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芯片突破

尽管西方表面上信心满满,但在过去两年里,他们的工业生产却越来越离不开龙国的数控机床。这些机床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性能稳定,特别是在一些高精度加工领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设备。

漂亮国的几大汽车厂商都采购了大量龙国产的数控机床,用于汽车零部件的精密加工。一位汽车厂的经理无奈地说道:“我们曾经尝试用漂亮国产的机床替代龙国产的设备,但效果差得远不止一点点。要么精度不够,要么生产效率跟不上,最后还是得继续用龙国产的机床。”

欧洲的航空工业也大量采购了龙国产的机床,用于飞机零部件的加工。一位技术主管私下抱怨:“他们的机床确实好用,但每次设备出问题,都得找龙国的技术员来维修,不仅费用高,还得等很久,真是让人头疼。”

维修费用的“隐形掠夺”

龙国的机床不仅在售价上占据优势,在售后服务上也形成了对西方的隐性控制。

龙国机床的核心部件大多采用定制化设计,其他国家根本无法生产替代品。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西方企业只能向龙国订购零件,并支付高昂的维修费用。

龙国的技术员需要亲自到现场调试和维修设备,而这些服务费用往往高得离谱。一位欧洲企业的负责人无奈地说道:“我们为了节省成本才买了龙国产的机床,结果维修费用加在一起,成本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

时间上的拖延

龙国的维修团队经常以“技术复杂”为由拖延修复时间,导致西方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下降。

这一切让西方企业感到既离不开龙国机床,又对它无比憋屈。

尽管贝尔实验室号称破解了龙国的数控机床技术,但在实际的生产中,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贝尔实验室虽然破解了龙国数控系统的算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漂亮国的数控机床依然无法达到龙国产品的加工精度和运行稳定性。

机械制造能力的不足

龙国的机床传动装置和抗震结构设计虽然被漂亮国复制,但漂亮国的机械加工水平无法达到龙国的工艺标准,导致设备的故障率居高不下。

模块化设计的困境

龙国的机床采用了高度模块化的设计,而漂亮国的工业企业在模块化生产上并不成熟,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市场上的尴尬局面

漂亮国推出的“改进型数控机床”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一些欧洲企业甚至公开表示:

“我们更愿意继续使用龙国产的机床,至少它们能保证我们的生产效率。漂亮国产的设备虽然宣传得很好,但实际表现差得太远。”

漂亮国的工业界对此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一位企业高管愤怒地说道:

“我们明明破解了他们的技术,为什么还是被他们压着打?难道龙国的工业能力真的已经超越我们了吗?”

在西方社会,狂欢的表面之下,是工业界和科研界深深的焦虑和不安:西方媒体和政府仍在大肆宣传漂亮国的技术优势,试图掩盖现实中的困境。

工业界的无奈

西方的工业企业却对龙国的技术控制感到越来越不满。一些企业甚至在内部会议上提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摆脱对龙国机床的依赖。”

在漂亮国国会的大力支持下,工业部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数控机床生产运动。

他们不再追求利润,而是将目标单纯定位为重新夺回国际市场的主导权,哪怕要付出巨大的亏损代价。

漂亮国这次的策略非常明确:用价格战摧毁龙国的市场基础,彻底打压龙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漂亮国的工业巨头——如通用电气、西屋电气等,在政府补贴的支持下,全力投入数控机床的生产。工厂昼夜不停地运转,机床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在国际市场上,漂亮国推出了低于成本价的数控机床,甚至直接以“买一送一”的方式吸引客户。有些机床售价比龙国产品低了30%,对许多国家的工业企业形成了巨大的诱惑。

漂亮国的媒体也配合行动,大肆宣传漂亮国产品“质量优越”“技术先进”,并不断抹黑龙国产品,称其“技术不成熟”“售后服务差”,试图通过舆论打压龙国的品牌形象。

漂亮国的这场疯狂抢市战术果然奏效。在欧洲、南美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许多企业因为价格上的巨大差异,开始转向购买漂亮国产的数控机床。

一些欧洲国家原本大量采购龙国产机床,但随着漂亮国机床的低价涌入,不少企业开始犹豫。一位德国企业主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漂亮国的价格太低了,我们没办法拒绝,哪怕知道它们的性能可能比不上龙国的产品。”

南美的工业企业本就预算有限,面对漂亮国的“跳楼价”,纷纷转向漂亮国产品。一位巴西工厂经理说道:“我们更关心的是成本,漂亮国的机床价格便宜,而且宣传得很到位。”

漂亮国政府看到这一局面,欣喜若狂。他们确信,只要继续这样压价,龙国产品迟早会被挤出国际市场。

然而,面对漂亮国的疯狂抢市,龙国却出奇地安静。

龙国并没有投入资源与漂亮国展开价格战,而是将所有的技术力量集中在一个领域——芯片技术的突破!

现在,龙国成功研发了第一台光刻机,并制造出了第一片硅晶片。

虽然那台光刻机的精度和效率还远远不能与未来的技术相比,但它已经为龙国芯片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陈平安的主导下,龙国开始利用这台光刻机,尝试制造一种全新的电子器件——芯片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未来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核心。如果能率先突破这一技术,就等于掌握了通向未来科技的钥匙。

集成电路的研发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陈平安带领团队迎难而上。

在这个年代,电路设计仍然停留在分立元件的层面(如电子管和晶体管),而集成电路需要将多个元件集成到一片硅晶片上。这对当时的设计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