出来了,这活儿还怎么干啊!”老李也满脸愁容。
陈平安沉默片刻,拿着潮汐规律的记录表,低头思考了许久。他抬头看了一眼四周,目光落在施工现场周围,他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建围堰。”陈平安果断说道。
“围堰?!”众人一听,顿时议论纷纷。
“陈主任,围堰可是大工程啊!咱们这滩涂地这么大,围堰得用多少材料啊?再说了,建好围堰得多长时间啊?”
“建围堰是大工程不假,但咱们要造万吨货轮,难道还能怕这点难度?”陈平安的声音掷地有声,“把滩涂围起来,阻挡潮水,形成一个独立的施工水池,这样咱们就能不受潮汐影响,全天施工!”
说干就干。陈平安带领技术团队设计了一套简易高效的围堰方案,利用钢板桩和沙袋,快速搭建围堰,将滩涂地围成了一片封闭的区域。为了节省时间,他甚至亲自下到泥地里,和工人们一起插钢板桩、铺沙袋。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围堰终于建成,潮水被牢牢挡在围堰外面,施工现场再也没有被海水淹没。工人们看着干燥的施工环境,纷纷竖起大拇指:“陈主任,这主意,绝了!”
问题三:材料短缺
围堰建好后,船坞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很快,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建造船坞需要大量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而当时龙国的钢铁产量有限,优质钢材更是紧缺。
“陈主任,混凝土和钢材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这船坞还没建一半呢,怎么办啊?”老李急得满头大汗。
陈平安咬了咬牙,想了一会儿后说道:“老李,你通知工人们,现有材料先用着,剩下的我来解决!”
当晚,陈平安连夜赶到钢厂,找到负责生产的厂长老周:“老周,船坞的钢材不够了,你们能不能再挤出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