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秦不是汉的威胁
萧何当然知道函谷关只有千余秦卒,不过谈判就是虚张声势加上讨价还价,秦军违反他与曹参的共识突进函谷关这一点,是能够用来在谈判中当作筹码的,所以他才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以此来指责秦方。
萧何稍待了数息之后,才用讥讽的口吻说:“那么说,如果汉王遣军占据函谷残关,上卿也不会有异议了?”
陈平再次灿烂的笑了:“自无不可。”
“只是,”他话锋一转:“在下不太建议汉军如此。”
“此言又是何意呢?”萧何认为陈平之前所说的就是个场面话,讥讽的意思更浓了。
“因为即使汉军占据了函谷关,对汉王而言也不过是个虚幻的收获。”陈平收起笑容:“于秦而言,在潼关筑成之后,函谷关的屏障关中作用已经失去。”
他带着极为自信的神色说道:“去载霸王以诸侯联军三十万之众,都未触及潼关城本身,甚至连潼关前的五道壁垒也仅破了三道就无功而返,再不提伐秦。汉军占此函谷残关,除了表明汉王对秦的敌意外,又有何它用?”
“而汉王与秦为敌,既不符合国相与司农之间的共识,也对汉王没什么好处。”陈平话音转冷:“汉国现有三郡都紧邻于秦,若陛下怒,汉可有宁日?”
萧何面现惊怒,两手据案:“上卿此言可以理解为威胁吗?”
陈平的脸上就像安了开关一样,咔嚓一下又是笑容满面:“当然不是,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就函谷残城的作用而言,在下有一提议,不知国相是否可做主呢?”
萧何的惊怒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大秦真的再次挥军出关,那现在的汉国就像当初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韩国一样,绝对难堪一击。不过他所说的“威胁”言语,则是一种色厉内荏下的故作强硬了。
陈平与萧何之间没有曹参萧何之间原有的兄弟情谊,所以也就不能像曹参那样完全一副“相帮兄弟”的态度。
两人就像戏台上演戏一样,都称职的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政治啊。
曹参此时恰到好处的打起了圆场:“兄何无需担心,秦军至函谷,乃是弟托请上卿向陛下进言,确是为助汉王一臂之力。申阳在三川曾拒绝与秦商贾往来,秦贾因此而出不了崤道。”
曹参说的是事实,申阳因为对秦的恐惧,害怕秦以做生意为名派出商贾当细作,所以完全封锁了对秦的通道,一副永远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势。
“而陛下重商贸,山东虽然不愿为秦土,做做交易总可以吧,可惜申阳无此头脑。所以得知汉王想要取三川时,上卿代弟进言立即得陛下诏可,这才从潼关守军中派出了万卒。当得知申阳降汉王,也就立即撤回了。”曹参把话说完,向萧何一礼。
“至于仍在函谷关城留千余卒,只是担心河南军中流卒入关而已。这么点儿兵力,可完全抗不住汉军大举来侵。”陈平用玩笑的口吻轻描淡写着:“现在既然汉王稳住了三川,这千卒当然也就没有继续留在残关内的必要了。”
“那么上卿刚才想要作何提议?”萧何算是认可这个解释,放缓了态度。
“国相从司农这里应该知道,陛下重农,也重商贾。”
“参确实如此说过。”
“秦占函谷,汉王必定觉得是个威胁。汉占函谷,则陛下也必会着恼。那何不将函谷关城作为两方进行商贾交易的边市呢?秦汉都不设兵,东西两关门各设税吏,完全当做市场和税关看待。”
陈平看萧何正在思考,又加了一句:“关城由秦发匠役重新修筑,但不复兵事构造,只做交易之地,国相可使人监察筑城,以证在下之言。”
还有这等好事?萧何满肚子疑虑,抬眼望向曹参。
曹参笑着颌首:“大兄无需疑虑,这虽出上卿之口,但实乃陛下之意,以商贾交易替代刀兵。弟也曾与大兄说过,陛下虽遣秦啸卒十万归农,却又发卒六万移师陇西的河水以西以维护西域胡贾的交易通道安宁,可见陛下重商贾。当然,河西军也能堵住匈奴西侵河西走廊的野心,可谓一举两得。”
陈平保持着笑容:“在下亦可将关中军力分布告知国相,国相可以此上奏汉王而安其心。”
陈平这话说的让萧何无法回应。军事部署向为机密之事,如果萧何直言说你说吧我听着,就显得失礼了。可萧何又确实想知道,因此只能看着陈平,一言不发。
陈平当然知道萧何的心态,所以并没有等萧何发话:“潼关守军三万,武关守军二万,其西的峣关有守军一万。蓝田有中尉军五万,咸阳有卫尉二万。河东有原为赵将的李良军三万,面向代国在霍邑有军一万,然后就是陇西郡河水以西方向,河水边新筑金城有二万卒,河西走廊内筑三城,有卒六万,北疆九原到雁门一线约十五万秦锐。”
他停顿了一下让萧何和周苛理顺,然后接着说:“北疆与河西虽有二十三万大军,而这些是无法随时调回的,除非陛下想要放匈奴南下河南地,或不再关注西域商路。就此一算,在关中一带实际上秦军只有十七万,守关军与卫尉不可动,可动的不过是中尉军和河东李良军共八万而已,李良军在河东当下还主要是在屯田。”
陈平拿起自己案上的茶碗一举:“国相就此可知,秦并无任何想要威胁汉王的意思,不然就无须将返关中的秦啸解散十万了。”
这里面,陈平可没有提及在九原屯田的十七万周文降卒,这些人并未真的被秦坑杀之事虽然曹参已经透给过萧何,但因为所去之地在北疆,边远苦寒,所以一般人都不会将其再算作大秦可用的力量。
可是,这些降卒一直都在农闲时军训这事儿山东诸侯却是无人知晓的,他们现有的战力比随周文伐秦时已经大大提高,虽未达到秦锐的程度可也相去不远。
胡亥并没有打算调这些降卒参与日后重夺山东之战,而是一旦需要的时候把秦锐调走,让这些降卒组军守北疆。他们开垦的田地、从山东迁来的家眷都在九原,守土的意志甚至会比秦锐和秦啸更强大。
至于在巴郡建立的水军就更没必要“汇报”给刘邦了,这本就是用来突袭南郡乃至项羽的发家地江东的。
有心人可能会根据老拙这个军力部署算出,关中秦军就算给解散了十万,也仍然高达五十五万(算上九原屯田卒),这养军的军费,关中巴蜀承担的起吗?
且不说曹参主理的深耕和双季粮,单就九原十几万降卒屯田,就已经可负担北疆各郡秦锐边军的供给,如果大家还没忘了的话,河西走廊三城也是要由守城军屯田解决粮秣的,这一来,就有三十六万大军自己解决自己的口粮……对了,李良那三万卒也是在河东屯田自给的。所以仅军粮而言,关中和巴蜀只要负担守关军与中尉和卫尉十几万卒而已。
萧何和周苛四目相对,都觉得秦人确实没有足够的余力威胁汉国,当然秦守关军之强,也是汉国完全不要想去破关的。
萧何向陈平施了一礼:“上卿的坦诚,何甚感激。上卿所言以函谷关为边市之城,何还要奏禀大王定夺,但相信应无问题。”
“只是,”陈平忽然来了个转折语,萧何微微一凛。
“秦与汉国相安相处是有条件的,就是汉王需安守三郡,莫要再起新波澜。若汉王继续扩土,则会给陛下以汉王有一统山东野心的感觉。国相设身处地的站在关中的立场上想一想,且不说汉王一统山东,就算汉王吞并赵魏,你们的力量就已大增到可以威胁关中的程度了。若让陛下心中有了异念,对汉对秦对百姓,恐都非好事。”
陈平开出了一个刘邦肯定不能接受的条件,其目的却是要给萧何留下一个秦很珍惜现有的和平局面之错觉。
陈平阴险,可见一斑。
_
咱们这个胡亥并非是良善之辈,缩回关中只是一种为了再重取山东的战略性退却举措,这一点曹参心知肚明,陈平的话不过是一种政治谋略,曹参也是理解的。可曹参仍然心存幻想,希望刘邦能就此收手,并向关中称臣。
曹参在秦廷这几年里认定了胡亥是个关注百姓生活的皇帝,还是个能听进谏言的皇帝,不然他也不会成为把皇帝比为圣人的始作俑者。
山东战火如荼,关中却是一片安宁,皇帝投入山东平叛的主要兵力是刑徒占了大半的秦锐,从关中百姓中征兵只执行了很短的时间就随着任嚣带回百越卒夫,也都重新归民,因此关中民间完全没有一丝一毫因战争而产生的阴霾,颇有“秦女不知山东乱,隔水犹唱后庭花”的感觉。这极大的方便了曹司农的工作,且皇帝重手工业发展和行商,也让有了余粮的百姓生活品质颇有改善。
所以曹参甚至对未来秦军再出关中、重新横扫山东有了期待,若皇帝分不同地域对秦律进行适应性改变减少山东百姓精神压力,加上农耕和工贸政策推行,这样的皇帝确实适合成为全天下的圣主。
他现在对秦人巨大的军事潜力非常清楚,虽然陈平刚才所述的秦军配属上,当下确实没有多少机动兵力可用于重伐山东,但作为九卿之一,曹参知道只要秦廷开始动员,轻松就能征集十五到二十万经过定期军训的军卒。北疆若以屯田降卒组军防范匈奴,章邯至少可抽调十五万秦锐立即借道代国杀入赵地,而且代国本身至少还可为大秦提供五万以上的兵员。
四十万!曹参自己都被自己的估算吓了一跳。
这还是皇帝在基本不影响北疆、河西防御的情况下,立时就可投入的军力。要是皇帝再从河西军中抽调四万,将部分守关军转为攻击力量,加上中尉军就是不低于五十五万!
曹参一惊之下马上醒过闷儿来,原因在于自己算上了九原屯田降卒。这些人的存在虽然上次已经告诉了萧何,等于通过萧何之口泄露进了山东,但由于九原远在北疆,一般人出于思维定势,通常不会想到把被发配到苦寒幽远之地的这些人再看作一股强大的武力,只会当作刑徒一般认为被老秦欺压着,因此也就不会算进大秦的兵力里。
曹参叹了口气。
兵源因素外,司马昌全心冶铁,再有一两年铁刀就能在秦军中完全替代铜剑。匠师台里也是新品迭出,军事装备上山东诸侯更是无法与秦军相抗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在圣人只是体恤百姓生活压力和关注军卒生命,不想增加无谓的伤亡,所以才静观山东内斗,以待山东各方打的精疲力竭的时候,突然出兵坐收渔人之利。
曹参当然也知道皇帝想要山东出现两到三方力量进行内耗的策略,而且刘邦就是皇帝很“期许”的一股主要力量。可作为曾是刘邦、萧何一众兄弟中一员的他,对这帮老兄弟们的感情依旧深厚,所以内心中并不愿意他们拼死拼活后,被自家的圣人从身后一鼓聚歼掉。
曹参不会把皇帝的阴险政策透给老兄弟们,因为他已被皇帝折服而无比忠诚。可他还是希望刘邦能择机归顺圣人,这样当秦军重入山东时,刘邦若能为大秦出兵当马前卒。从代国与南越国的先例看,圣人不是始皇帝,并不急于实现天下一统于中央,而是会通过一部分封国慢慢过渡,所以给刘邦一郡两郡之地立国并不是不可能的。
要是刘邦能够顺服,曹参既可全了兄弟之义,还能以自己现有的地位和权力更大限度的帮助这些老兄弟们。
但是,这可能吗?
以实现圣人要山东内斗的情况看,山东各股势力中也只有刘邦和老兄弟们的野心能让山东斗起来。
曹参心中长叹。
_
萧何听到陈平所说的“条件”后,面现挣扎之色。答应吧,他清楚刘邦的野心。不答应吧,要是秦人与汉国为敌,那后果也是无法承受的。
“上卿所言,何深为赞同。”萧何的政治家风度又拿出来了:“我王已有三郡之地,并以雒阳为国都,其意已满。所以若无他国寻衅,我王应不会再有攻伐之举。”
先答应了再说吧,至少这个秋冬,刘邦应该不会启动东伐西楚。要想跟西楚开战,现在也找不到大义之名。没有大义之名,单凭现有的十万汉军是打不过西楚霸王的。只有凭借大义之名,才能聚诸侯之力共同伐之。
萧何与曹参都不知道但陈平很清楚的是,胡亥正在给刘邦创造大义之名呢。
尽欢而散。
这种谈判不可能签署书面协议,两边都认可就够了。
曹参向后面一招手,一队军卒赶出两辆革车走了过来。周苛也向后招手,两个军卒也赶着一辆革车走上前来。
秦方的礼物是以陈平和曹参的私人名义赠给萧何与周苛私人的,自然萧何的礼物也是以他和周苛的私人名义赠给陈平和曹参私人的。
秦汉两方并没有正式的国与国关系,以曾经一统天下的大秦而言,也绝对不会公开认可处于叛乱一方的汉国能与秦平起平坐,所以互赠礼物只能以私人名义进行。
汉方的礼物主要是珠宝、金、帛等物,而秦方的礼物则丰富且实用,包括五把铁制亮剑,五把环首铁刀,两箱上好的茶叶,一箱精美的瓷器,二十匹蜀锦,还有……
一小匣纸。
诸位看客可能觉得,老拙既然写这种题材,为啥一直都没有造纸呢?胡亥既然是现代人的思维,那对使用竹简肯定是颇不耐烦的,又重,又写不了多少字(古文超级简练的文法,估计就与竹简的这些麻烦有关),还占地不易存放。更关键的是,还不利于印刷术的应用。
所以,胡亥在匠师台成立之初,就已经下达了研究造纸的任务。不过咱们的胡亥在这方面着实是个大棒槌,几乎是一窍不通,只知道纸是木头、稻草、或者还有竹子什么的造出来的,从电视新闻中也听到过造纸业使用烧碱使造纸废水成为污染源,可完全不明白烧碱在造纸中的作用。而且,这个时代所用的碱就是草木灰,他估摸着也没有烧碱那么强的碱性。
好在他曾在旅游时见过制造宣纸的展示工艺,记得个大致过程,把什么什么树的树皮撕下来,还有稻草,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水里沤着,然后再煮,沤和煮似乎还不是一次就够,至于漂白就是沤过之后,拿到山坡上晒个一年两年……
他把这些自己知道的东西跟匠师台一说,就大撒手不管了。匠师们自然也是一脑袋浆糊,甚至不知道皇帝最终想要什么样的成品。
好在皇帝除了一些交代得比较明白的、或与军品相关的东西外,通常都不给任何期限,你不明白的还可无限次的咨询皇帝,弄出来的东西拿给皇帝看之后若不满意,你还可以不断再试,所以指定负责造纸的匠师来来回回用了这几年的时间,刚刚才算做出了一些纸张。
晒得时间够长,所以这些纸够白,可抄纸的技艺不太过关,所以这些纸仍然较厚。但这要与竹简木简相比,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
陈平取出一张纸,示范性的写了几个字,萧何就给折服了。陈平还表示,今天赠与的这些“私人礼品”,除了刀剑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交易外,其他的东西都可以在函谷关市场上交易,这也就让秦汉之间的贸易在萧何眼中变得愈发重要了,尤其是纸、瓷器和茶叶,这几样东西当下只有关中出产。
曹参随即适时的提出,茶叶是可以提供技术与匠人,让萧何能在南郡、南阳等适宜之地种植和采收加工的,优质茶叶萧何也可以自行推广出售,不那么优质的茶叶还可紧压为茶砖,与关中交易,关中会将这些茶砖卖到游牧区,那边的需求量极大。当然,茶树苗和工匠的提供不是无偿的,但肯定汉国一方是受益者,这个账萧何算的过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另外,位于河东郡的解池(今运城盐池)产盐也可交易,萧何还可以宜阳铁山的矿石与关中交易。说到铁矿,陈平微笑着表示,并不强求,因为关中也有矿足用,只是为国相提供一种可供交易的物品而已,若国相认为这东西涉及军械制造不愿交易,也随意。
_
雒阳,汉王宫。
“双方不驻军,当做交易市场?”刘邦刚刚听完萧何的汇报,开始提出自己的疑问:“秦人未重占函谷关前,我方斥侯可直趋潼关探查秦人动静,秦人斥侯也可直趋陕县探查。现在既然双方都不越过函谷关,可陕县距离函谷关近,秦人斥侯想要侦知陕县军事易,而函谷关距离潼关百多里,要让我方斥侯避开秦人悄然探查这百多里情况,比秦人探查南北崤道要难多了。而秦人若在函谷西伏以重兵,须臾即可冲出函谷而至。”
周苛行礼:“大王,臣提出了这个问题,司农参与上卿平悄声商讨了片刻,就说双方均可公开遣人做相互探查,汉斥侯最多可有二十人过函谷直至潼关前,秦斥侯也是二十,但只到陕县,并不进入南北崤道。”
张良嘿嘿一笑:“大王,看来秦人至少在当下还真的并不想与汉为敌。当然,就算我等能直接探查到潼关前,秦人据有雄关也是不惧汉军的。臣认为国相此番很有收获,至少暂时不用担心秦人对大王不利。”
他从案上拿起刘邦刚刚从“私人礼品”中赐给他的一把铁剑,抽剑出鞘仔细看了看,还剑入鞘:“秦人所制刀剑甚精啊。臣闻伐赵秦啸军中,至少那数万骑卒是人手一柄铁刀,铜剑遇之立断,由此可见秦人已经开始在军中用铁制刀剑替代铜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