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细川军法

元丰三年(1572),三月。

细川馆的天守阁会议室内,细川家的重臣们齐聚一堂,商讨与毛利家决战的事宜。

在原历史上的这年,毛利家是嘴强大的时期。

多年的外交手腕和军事征服,将村上水军、川内水军、屋代岛的长崎水军、沓屋水军以及桑原水军等势力纳入麾下,组建了最强大的水军。

掌握着由濑户内海至九州一带的制海权,可以充分发挥船只的高机动性,来进行兵力投放。

这也是历史上,让强如织田和丰臣头疼的地方。

但现在,细川藤元的出场,改变了旧有的历史。

多年的外交手腕和军事征服,将近江水军、土桥水军、铃木水军、淡轮水军、真锅水军、堀内水军、熊野水军、九鬼水军、佐治水军、若狭水军、师崎水军、骏河水军、丹后水军、隐岐水军、淡路水军、盐饱水军、村上水军、屋代水军…………

组建了最最最强大的水军!

掌握着北陆道、山隂道、山阳道、南海道、东海道、畿内的制海权!

几位水军统领均已到场,水军将会是这次决战的重要力量。

分别是:

濑户水军侍大将土桥重治;

东海水军侍大将吉良义元;

北陆水军大将奈佐秀次;

至于铁甲水师,那是细川藤元直辖的。

“主公,目前毛利家占有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五国,总石高大约在85万,兵力约在35000左右。”

首席军师本多正信,向细川藤元及在坐的重臣,分析着当前局势。

这石高、兵力都是估算。

此时的毛利家比历史上少了出云、石见、伯耆三国。

兵力也是按照每户二丁的标准计算,那样一万石封地就能动员超过400名农兵。

注:古代田地亩产低,1亩地的亩产大约是1石到2石,1万石的土地上大约有200户农民耕种。

细川家是常备,分国法明确每万石服役250人。

“关东方面,由于武田家新败,北条家由关东诸侯牵制,上杉家也没有直接冲突。”

本多正信继续说道:“因此我等一致认为,东线今年不会有大的战事。”

这结论不是本多正信一人得出来的,而是真田昌幸、沼田祐光、白井胤治、南光坊天海、竹中半兵卫、黑田官兵卫这七军师,一起商讨出来。

顺带说一句,南光坊天海的大明之行非常顺利,一趟所得的利润,等于好几年的金矿开发。

而且与官方对接,贸易的线路固定后,船队只要来回跑商就可以了,无需南光坊天海再远途劳累了。

把天海留下,还能更有效的,对付国内各宗教的势力。

“也就是说,今年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全力给予毛利一击!”

细川藤元可不会跟毛利辉元和平协商,他要得是大一统的天下,而不是什么倒幕的长州藩。

“正是。”本多正信等人行礼,肯定了这个说法。

细川藤元默默思考着,指尖无意识的敲击着桌案。

众人也静静地等待着,主公最终的决定。

‘历史上,毛利辉元最后只领有长门、周防两国,虽然上报的石高是37万石,但实际超过了52万石。‘

‘甚至据说如果加上走私贸易,收入能超过百万石,这才拥有了倒幕的雄厚资金。’

‘走私贸易嘛……’拥有上帝视角的细川藤元,将视线转移到了长门国。

‘长门,必须要纳入直领。’

长州国,位于本州岛最西端,与九州岛的丰前国和四国岛隔海相望。

而关门海峡,就位于长门国与丰前国之间的水域。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s”形。

它不仅是濑户内海的西门户,也是之前对大明勘合贸易的出海口。

“门司、马关,是这次攻略的重点,我决意以此为突破口,出兵毛利。”细川藤元下达了此次方针。

本州的马关,九州的门司,就是关门海峡名称的由来。只要控制了这两处,就能将关门海峡锁起来。

“是。谨遵主公调令。”众人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这可是捞功勋的大好时机。

“不过在任命之前,我要先发布一项军法。”细川藤元示意小姓佐吉,展开书写的军法令。

军法,是军事行动守则,是对行军、驻扎、作战期间的军事纪律,和兵役、军备方面的要求。

而兵法,其实是武艺。

“细川军法:”这是文书的标题,由三好政康宣读。

“一,在作战中,违背大将命令,擅自进退,视为不忠义行为。

即便是武名显赫,哪怕是战死,也不被视为尽忠立功。”

这一条就如同“不尊号令者,斩!”一样。

“二,遇见小股敌人,或未遇见敌人,不经探查就贸然前进。

前进遇伏了又马上撤退,这种混账家臣,会立即没收领地。”

这一条就

如同“不探误军者,斩!”一样。

“三、追击敌人追的太深入斥责,即使立下军功,也不作数。”

这一条其实是针对“乱捕”的行为,因为追敌人追的太远,足轻们就很容易开小车去乱捕。

“四、如果战况恶化,必须依次撤退,抢先撤退的家臣会被没收领地。”

这很明显了,就是为了防止大溃败。事实证明溃败的战损,要远远大于正面作战。

“五、任何违反大将命令的人,无论取得怎样的战功,都不算功绩。”

这条既是强调,也是总结。

“以上五条,不仅限于此次战阵。

从今往后,作为细川家的军法,贯彻执行。”

看来这是永久性的军法了,只是借征伐毛利的时候,提出来。

叽里呱啦......众家臣议论纷纷。

这些军法太过于严苛,远远领先于各大大名,恐怕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处罚。

事实上,细川军法中所明令禁止的,正是这日本战国的战争常态。

抢功、冒领、乱捕、私斗、不尊号令者比比皆是。人人都想在保存实力的同时,建功立业。

因为武士的恩赏,是以军功为基础的。

除了斩首多少这种计件的军功外,就属一番枪、一番首、一番乘的功劳最大。

一番枪,第一个冲进敌阵的;

一番首,第一个取得敌人首级的;

一番乘,第一个登入敌城的,也就是先登。

一番枪和一番首,基本上就是先锋的保底军功,所以才会有很多人申请先锋的情况。

也自然也会有人耍小心思,抢在先锋之前开战,拿下首杀。

例如细川家在进行远江侵攻时,本应是笼城作战的饭尾连龙,再与援军约定好时辰后,却抢先出城奇袭敌军,夺了先锋本多忠胜的保底军功。

“主公,这军法......会不会太严苛了?”真柄直隆硬着头皮建言。

实际上他曾经就仗着主公信任,违背过三好政康的命令。

还有他弟弟真柄直澄也是,虽然现在是足轻大将家职,但有时却不把侍大将放在眼里。

毕竟兄弟俩可是当过细川藤元的“坐骑”,这份恩宠,足够吹一辈子牛皮了。

“直隆啊。”细川藤元目光柔和的看向真柄直隆。

“臣下在。”真柄直隆连忙回应。

“你们兄弟俩,也是从一开始就跟随本家的,大概有......二十多年了吧?”细川藤元大概一算。

“回主公,十九年了。”真柄直隆很直率的回答。

“是啊,十九年,人生有几个十九年。算起来,你今年也有37了,孙子都抱上了。”

细川藤元感慨连连,37岁当爷爷,也就是生在这年代。放在后世,可能有人刚当爹呢。

“嘿嘿,这多亏了主公洪福。”真柄直隆憨憨的挠挠头,他最喜欢主公夸他了。

“关我什么事!那都是你真柄家的种。”细川藤元故作不乐意的表情。

“哈哈哈!”众人哈哈大笑,场面轻松了不少。

“所以说啊,咱们是打天下的人。以后坐天下,就是子孙的事了。”细川藤元话锋一转。

“此时不立好规矩,不就是等于给子孙添麻烦嘛。你说对吧?直隆。”

“呃......是。”真柄直隆无法反驳,谁都想给子孙留下个康庄大道,美好的前景。

“那这项军法,就这么传达下去执行吧。”细川藤元最后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宣达了指令。

“是!谨遵主公命令。”众人齐齐行礼,表示遵从。

其实细川藤元制定的军法,也是有所保留。

毕竟顽疾不是一朝一夕根除的,如果张口闭口这斩那斩的,恐怕还未出征呢,领内就爆发大规模的叛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