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第 97 章

   第97章


    叶满枝回班里转达了参与炼钢的消息, 当即便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


    尤其是男生们,全被陈特冶传染成了炼钢脑。


    听说自己也能参与炼钢,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 连夜写了十几张表决心的大字报。


    见状,叶满枝暗暗在心里佩服陈莹有先见之明。


    按照陈莹的意思, 为炼钢提供资金支持的想法挺好, 但部分同学对炼钢很有热情, 未必理解这种只出钱不出力的做法。


    她们要是擅自帮大家做了决定, 兴许还要落人埋怨。


    叶满枝望一眼热情高涨的男同学们,默默告诫自己, 要注意改变工作方法。


    学校跟单位不一样。


    在街道办的时候, 她只需要跟老张商量一下就能拍板了, 其他人都是负责执行的。


    她当小喽啰那会儿, 也很少对穆主任和老张的决定提什么反对意见。


    但学生干部不是真的干部,她不能擅自替同学们做决定。


    “叶班长, 我给你安排个副炉长的职务怎么样?”陈特冶拿着本子走过来问。


    “副炉长不是大三的黄志强吗?”


    “咱们三个专业一起炼钢, 总共将近五百人, 只建一个小高炉太少了, 我建议先搞两个高炉。”


    陈莹将另两个人少的专业拉来一起炼钢了, 两个专业名字都挺长, 一个是“机器制造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 另一个是“动力企业经济、组织与计划”。


    叶满枝笑道:“咱们三个专业虽然有五百人, 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炼钢的。当初你去市里炼钢,不也是被抽调过去的嘛。炼钢不是小事, 你还是挑选一些精兵强将吧。”


    “叶班长,”陈特冶瞅她一眼说,“你毕竟是咱班的班长, 甭管会不会炼钢,班长冲在前面能给其他同学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你要是不参与,其他同学那里,我也不好动员。”


    叶满枝好脾气地点头,“那行,你帮我报个名吧,我跟大家一起行动。”


    “对嘛,领导干部就是要冲在前面。”


    叶满枝见他在本子上记了自己的名字,又问:“建两个小高炉,需要不少钱吧?系里给咱们拨了多少款子啊?”


    “没拨款,系主任帮咱们联系了一个砖厂,可以去那里拉砖。其他东西需要咱们自行筹备,”陈特冶语气轻松道,“我跟市里的小高炉联系过了,可以把他们那边多余的材料和设备,借给咱们用用,除了焦炭,其他的东西都好说。”


    叶满枝暗道,陈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两三天就把建高炉的筹备工作做好了。


    “但小高炉要24小时不停工,焦炭的消耗量不是小数目吧?”


    陈特冶自信地笑笑,眉毛上的痦子都快飞出来了。


    “动力工程系刚刚开办了一个焦炭厂,大家都是一个学校的,可以先跟他们赊点焦炭。”


    叶满枝觉得这事不靠谱,借了焦炭以后,他们用什么还?


    这就跟穷亲戚打秋风似的,明显是有借无还的买卖,人家又不是冤大头,凭什么借呀?


    她没在大家气势高涨的时候泼冷水,给自己报了名,就重新将心思放到课本上,只等着陈铁通知她去炼钢。


    然而,又等了三天,男生们将建高炉的砖头全都搬回来了,两个炉长却在焦炭厂那边碰了钉子。


    全校各院系都要抽调人手炼钢,几乎所有人都在打焦炭厂的主意。


    由于想赊账的人太多,人家直接把这个口子堵死了!


    好在工业经济系还有一大批调干生,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去各单位打秋风,借了一些焦炭回来应急。


    可是,陈特冶却不敢在这时候开工。


    他第一次在学校组织大型活动,可以进度缓慢,但决不能失败。


    若是不能保证焦炭的持续供应,那炼钢这事,绝对是炼一炉废一炉。


    在大家为焦炭犯愁的时候,叶满枝向炼钢委员会提出了分头行动的设想。


    一部分人负责在小高炉炼钢,另一部分人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由于“后勤”听起来不太威风,显不出她的重要性,所以她给这支队伍取名为“物资供应先锋队”,与“炼钢突击队”相呼应。


    陈莹一力支持了她的提议,并且直接挂帅当了先锋队的队长。


    叶满枝与大二的苏芮担任了副队长。


    由于大二大三都有技术课作业,仓库里那些鼓风机和教学模型都是他们做的,而大一刚入学,在这方面几乎毫无贡献,所以叶满枝揽下了帮鼓风机变现的任务。


    “班长,咱人生地不熟的,把鼓风机卖给谁啊?”杜冉冉问。


    “这些鼓风机,有铁质的,也有木质的,而且功率也不一样。”叶满枝背着手在仓库里溜达,“小高炉都需要鼓风机,你们先把大功率的鼓风机送去其他高炉,看看能不能换一些焦炭回来。小功率的鼓风机,我另想办法。”


    一年级的大多数人都跟着陈特冶去炼钢了,只有9人加入了“物资供应先锋队”。


    八女一男,唯一的男生是她们一班的学习委员。


    “沈墨,你没什么问题吧?”叶满枝问。


    沈墨长相秀气,说话也斯文,“没问题,我跟大家一起试试,队长,这些鼓风机怎么定价?”


    叶满枝从没与这么秀气的男性相处过,说话都要尽量放低音量。


    “这些大功率鼓风机的成本在20-35元左右,只要有15%-20%的利润空间,咱们就卖。大家都打起精神,别怕被拒绝,先去校内校外的小高炉推销一下。”


    她给大家安排了任务,上完当天的最后一门课,便提着一个卖相还不错的鼓风机,回到了光明街。


    郭二妮还在煤炉厂加班,见她突然在厂里出现,惊喜地问:“小叶主任,你不是去上大学了吗?怎么回来了?”


    “大学就在本地,我想回来还不容易!”叶满枝坐到她对面问,“怎么样?最近快到蜂窝煤炉子的销售旺季了吧?”


    “哈哈,入了秋就是旺季,我跟李厂长正让工人们抓紧时间备货呢!”


    “咱们厂的发展好,那我这事就好开口了。”叶满枝喝了一口热茶,指了指地上的手摇鼓风机问,“郭副厂长,你看我带来这鼓风机咋样?”


    郭二妮早看到那个鼓风机了,玩笑道:“叶主任,你上了大学以后,不会还要搞供销工作吧?”


    叶满枝将学校里的情况介绍了一下,“这不是没资金买焦炭嘛,只能把大学生的作品拿出来换点资金。这些鼓风机的质量没得说,有问题我们包修包换。”


    郭二妮将鼓风机拿起来摆弄了几下,公事公办地问:“叶主任,你们这鼓风机的规格一致吗?”


    “这批作业一共62个,规格肯定不一致。不过,厂里要是愿意从我们省大工业经济系订货,那我们就能按照要求生产出统一规格的鼓风机了。”


    学生作业的颜色、大小、规格五花八门,别说送去供销社了,就是一般的手工合作社,人家也未必会收。


    否则系里早就想办法卖了,不会积压这么多学生作业。


    叶满枝思来想去,只有光明煤炉厂有可能给她这个面子,吃下这批货。


    最初生产蜂窝煤炉子的时候,他们连油漆桶都用过,而且至今仍有一部分产品是用油漆桶制作的。


    煤炉厂在这方面相对没那么挑剔。


    郭二妮问了大致情况,就爽快地说:“叶主任,只要能保证产品质量,这62个鼓风机,厂里都能收下,按照我们的进货价两块三来算。”


    她这个副厂长还是被叶满枝提拔上来的,叶主任第一次开口找她办事,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拒绝,何况这些鼓风机是大学生做的,在质量上应该可以过关。


    *


    叶满枝回光明街一趟,把仓库里的62台鼓风机卖了,还给大二大三的学生拉来了一笔150台鼓风机的订单。


    这么大的事,已经不是陈莹能独自做主的。


    她带着叶满枝,去了一趟系主任的办公室。


    苗主任听她介绍了事情经过以后,沉默片刻说:“咱们不是工厂那样的规模生产,仓库里那些手摇鼓风机的成本在两块五左右。”


    叶满枝:“……”


    她卖两块三,还卖亏了呗?


    苗主任停了一会儿又说:“学校不是企业,无法为对方开具发票,其中是否存在偷税漏税的风险?”


    叶满枝:“……”


    这倒是她没想过的。


    叶满枝和陈莹站在办公室里,听着系主任为这笔鼓风机交易挑出四五个毛病,还以为这事要黄了。


    却听苗主任继续道:“不过,你这个做法很值得鼓励,两块三就两块三吧,咱们系里的很多教师和学生总是拘泥于课本,缺乏实践精神。”


    陈莹向他确认:“主任,那咱仓库里的62台手摇鼓风机就全以两块三的价格卖啦?”


    “卖吧。”苗主任点头。


    “那之后的150台订单呢?还以两块三接单吗?”


    “接啊,为什么不接?不过,你们是搞财经的,要是接连做了两笔亏本买卖,以后就不要说是工业经济系的学生了。”


    苗主任径自安排道:“这是一次很难得的实践机会,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都需要你们自己组织计划。活动结束以后,凡是参与了这次活动的学生,都要上交一篇论文。”


    叶满枝和陈莹:“::::::”


    “随便找个工人就能搞生产,但你们是省大的学生,在组织生产的同时,还要解决核算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比如材料的核算,核算工具核算方法的改革,某些新的核算制度的运用、推行。论文的内容嘛,就围绕生产管理、劳动组织、技术革新等方面来展开吧。”


    叶满枝和陈莹:“::::::”


    苗主任问:“叶满枝还是大一新生是吧?”


    像是刚想起来的。


    叶满枝连忙点头,“我们一年级有十人参加了‘物资供应先锋队’。”


    “嗯,一年级可能还不太会写论文,不过写着写着就会了,”苗主任摆摆手说,“你们去找罗老师当论文指导老师,有什么不懂的就去问小罗。”


    罗老师是《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这门课的老师,算是系里的年轻教师。


    从系主任办公室走出来,陈莹和叶满枝面面相觑。


    陈莹苦着脸说:“我就知道,老苗不可能做亏本买卖,他逮到机会就要让学生参与实践,外加写论文。”


    叶满枝问:“搞这个活动会不会耽误你们去企业实习啊?”


    “没事,实习单位还没着落呢,今年去不了的话,就只能安排到下学期了。其他院系都是大四大五实习,但老苗比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咱们系的学生大三就要出去实习。”


    大一的技术课还没做过鼓风机,那150台鼓风机的任务,要由大二大三的学生组织生产。


    除了要写一篇论文,其他工作都不需要大一新生参与。


    叶满枝把鼓风机的订单要求告诉她,便无事一身轻,溜溜达达去教学楼上课了。


    *


    焦炭到位以后,工业经济系的小高炉正式开始炼钢。


    因着全天都需要有人在炉边守着,炼钢突击队的那些学生格外忙碌,下了课就跑去小高炉交班。


    这就显得“物资供应先锋队”的成员们很清闲了。


    以防被人挑毛病,叶满枝也下了课就往外跑。


    对外的说辞是,出去拉关系找订单。


    实际上,她直接坐车回家了。


    “你回来得正好,帮你嫂子看着点出租车,”常月娥将小婴儿交给闺女,“我跟你三嫂四哥去粮站买点粮食。”


    “买粮食还需要三个人一起去呀?”叶满枝手忙脚乱地接过襁褓,“要不让我三嫂看孩子吧,我跟你们买粮食去。”


    黄黎刚出了月子,只想出门放放风,摆手说:“没事,这小子挺好带的,我刚给他喂过奶,你注意给他换尿布就行了。”


    叶满枝“哦哦哦”地哄着侄子,急忙问:“我听同学说,现在买粮食不限量了,是真的吗?”


    “真的啊。”常月娥翻出两个面袋子,又指指自己米缸,“否则我们哪能买那么多粮食?”


    四哥已经被支使着跑了四趟粮站了,摊在椅子上说:“妈,咱家买了两大缸粮食了,这么多粮食一时半刻哪能吃得完?这不得招虫嘛!”


    “我算是被限量供应闹怕了,这回粮食丰收,我得敞开了吃大米,今晚咱们蒸一锅大米饭!”常月娥用面袋子在他身上抽了一下,“再买二十斤白面就不买了,你快起来!”


    叶满枝心里一直对黄大仙囤粮和粮食丰收的事犯嘀咕。


    这会儿见了三嫂,便有意无意地往她脑门上瞧。


    然而,黄大仙这回却直接将心里话说了出来。


    “粮食可能真的丰收了,但也不至于亩产成千上万斤吧?只要没达到亩产千斤,恢复粮食限量供应是早晚的事。咱家人多,每到月末那几天,粮食都不够吃,不如趁着现在不限量,多攒一些粮食!虫子能吃的粮食,人也能吃,生虫也没关系。”


    这年头的粮食里,石子、沙子、虫子什么都有,吃惯了精米的黄黎也渐渐习惯了时下的大米。


    淘米时遇到黑色的小虫子,还能面不改色地将虫子挑出去。


    不过,黄黎也没想到城里的粮食居然会不限量供应,早知如此,她就不用提前那么早囤粮食了。


    她最早囤的那批已经变成陈粮了。


    听了老三媳妇的话,原本打算再买一袋面粉就收手的常月娥,又犹豫起来。


    她最初没想买那么多粮食,是老叶说粮食亩产万斤纯属扯淡,她才开始囤的。


    叶守信是正经农村娃,从小就跟着家人在农村种地,地里能有多少收成他最清楚了。


    他听到广播里的播报以后,大骂那些人吹牛逼,还在周末往老家跑了一趟,问他三弟在地里施啥肥,凭啥能亩产千斤万斤?


    叶老三说今年的收成确实比往年好很多,但绝对没有亩产千斤。


    他们也不知道人家那千斤是咋来的,本来粮食丰收大家都挺高兴,还往公社报了喜。


    结果人家的收成都比他们的高。


    队长已经带人去亩产千斤的公社取经了。


    常月娥没种过地,不知道该听谁的,但她手里有钱,家里也有地方,多买点粮食慢慢吃也没什么。


    “四哥,你买粮食的时候,帮我也买点呗?”叶满枝递了十块钱给他,“先买两百斤大米,回头我把钱给你。”


    以前粗粮和细粮都是限量供应的,如今不限量了,那她肯定要吃细粮啦!


    她喜欢吃米饭。


    “嫂子,出租车能出门晒太阳不?”叶满枝问。


    “能。”


    黄黎对儿子这个绰号实在是无语,他们两口子已经给孩子起名叫起祥了。


    但大家叫顺了嘴,除了亲爹妈,所有人都叫他出租车。


    “那我带他回我那边待会儿,我家现在还有阳光呢。”


    叶满枝跟他们一起出门,让四哥推着她家的自行车去买粮食。


    而后就抱着小婴儿回屋,将孩子放在了那张两米的大床上晒太阳。


    出租车刚出生的时候,她正盼着高考结果,没怎么关注这个侄子。


    如今仔细观察,这孩子的五官跟黄大仙还挺像的。


    她下意识往孩子脑门上瞅了瞅,不知道侄子能继承亲妈的神通不。


    紧盯着侄子脑门研究的时候,葵花在院里欢快地汪汪了两声,只听动静就知道是吴峥嵘回来了。


    叶满枝眼珠一转,在额头上围了一块布,而后把出租车抱进了怀里。


    吴峥嵘刚回家,就见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媳妇,像个产妇似的靠在床头,怀里还抱着一个襁褓。


    叶来芽一脸虚弱地说:“峥嵘哥哥,你终于回来啦!快看看咱们的孩子!”


    吴峥嵘:“……”


    他定在原地足有一分钟才走到床边,观察她怀里的孩子。


    那一分钟里,1秒用于震惊,另59秒则用于反思。


    有那么一刹那,他居然真的信了叶来芽的胡话,恍惚以为他们真的有了一个孩子,甚至莫名其妙生出一种近乎喜悦的情绪。


    被这种拙劣的演技蒙骗,让他着实反思了许久。


    他稍稍倾身去看襁褓里的婴儿,问:“这是出租车吗?”


    叶满枝继续演:“这是咱俩的娃呀!”


    吴峥嵘将她的头巾取下来,在脑门上弹了一下说:“上个大学,怎么变得傻乎乎的?”


    他将外套脱了,又去外面洗了手,这才重新返回来,将叶来芽和襁褓一起抱进了怀里。


    “他吃什么?要喝水吗?”


    叶满枝笑:“小婴儿还能吃什么?吃奶呗!咱俩什么也不用喂,等我三嫂回来就行。”


    吴峥嵘将手心覆到她的小腹上,低声问:“这个月来了么?”


    “没有。”叶满枝靠在他胸前,同样小声地回,“不过,我高考复习的几个月,可能太紧张了,月经都不太准,有时候会推迟一周两周。”


    “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吗?”


    “现在时间还早吧?过了国庆节吧。”


    两人在橘红的夕阳下依偎许久。


    出租车咧着嘴有了点要哭的迹象时,吴峥嵘突然出声说:“把孩子给我抱抱。”


    “你不是不喜欢抱孩子嘛。”叶满枝从他怀里退出来,小心地将襁褓交给他,还帮他调整了一下抱娃姿势。


    吴峥嵘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先拿别人家的孩子练练手。”


    *


    自那天以后,吴峥嵘去老丈人家的次数突然多了起来。


    而且每次都要抱一抱出租车。


    他之前来叶家时,孩子还在月子里,一般不怎么出房间。


    这会儿孩子已经满月了,这个姑父突然喜欢抱孩子,也没引起太多人的怀疑。


    而且吴峥嵘特别大方,经常给出租车带东西,不是奶粉就是奶瓶。


    大家只以为他跟孩子投缘,他喜欢这孩子,亲爹亲妈都让他别客气,喜欢孩子就随便抱。


    在学校的叶满枝还不知道,她给自家娃攒下的奶粉和奶瓶,被吴峥嵘拿出来交学费,送给她侄子了。


    此时的省大校园里正热闹。


    一座座小高炉建起来后,学生会又号召所有同学展开一场关于“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大辩论。


    各院系,各班级都要展开小组讨论。


    不但要将讨论结果交给学校,还要总结出一张大字报张贴出来,供全校同学学习探讨。


    工业经济系一班,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的。


    但201宿舍的五个人都是文科生,最近都忙于准备物理和化学课的测验,无暇他顾。所以,叶满枝就代表本小组,随便写了一张大字报交了上去。


    她在大字报上建议,工业经济系应该向动力工程系学习,人家发挥所学特长,开办了焦炭厂,不但能有不少收入,还能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工业经济系也应该发挥所长,开办一家机械厂或修配厂。


    她这个建议就是突发奇想,随便写写的。


    全校张贴出来成百上千张大字报,她写这种东西,那就是泥牛入海,根本得不到回应。


    然而,这天上完俄文课以后,陈莹却突然找到她说:“叶满枝,系主任让你去办公室一趟!”


    “干嘛啊?”


    叶满枝快饿死了,还想去食堂吃饭呢。


    “你们小组不是写了那个大字报嘛,苗主任看到以后,让咱们在全系范围内,展开一场群众性大辩论,探讨财经专业开办机械厂的可行性!你知道的,老苗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