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黑白无垠石

第二百一十八章李世民的决定

李世民瞪大双眼,那眼珠子仿佛要从眼眶里蹦出来似的,活脱脱就是一头被彻底激怒了的雄狮!

此刻的他,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危险气息。

“他们极有可能已经分兵行动了,地图在哪?”

话音未落,几个人便急匆匆地朝着城府飞奔而去。一路上尘土飞扬,脚步匆忙,谁都不敢耽搁片刻。

相比起薛延陀那帮蛮夷之辈,自己人才会更加的难以对付。

这时,一直在旁边默不作声的崔敦礼突然开口道:

“陛下下,前些日子城里就有薛延陀的奸细四处散播谣言,说是叛军已经从西北的防区成功攻取了夏、凉等几个州郡。”

一开始的时候,崔敦礼还只当这是薛延陀耍弄的阴谋诡计,因此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毕竟哪有把自己盟友的消息出卖给敌人的道理呢?这种事情简直匪夷所思。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唐军始终没有发现叛军的踪迹,这就让崔敦礼心中不禁打起了鼓。

难道说,薛延陀真的和叛军张亮闹掰了不成?

“夏州和凉州?”

听到这个地名,李世民的身形猛地一顿,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一般。他的胸膛开始剧烈地起伏着,呼吸变得急促而沉重。

叛军没有在此出现,那么最大的可能性便是他们妄图越过黄河,长驱直入,直指长安城!

这是极其凶险的一招棋,同时,也是一招妙棋。

“陛下,眼下关内的府兵男丁皆已应征入伍,长安方面的防守力量空前空虚。倘若张亮真存有这般心思,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一名武将焦急地说道,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

“陛下,此刻回援或许还能赶得上!不能再耽搁了!”

程知节和尉迟敬德二人更是心急如焚,脸色涨得通红,声音因急切而有些颤抖。

长安,这座城市对于大唐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大唐的政治、经济中心,更是无数富贵家族聚居之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能掌控长安,谁就等同于掌控了整个大唐江山。

“鞭长莫及了,如果那叛军一切进展顺利的话,恐怕此时此刻他们已然成功地跨过黄河了。”

李世民望着远方,面色凝重,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此刻反倒比众人都要冷静许多。

“诸位爱卿无需过度担忧叛军的动向,朕早已有所筹谋,留下了应对之策。如今国内的忧患之事虽不算小,但与那薛延陀之祸患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若不能将这薛延陀彻底铲除,它必将成为我大唐永远的心头大患,贻害万年。所以此次,朕亲自率领大军出征,正真的目的是要一举踏平薛延陀,永绝后患!”

李世民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一颗定心丸,使得在场的诸多部将原本悬着的心稍稍安定了下来。

只是,旁人不知晓的是,此时李世民自己的内心却是愈发地烦乱不堪。

他又哪里还留得有什么所谓的后手呢?

实际上,他自己便是那最后的后手了。

之所以会这般言辞坚定、胸有成竹地说出这些话来,不过是为了稳定住军心罢了。

身为一国之君,在这关键时刻,他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和决断力,不然只是自乱阵脚罢了。

这三军之中的将领,谁的家人,没有安定在长安这个繁华的大城市之中呢?

一旦被叛军占领了,谁知道会是怎么样的。

“陛下算无遗策,张亮那小子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程知节豪放地大笑起来,那粗犷而响亮的笑声仿佛能够穿透云霄,远远地传播开来。

作为李世民的近卫,程知节对他这位皇帝可谓了解至深。

于是也在一边帮腔的说道。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薛延陀刚刚遭受新败,他们此时必然军心惶惶,尚未能稳住阵脚。传朕旨意,今夜全军休整,养精蓄锐,明日一早便启程出征,讨伐薛延陀,将其一举荡灭。”

李世民坚定地说道,与其杞人忧天,还不如主动出击。

这才符合他的风格。

况且,偌大的大唐帝国岂能仅依靠他一人来守护?

倘若有朝一日他不幸离世,难道大唐就要随之覆灭吗?

这不仅是一场对外征战的考验,更是对大唐新一代将领们的历练和检验。

尤其是对于太子李治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展示其才能和领导力的绝佳机会。

李世民那沉稳有力的步伐显得格外坚定,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千钧重担,正向着城主府稳步迈进。

在这人生即将步入终章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必须要彻底根除薛延陀给大唐带来的重重危机。

此刻,从目前的局势来看,胜利的天平似乎正在逐渐向他倾斜。

李世民最为擅长且声名远扬的战术,当属那令人

闻风丧胆的追击闪电战。

这种战术犹如雷霆万钧之势,迅猛无比,往往能在敌人尚未从之前的败局走出,就将其彻底打死。

将乘胜追击发挥到了极致。

毫不夸张地说,追击作战堪称是李世民军事智慧中的精髓所在,也是只有他才能够指挥出来的战术。

而如今,薛延陀刚败,全军溃退,尚未站立阵脚,正是其发挥其战术的时机。

遥想武德初年,正值李渊刚刚登基称帝之际,天下尚未完全安定,各方势力纷纷崛起,群雄逐鹿中原。

西秦霸王薛举宛如一头凶猛的恶虎,对新生的李唐政权垂涎三尺,率领着多达二十万的精锐大军叩关而来。

面对如此强敌,李世民临危受命,被李渊委以征西元帅之重任,肩负起领军抵御薛举疯狂进攻的艰巨使命。

然而,彼时的薛举兵强马壮,声势浩大,李世民深知正面交锋绝非上策。

于是,他当机立断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依托坚固的城池构筑防线,与来犯的西秦军展开旷日持久的对峙。

就这样,双方剑拔弩张地对峙了数月之久。

在此期间,西秦国遭遇了严重的困境,许多部将由于后方后勤补给的粮草和衣物迟迟未能跟上,士兵们饥寒交迫,难以维持正常作战。

无奈之下,这些部将只好主动率领自己所统领的部卒投靠了大唐一方。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西秦武帝薛仁杲焦急不已,欲要与李世民展开决战,以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

然而,或许是心急如焚所致,他在战略部署方面显得仓促而不够周全。

终于,浅水原之战爆发了!这一战注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战斗伊始,西秦军原本占据一定优势,但由于前期部署存在疏漏,导致战局逐渐失控。

就在关键时刻,李世民展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当机立断派遣一支奇兵绕到了西秦军的身后。

刹那间,西秦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绝境,前后夹击之下,他们瞬间乱了阵脚。

短短时间内便损失了数千人马,整个军队阵型大乱,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终,薛仁杲不得不下令退后。

唐军虽赢,但是几千的战损,于西秦而言,无关痛痒。

然而,李世民却没有给西秦任何喘息之机。

他表现得异常凶狠和果断,李世民亲自率领最后仅剩的两千名精锐兵甲,对西秦那多达十数万之众的人马展开了追击。

一路斩杀西秦军卒无数,更是换上了西秦甲士的衣物,趁夜色,装成是溃败的西秦军士,骗进了西秦的营帐之中。

当夜,便发动了袭击。

西秦各部将领不知敌人的多寡,一见到唐军,便跪地投降,武帝薛仁杲走投无路,也只能投降。

此战,李世民身先士卒,领二千精兵大破当时最有望问鼎的西秦霸王薛举、薛仁杲两父子势力,俘虏敌众五万余人,壮大了李唐势力。

堪称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但这才是其军事生涯的传奇的开始。

在之后对战刘武周的主力精锐之时,李世民也是同样展开追击战,在运动之中,将对方蚕食鲸吞。

也便是奏出秦王破阵曲的柏壁之战。

李世民当时也是故技重施,占据坚城柏壁,竖壁清野,打起了消耗战。

宋金刚因为是远征,粮草线狭长,补给跟不上,肯定是不能和背后坐拥整个关西地区的李世民相比。

宋金刚见势不妙,只能整军撤退。

这不是击破,而是宋金刚主动撤离。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

因为这非常容易中了敌人诱敌深入的计谋,这也是古时诸多攻城将领常用的一套战术。

但是李世民就是不按常理出牌,领着四千骑兵,对十万大军展开了追杀。

这也是得益于其的出奇指挥。

宋金刚本来是准备设伏的,但是李世民冲的太快了。

以至于宋金刚所留的后军,都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布防,便被李世民领骑兵冲入了大军之中。

大杀四方,斩敌数千,取得大胜。

不过,李世民冲太急了,粮草也同样跟不上。

如果是其他将领,肯定也会稳中求胜,等待粮草,而后再进行追击。

但李世民如果仅此而已,也不会被伟人给予那句“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了。

李世民带着没有粮草的大军,再次急行两百余里,一路上与宋金刚部交战多次,有效的消灭了宋金刚部的绝大部分主力。

让其最后,只留下了二万军卒,进入到了防守的状态之中。

之后还是一路追击,将刘武周和宋金刚追逃出了太原,前往了东突厥。

而作为死战不退的尉迟敬德,听到其主投靠了东突厥之后,也不再坚持,于是便投诚了李世民。

此一战,

李世民又是以少击多,覆灭了一诸侯势力。

要知道,刘武周、宋金刚和尉迟敬德是非常的猛,从最初的几千人起家,将唐初大将,一一战败,才让李渊不得不启用李世民。

在李世民破了西秦之后,李渊就将其雪藏了起来,不想让李世民再立军功了。

然则,能克制刘武周的,也只有李世民了。

在重新占据了被刘武周占领的地区之后,李唐势力,也成为了当时的三雄之一。

另外两雄,便是王世充和窦建德了。

一战擒二王,也将李世民推向了武功的最高水平。

除了将王世充围困投降外,窦建德也是在李世民的闪电追击战下被擒拿的。

如果了解了李世民的整个军事生涯,就会觉得他,张口就要灭了薛延陀,不是在夸大其词了。

二千甲士破西秦武帝薛仁杲十万大军。

四千骑兵千里追杀宋金刚十万精锐,迫使一代枭雄刘武周远遁漠北。

三千玄甲军斩灭一世雄主窦建德十万铁军。

虽说可能也还有其他部队在策应,但不可否认。

李世民都是在以少击多,以弱击强,凭借个人的能力,将不可能发生的战役,变为了经典。

和那些以往的对手相比,张亮算是什么东西?

只不过是李密手底下的一个小兵罢了。

薛延陀又算的了什么呢?

是被内战常败将军李世勣灭了国祚罢了。

或许,斩灭薛延陀,根本也就用不到李世民这把大刀。

苏定方也是采取了和李世民一样的战术。

也许是之前,被李世民打出了经验来了吧。

毕竟,他苏定方也是李世民铁骑之下的受害者之一。

午夜时分,万籁俱寂,唯有苏定方所率部队的马蹄声在寂静的黑夜中急促地回响着。

经过半夜的急速行军,他们终于追上了正在原地休整的薛延陀大军。

黎明前的破晓时分,天色依旧昏暗。

此时正是人们精神最为松懈、警惕性最低的时候,同时也是那些负责守卫的士兵们最为疲惫不堪的时刻。

两日以来持续不断的逃亡,早已使得薛延陀大军中的士卒们身心俱疲。

再加上整夜的值勤站岗,许多守卫甚至顾不得形象,直接倚靠在栅栏边沉沉睡去。

与此同时,在这片广袤的北方大地之上,昼夜之间的温差极大。

随着夜幕渐退,清晨的寒气开始弥漫开来,浓雾也如同一层厚重的面纱般逐渐笼罩了整个天地,让人几乎看不清前方数米之外的景象。

此刻,苏定方面对着自己麾下士气高昂的将士们,缓缓地举起了手中那柄闪烁着寒光的战刀,他声音明亮,进行着最后的誓师。

“诸位将士们!就在我们眼前的,正是不朽的功勋,此役结束之后,活着的人,必定能够封侯拜将,从此荣华富贵加身,荫庇子孙后代;而死了的,则必将进入武庙之中,世世代代享受香火供奉,名垂青史,光宗耀祖!”

此情此景,对于苏定方而言,又是何等的熟悉。

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