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营口卖货

    “绍扬,绍扬在家不?”这边刚把小床安放妥当,就听见外头有人招呼。

    曲绍扬从屋里出来,到外头一看,原来是周家老三和老四。

    “传勇、传智,你俩来了,咋不进屋呢?”

    曲绍扬朝着狗子摆摆手,不许它们再叫,然后招呼周家兄弟进门。

    “不了,不了,我们就是过来找你有点儿事。

    这不是到红榔头市了么?屯子里有人组织进山放山去,差了一个人。

    我们想问问你,跟我们一起啊?”

    放山,就是进山去寻找野山参,挖棒槌。

    清康熙年间,朝廷为了保护龙兴之地不被破坏,下令封禁长白山,不许寻常百姓,尤其是汉人百姓入内。

    同时,朝廷在扈伦四部之乌拉国驻地,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有专门采挖人参的“参丁”,也叫“刨夫”。

    每年一到季节,封禁开放,持有参票的参丁统一进入长白山地区,采挖人参。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一项活动,称作放山。

    至于红榔头市,就是指人参籽变红了,这个时候最显眼,也最容易发现人参。

    大多数人放山,都会选择在这个季节进山去。

    只有那种常年住在山里的老山狗子,才会一年到头都放山。

    放山的规矩很多,其中有一条,叫去单回双。

    啥意思呢,就是参帮通常会把人参看做是人,进山的人是单数,回来带上人参,这就算双数了,大吉大利。

    有时候,凑不齐人数,宁可一个人进山,单棍撮,也很少有俩人一起进山的。

    这主要是为了自保,俩人进山遇见大货,万一另一个人齐了贪念,另一个人岂不是危险?

    所以,像曲绍扬和刘东山这样,俩人进山的,其实不合规矩。

    当然,他们也不是为了放山,那是碰巧遇到的。

    红榔头市到了,屯子里这些人就集结起来。

    找一个岁数大经验多的人当把头搭帮,一同进山去,希望能有所收获。

    可是大家伙儿左算右算,都是双数,不让谁去吧,都不好,那就只能再添一个人。

    周传勇兄弟俩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来找曲绍扬,问问他想不想去。

    曲绍扬一听就愣了,随即想起来师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财命儿是固定的。

    今年他们已经进山拿了那么多棒槌,就不能再贪心。

    参帮行里也有这话,第一次进山如果有所收获,下山后就不能再次返回山里了。

    如果没有收获,那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进山,这都不犯毛病。

    “传勇,我就不跟你们进山了吧,这几天我还有要紧事,得出门一趟。”

    曲绍扬没犹豫,直接就决绝了周传勇的邀请。

    周传勇没想到曲绍扬会这么干脆的就拒绝,当即不解的问。

    “啥事儿啊,这么要紧,连钱都不挣了?”

    “哦,绍扬要去营口、金州那拉溜儿,去招揽几个开荒的。

    我们不是买下来一大片荒地了么,得赶紧找人开荒,不能耽误了来年种地。”

    这时候,刘东山也从屋里出来了,听见周传勇的问话,刘东山赶忙说道。

    “这个时候去招揽人,回来了还得盖房子啥的,等到老秋开荒正好。

    所以,我们就没时间去放山了。”

    进山放山时间不短,少说半个月,多说一个来月,有没有收获还不一定呢,曲绍扬他们哪里耗得起?

    再说了,今年他们收获已然不小,没必要跟这些人掺和。

    周家那上百亩地,是老周领着四个儿子一镐头一镐头刨出来的,前前后后用了好几年的时间。

    所以周传勇一听刘东山的话,当即就愣了下,“哦,你家那块地,不自己开荒啊?”

    大家伙儿知道刘东山和曲绍扬买了四五百亩荒地的时候,有的人背地里还笑话呢。

    说这俩人一看就是老赶,庄稼院的活啥都不懂。

    四五百亩地开荒,那得多少年才能弄完啊?白花那些钱。

    还不如先整个十亩八亩的,一点点再置办呢。

    不成想,人家根本就没打算自己开荒,这是要做地户啊。

    “叔,绍扬,那你们忙着,我们先走了。回头家里有啥活儿,吱声儿。”

    既然人家有别的事情,他们也别在这儿磨叽了,再去找旁人吧。

    周家兄弟离开,刘东山和曲绍扬俩人,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动身前往营口。

    他们从小东沟一共带出来十三苗人参,其中七苗五品叶有大有小,品质倒还都可以。

    另外那六苗六品叶可不得了,都是年头久远的大货,其中最大一苗,足足有八两沉。

    老话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那可是真正的宝贝。

    刘东山和曲绍扬商议了,最沉的那一苗,暂时先不卖留着。

    这东西能存放好多年呢,万一将来有个啥短处了,可以拿来救急。

    然后再留两苗中不溜的,山参可是回阳救逆、大补元气的好东西。

    住家过日子,谁也不敢说能遇上什么事儿,留两苗参在家,关键时候能救命。

    剩下的这些,就打好了参包子,然后用俩破麻袋装起来。

    七月十六一大早,师徒二人背着枪、骑着马,带着干粮和水,从猫耳山出发,前往营口。

    一路上晓行夜宿,起早贪黑的赶路,五天后终于到了地方。

    这一次他们带了那么多参,自然不敢随便找地方住,于是就找了家挺大的客栈安顿下来。

    第二天一早,师徒二人换上破衣烂衫,带着装人参的破麻袋,直奔药行。

    上一回卖铜胆,那家给的价钱不错,这次,曲绍扬还打算去试试。

    最好,能跟管事的攀个交情,以后曲绍扬可以从塔甸、猫耳山、甸子街等地收各类药材,送到这边来。

    将来要是发展的好了,说不定他也可以在这边开一家参茸行或者货栈之类。

    这个季节打猎不行,放山才刚刚开始,所以药行收货的柜台前,不像去年那么多人。

    药行的伙计,瞧见进来一老一少俩人,蓬头垢面、穿的破破烂烂,就知道这应该是放山的参帮。

    伙计还奇怪呢,往年都得靠近十一月了,参帮才能过来卖货,这俩人咋这么早就来了?

    当然,进门就是客,伙计倒没说什么,还很热情的招呼二人。

    “二位,不知道有什么山货要出手?

    我们宝升堂价格公道、童叟无欺,任何货品都会给你一个满意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