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第2次挑战

王鸣的手指,在触碰到那张薄薄的卡片时,竟然有些不听使唤。

那冰凉的、光滑的触感,顺着指尖的皮肤,化作一股电流,瞬间窜遍全身。

他吞了口唾沫,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指尖的轻微颤抖,让他几乎捏不稳这张决定命运的纸片。

他翻开了卡片。

上面依旧是一行简短的黑体字,印刷得工工整整,清晰得令人心悸。

问题是:“面条和水饺,你喜欢吃哪个?”

王鸣的瞳孔,猛地收缩。

不是甜咸豆腐脑。

也不是什么更刁刁钻古怪的难题。

面条。

水饺。

两个再寻常不过的选项,两个在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碳水炸弹。

但就是这两个选项,让王鸣刚刚鼓起来的一点点破釜沉舟的勇气,瞬间被戳破了。

他心里咯噔一下。

果然。

和方一凡说的一模一样。

那个男人的话,再一次应验。

导演组根本不会给你任何可以投机取巧的规律!

煎饼烙饼的问题,核心在于“地域性”和“普遍性”的冲突。

而眼下这个面条和水饺……

这两个东西,都具备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性!

从南到北,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谁日常不嗦碗面条?

这他妈怎么选?!

这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最大公约数”!

于导坐在对面,嘴角噙着一抹洞悉一切的笑意,好整以暇地看着他。

那眼神,那微微上翘的嘴角,那靠在椅背上放松的姿态,无一不在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息:

怎么样?傻眼了吧?

你之前分析的什么概率学,什么社会学,现在还有用吗?

王鸣的额角,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汗珠顺着鬓角滑落,带来一丝冰凉的痒意,可他却不敢抬手去擦。

他想起了方一凡的提醒,不能简单地选择第一个。

那是一种把命运完全交出去的懦夫行为。

必须思考。

必须找到逻辑。

他强迫自己从那令人绝望的选项上移开目光,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运转。

面条……水饺……

面条……水饺……

这两个词在他的脑海里反复冲撞。

看似普通,但背后代表的文化含义,完全不同。

他开始在脑中拆解这两个选项。

面条,是什么?

是日常,是随意,是高效。

饥肠辘辘的深夜,加班回家的途中,一个人不想做饭的时候……下碗面条,加个鸡蛋,几分钟就能填饱肚子。

它是生活本身,是奔波和日常的底色。

那水饺呢?

水饺,更讲究,更具备仪式感。

和面,调馅,擀皮,包捏。

它需要时间,需要协作,需要一个特定的场合。

逢年过节,家人团聚,大家围在一起,一边说笑一边包饺子。

它代表的是一种氛围,一种传统,一种期盼。

这次的旅程,于老狗的主题是什么?

《爸爸的奇幻之旅》。

王鸣的脑中灵光一闪。

对,主题!

所有的考验,都必然围绕着节目的核心主题!

虽然名字叫“奇幻之旅”,但核心是“旅程”,是“团队”。

而团队,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团圆!是凝聚力!

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就象征着“团圆”!

“上车饺子下车面”,迎来送往,都离不开它。

对!一定是这样!

于老狗绝对是在考验我们对“团队”这个概念的理解!

这趟旅程,我们五个人就是一个临时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团圆”的意义,大于一切!

王鸣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一点光亮。

那是一种在黑暗中摸索许久,终于触摸到坚实墙壁的踏实感。

他觉得自己抓住了关键。

这道题,考验的不是饮食偏好,而是文化认同!

他抬起头,迎上于导那玩味的目光,用一种近乎宣誓般的口吻,沉声说道:

“我选,水饺。”

【我靠!王教练这个思路……我竟然又觉得很有道理了!】

【危!王教练,你忘了上次的教训了吗?不要过度解读啊!】

【饺子=团圆,这个逻辑没毛病啊!我觉得这次稳了,这绝对是大部分人能想到的点!】

【拉倒吧,我就更喜欢吃面,简单方便。饺子还得和面、擀皮、调馅儿,麻烦死了,谁没事天天吃。】

【楼上的,这是默契考验,不是让你选外卖!格局打开!】

于导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

那笑容里没有赞许,也没有否定,只是一种纯粹的、猫捉老鼠般的愉悦。

他没有评价王鸣的选择,只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示意他坐到旁边的等候区。

那个区域,和答题区被一道绘着山水画的屏风隔开。

人坐在那里,看不见下一个答题者的表情,但又能清晰地看到门口的动静。

王鸣坐立不安。

屁股刚一沾到冰凉的皮质座椅,他又猛地弹了起来,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

他心里七上八下。

一会儿觉得自己的逻辑天衣无缝,是这道题唯一的正解。

一会儿又觉得这可能是自己又一次的“想当然”,是陷入了出题人预设的另一个陷阱。

他不知道自己的选择,能否和队友们达成一致。

时间,在这一刻,变得格外漫长。

他能听见列车碾过铁轨的“哐当”、“哐当”声,规律得让人心烦意乱。

他也能听见自己擂鼓般的心跳,一声重过一声,撞击着耳膜。

他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第二个人到来。

快点!

快点来个人!

不管是选对还是选错,给老子一个痛快!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分钟,也许是十分钟,餐车的门,再次被“哗啦”一声拉开。

一道身影走了进来。

王鸣定睛一看,心头猛地一跳。

是孙辉!

那个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没事就喜欢抱着吉他弹唱两句的孙辉。

王鸣的心里,瞬间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有喜悦,也有一丝担忧。

喜的是,孙辉是个感性的人,是个艺术家。

艺术家,最能理解这种文化符号背后的含义!他肯定能get到“团圆”这个点!

忧的是,艺术家的脑回路,有时候也异于常人……

万一他觉得面条根根分明,代表着旅途中不同的个体,最终汇于一碗,那才叫团队呢?

王鸣的呼吸都停滞了。

【哈哈哈来了来了!文艺青年孙辉登场!我倒要看看他的脑回路是怎样的!】

【王教练的表情笑死我了,跟等着开奖一样,又期待又害怕。】

【孙辉:别慌,我先赋诗一首。】

孙辉走了进来,看到已经坐在等候区的王鸣,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情况。

他冲王鸣点了点头,脸上带着一股特有的、温和又疏离的笑意。

那笑容像一层薄雾,礼貌,却无法穿透。

于导用同样的、平淡的语调,向孙辉提出了那个问题:

“孙老师,面条和水饺,你喜欢吃哪个?”

问题出口的瞬间,整个车厢的空气似乎都变得稀薄。

王鸣的视线死死锁在孙辉的脸上,连呼吸都忘了。

孙辉闻言,没有立刻回答。

他低头沉吟了片刻,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裤缝上轻轻敲击着,像是在打着某种节拍,又像是在为即将出口的答案谱写前奏。

车厢里很安静。

静得可怕。

只有他指尖敲击布料的、细微的“沙沙”声,和列车碾过铁轨的“哐当”声,交织成一曲催命的旋律。

王鸣的心脏,被这旋律攥紧,每一次收缩都带着尖锐的痛感。

选水饺!

选水饺啊兄弟!

求你了!

这个答案,几乎要从王鸣的喉咙里冲出来,他甚至能感觉到舌根在不受控制地颤抖。

他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只能在心里疯狂呐喊,用尽全身的力气,试图将自己的意念,穿过那道绘着山水画的屏风,传递给那个正在沉思的艺术家。

团圆!是团圆啊!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大家庭!

这是文化认同题,不是艺术鉴赏题!

终于,孙辉的指尖停下了敲击。

他抬起了头。

他看着于导,眼神里没有半分被考验的紧张,反而像是在参加一场高端的学术沙龙,用一种探讨艺术般的、充满思辨性的口吻,缓缓开了口。

“于导,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完了。

王鸣听到这句开场白的瞬间,心里就咯噔一下。

这句式,这语气,太熟悉了。

这是孙辉进入他“艺术解读”模式的经典前兆。

“水饺,”孙辉的声音温润而富有磁性,在安静的车厢里回响,“它代表的是一种秩序,一种传统,一种节日的仪式感。它的形状是规整的,每一道褶皱都像是经过计算。它的内馅是包容的,将山珍海味、寻常蔬菜都裹挟其中,最终化为统一的味道。它更像是一个精雕细琢的作品,是家庭和集体意志的体现。”

听到这里,王鸣的心又重新悬了起来。

对!对!就是这个逻辑!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核心意思是对的!集体意志!

他几乎要点头了。

然而,孙辉话锋一转。

“而面条呢,”孙辉的嘴角,勾起一抹浅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不羁,“面条,它更自由,更随性,更贴近生活的本质。”

“它可以是清汤寡水的阳春面,可以是浓墨重彩的炸酱面,可以是热情奔放的油泼面……它可以是任何形态,它可以吸收任何味道。它就像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我们‘文艺复兴’组合,从一开始,追求的是什么?”

孙辉的目光,扫过导演,又似乎穿透了屏风,落在了王鸣的方向,变得明亮而清澈。

“是打破常规,是随性而为,是生活的艺术。”

“所以,我选择一种更能体现‘随性’和‘日常’的食物。”

他的声音顿了顿,每一个字都像一枚钉子,狠狠地敲进了王鸣的耳膜里。

“我选,面条。”

======

求各位读者大大的催更、关注、书架和小礼物呢!

我真的很需要,感谢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