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在后半夜,就有军队和国安局进驻了大王村,对敌特进行了现场审讯。
除了交代的黄金和古董有点对不上之外,成绩斐然。
而王铁蛋作为最大的功臣,受到了领导们的特别接见。
先是部队领导,接着是国安局,最后部队医院也来了人。
他们对王铁蛋临场指挥,独闯龙潭,还有现场紧急手术,救治伤员,都很感兴趣。
用他们的话来说,简直是全才。
不到部队历练一下可惜了。
王铁蛋只能亮出证件,打消了他们挖人的心思。
部队领导们也很大方,给大王村留下了十杆枪,一箱子弹。
至于其他东西,都没进村。
听村里人说,那溶洞距离大王村远,距离京承公路只有两公里距离,运了满满两卡车,绝对算是发了笔小财。
王铁蛋没在乎,反正自己的报酬,自己已经拿了。
一直忙活到中午,部队和国安局的人才撤走。
至于后面怎么顺藤摸瓜去抓人不知道,但多方证据证明,武尚军三人确实和敌特无关。
敌特们也没想到,外面村民寻找的人,居然藏在弹药箱子后面。
三人不敢出声,敌特也不敢走。
敌特们想等到天黑,再离开,三人想等敌特离开再离开。
但谁也没想到,等到的却是坚持搜素的谢广智他们。
这就是命。
好在,结果是好的。
王铁蛋也没多待,在家吃过饭之后,下午就返回了四九城。
仅仅过了一周,奖励就下来了。
京城卫戍部队、陆军总医院和国安局一起来人,通知王铁蛋去各单位领取荣誉奖章,并参加授勋仪式。
两个二等功,一个三等功。
参战一个,救人一个,抓特务也算一个。
王铁蛋没想到他们那么大方,然后就大大方方去各自单位领取了奖章和荣誉证书。
直到后来,国安部又追加授勋,王铁蛋才知道,这次的事件影响有多大。
根据敌特交代,他们聚会一是为了搞团建,二是为了一个代号为“”的行动服务。
这个行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今年的大阅兵上搞破坏。
分两条线,一个是阅兵,一个是城楼。
这群敌特负责阅兵,另一条线在城楼,由一个女人将一块特质金表送给上城楼的一位高官,在关键时刻引爆炸弹。
可见所图之大。
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国安部门的秘密运作下,任何阴谋都死在襁褓之中。
最高兴的还是家里人,奶奶、爸妈,媳妇和孩子,还有蔫爷他们。
谁能想到王铁蛋只是在家里,就能立功,还是那么大功。
各个单位都通报到了街道办,又是好一番热闹。
也有点小幽怨的,比如小妹。
辛辛苦苦写歌、排练、当兵,一年到头,每逢过节都忙得脚不沾地。结果,总共才拿了两枚三等功勋章。
找谁说理去。
时光匆匆,又是两年,1971年。
过完暑假,对于四九城的居民来说,到处都是好消息。
首先,国民经济大突破,为了扩大生产,各大厂既60年之后,再次招工,使得绝大多数毕业生们,不用再上山下乡。
再次是,粮食产量再次迎来大丰收,使得定量增加,可以说,居民们不用再为没有粮食吃而担心。最后,是一个政策的出台。
已经下乡插队的知青们,在特定情况下,允许他们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政策一出,让几乎所有的知青家庭都激动起来。
很多家庭已经三年没见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全都跃跃欲试。
这让本来就紧俏的工位,价格再次飙升。
95号院。
最激动的莫属贾家。
贾张氏听到邻居们的议论,二话不说就赶到了轧钢厂,让警卫叫了秦淮茹出来。
秦淮茹也听说了,非常激动。
两年没见儿子,说什么也得让棒梗回来。
“我知道,我知道,我正找人买工位呢。”
刚出门,秦淮茹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贾张氏三角眼一瞪,下意识捂住了口袋。
“买什么工位,咱家棒梗是独生子,政策上不是说了吗,独生子女可以返程。”
“妈,小当和槐花也是我的孩子,不算独生子女。”
“怎么可能,她们都是赔钱货,以后连族谱都上不去,算什么孩子?”
“妈,这就是政策,我想好,就买一个工位,我的钱不够,你准备好钱。”秦淮茹也不想在这上面多讨论。
贾张氏再次捂住口袋,脑中又有了主意。
“秦淮茹,要不你让棒梗顶岗算了,你也老大不小了,该退休了。”
“退休?”
秦淮茹还真没想过。
可还是摇了摇头。
“这次厂里招工很严格,最少也要初中文凭,还要考试,我让棒梗顶岗可以,但我担心棒梗考不过去。”
“怎么可能,我们家棒梗最聪明了,什么考试……”
说到这,贾张氏也不好意思吹下去了。
棒梗学习就是个战五渣,整个街道都知道。
“妈,咱还是买个工位吧,就算棒梗通过了考试,我怕他也进不了厂子。”
“为什么?!考试通过了,怎么还进不了厂?”
贾张氏顿时急了。
秦淮茹叹了一口气。
“妈,您忘记您坐过牢了,厂里招工政策里写了,要身家清白,棒梗要是进厂,这个时期,可能会被人举报。”
“他们敢!”
“妈,算了吧,别冒这个险了,还是买个工位吧,最近的工位比两年前便宜,一千块钱就差不多了,到时候,咱家就是双职工,也挺好,攒两年前,就能给棒梗娶媳妇。”
“买工位就不会被举报吗?”
“找个其他厂的,别在咱家附近的就行,我想着再给棒梗买辆自行车。”
贾张氏抿了抿嘴。
秦淮茹说得很美好,她也同意。
可是,这两年贾张氏她没少花钱。
只出不进,怎么可能还像两年前。
“淮茹,我跟你说件事,你别生气。”
“什么事?”
“我可能只能出三百块钱!”
“多少?”
秦淮茹有点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