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李承乾的布置,阵容豪华
大火肆虐,马蹄震天。
叛军虽都是百战之士,然则,在中军无首的指挥的情况下,均是乱作一团。
随着唐旗所至,均伏地而降。
一夜之间。
十万大军尽降。
张亮及其子嗣均死于军中,为别人功劳簿上添加了厚厚的一笔。
此役,程公颍因谋划而得首功。
战毕的第二天,紧闭的玄武门也终于打开了。
李治上朝,监政全国,论功嘉奖。
又过了十日,各路勤王之师相继赶至,那些之前流亡而去叛军队伍,也彻底被清除。
声势浩大的反叛,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此时,大唐危机均被解除,又仿佛回到了从前。
但很快,北征队伍回归。
李世民殡天,举国同戚。
一个时代的落幕,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李治来不及悲伤,便开始加强了中央集权,属于其的舞台已经来临。
....
对于此,李承乾并不知晓。
但是在大唐发生巨变的时候,他也完成了政治重心的转移。
辽东城,城墙高耸入云,阳光洒落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映出一片繁华景象。
在城中一座宏伟的府邸内,李承乾正端坐在主座之上,面容英俊却又不失威严。那双深邃的眼眸此刻平静如水,缓缓地扫视着下方在座的众人。
从李承乾座位依次而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李震与程处默二人。
他们并肩而立,神情自若。这两人因支持李承乾最早,加之身为国公世子,地位显赫;且在此前多次征战中立下赫赫功勋,故而稳稳占据着 c位,此等安排自是无可非议。
再往下看,其余众人皆是后起之秀。
其中,刘仁轨虽已步入中年,但他眼神犀利,透露出久经沙场的沉稳与睿智。
而剩下的几人,如裴行俭、程名振、高侃、薛仁贵以及黑齿常之,则皆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尽管这些年轻人年龄尚轻,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若是将时间拨回到那个将星璀璨、谋臣如雨的盛唐时期,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能够在众多英才之中崭露头角,占据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并且,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堪称一段传奇故事,足以被后世传颂千古。
眼前这些人,便是李承乾的班底了。
因为一些缘由,李绩、李道宗、薛万彻和张世贵,都未能出席到此次的政议之中。
不过,这样的阵容也是十分的豪华了。
此时,大堂之上一片寂静,众人皆沉默不语,但每个人的眼神却时不时地交汇在一起,似乎都在暗中交流着什么。
毫无疑问,大家此刻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李承乾开口发言。
实际上,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心思敏锐之辈,对于当前的形势和李承乾即将采取的行动,心中多少都有些猜测。
尤其是现在所有的政要人物都被召回了辽东,这种预感就变得更加强烈了。
李承乾接下来肯定要有一番大动作!
李承乾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了裴行俭的身上。
要说起综合能力来,裴行俭绝对称得上是李承乾团队中的头号人物,这是完成了武将的最高成就的人——拜将入相。
在此之前,也是由他亲自统领辽东道,全权负责那里的一切事务。
“守约,眼下辽东边境的局势究竟怎么样了?”
李承乾轻声问道,语气看似平和,实则关切着整个天下大局。
裴行俭连忙站出身来,向着李承乾抱拳行礼后,有条不紊地回答道:
“回禀殿下,全仗殿下的赫赫天威,先前那些胆敢挑衅我大唐军队的靺鞨和契丹等部落,如今都已纷纷退兵而去。”
“并且,我们也已经派遣使者前往这些部落,对他们的无礼行为提出严正责问。”
说到这里,裴行俭稍稍停顿了一下。
“此外,辽东道内的百姓们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无有所动者。”
辽东道有裴行俭坐镇,确实是固若金汤。
“非本宫之功,辽东四道百姓能休养生息,均是诸位之能。”
“诸位,对于将来之事,可有何谏言?”
李承乾笑了笑,他那两把刷子,用完了就没用。
治理地方的经验可是一点都没有,动一动嘴皮子,其余的的事情,都是眼前的这些人去做的。
大殿也为之一静。
他们都知道,正事要来了。
他们虽都是智勇双全之辈,但也未能全猜得出李承乾心中所想。
就是算能猜出,也不能说。
君心难测,岂能为臣子所查。
“我等愚钝,还请殿下示下!”
良久之后,老成持
重的刘仁轨起身言道。
这群老登,太稳健了。
一个也先不发言,让李承乾自由发挥。
“靺鞨、契丹等国,无故来犯我边境,岂能就此罢休,本宫决定,屯兵秣马,来年出征!”
李承乾当即决定道。
“殿下,兵员解除,新招收的兵卒不善战阵,而且数量不多,来年怕是难启战事。”
裴行俭忧心道。
战役刚解除不到一年,又要大动干戈,显然是各方的条件均不允许。
“裴将军所言不错,而且,我们也都知道,靺鞨、契丹和室韦等国,都是受命而动,我们如果对其发动兵祸,大唐朝堂上,可能也会有所动作的。”
刘仁轨也劝说道。
在他们看来,辽东四道,现在是断然没有实力与大唐硬扳手腕的实力。
只能占据守势,依靠山城防御而不败。
“一些爪牙罢了,倭寇不是也被殿下所灭了吗?说不定也是朝堂上的那些人所乐见的。”
李震说道,他掌握着最新的资料。
别说是靺鞨等小国,就是大唐,在明年之时,军事实力也能硬抗之。
“诸位岂能不知,大唐难道不想灭了周遭诸国吗?”
程处默索性也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大唐从骨子里,都是好战的。
从隋末到高宗时期,哪一年没有在打仗。
爱好和平,包容外族,只不过是口号而已。
贞观年间,灭了都不知道多少个国家了。
言说文明之人,包罗万国之国,都只不过是在往自己的脸上贴金罢了。
“话虽如此,但是这无疑也是给朝堂一个借口。”
几人都从过兵事,唐朝军事上的这点事,谁会不知道呢。
小国距离被灭国,只差一个借口。
高昌国在打临国,本就是不关唐朝任何鸟事,该上交的贡品,一样没少。
借口就是不爱好和平,就被灭了国。
这就是爱好核平的大唐本来面目。
“朝堂之上,不是已经对我们动手了吗?何需再要借口,靺鞨、倭寇之乱,就是如此而来。”
“本宫也是知道,如今各地刚安,不宜起兵事,但是如果不在朝堂上未稳之时,将其爪牙拔掉,之后,想必就会成为我等的掣肘之力。”
这是一个战机。
反正,他与唐朝当政者,是不能善了了。
先下手为强了。
而且,这周边各国,始终都要完成统一。
宜早不宜晚。
“殿下既然已经做出了这般决定,我等必然会竭尽全力去执行,请殿下示下。”
几个人相互对视了一眼之后,几乎同时站起身来齐声说道。
不得不承认,若要谈论到战略眼光方面,他们每个人都深深地感到自己远远比不上眼前这位殿下。
此时,李承乾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缓缓地向下移动着,最终稳稳地落在了最后一排座位之上。
刹那间,高侃和薛仁贵二人只觉得全身猛地一颤。
要说与殿下关系的亲近程度,他们显然无法与李震和程处默相提并论;
而谈到统领军队作战的能力以及战术策略运用,他们同样也比不过裴行俭和刘仁轨。
然而就在这时,只听得李承乾高声喊道:“高侃、薛仁贵听令!”
其实对于如何应对北方那些国家而言,李承乾心中早已有了计较。
想要彻底征服这些国家,光靠一些阴谋手段让对方战败往往只是表面上的胜利,并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心。
毕竟北方地区向来崇尚武力,只有在他们最为擅长并且引以为傲的战斗领域中将其击败,才能让他们从心底里对大唐产生敬畏之心从而心悦诚服。
而在众多将领之中,薛仁贵无疑可以称得上是大唐武力值的巅峰存在。
特别是在面对像靺鞨这种以勇武善战著称的北境国家时,派遣薛仁贵出征简直就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
而高侃,同样也是武艺绝伦之辈,善枪剑,每回冲锋必陷阵,其军功,都是其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奠定了大唐高家之基业。
“末将在!”
紧接着,两道身影并肩而出,步伐稳健有力,身姿挺拔如松。
这二人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透露出无比的自信与豪迈之气,那声音更是中气十足,
战立沙场对于军人来说乃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二人此前虽也曾跟随他人出征,但所立下的功绩并不突出,如今有机会独当一面,自然是乐意至极。
毕竟,谁不想凭借自己实力,来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功业呢?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大多时候都是在其他将领的指挥下行动,即便有所斩获,功劳的大部分往往也会被上级将领所占去。
而这次不同了,他们终于获得了独自领军作战的
机会,可以充分施展他们的抱负。
正好,两人都需要这样的机会。
此时,李承乾又何曾不能所是,对他们有知遇之恩呢?
“两位将军,想必你们对我各州道目前的状况也有所了解,兵员短缺,粮草无多。”
“但本宫需要威慑蛮夷之国,如果调拨五千精锐骑兵给你们,不知二位可有胆量率领这支军队深入敌后,打出我军军威呢?”
李承乾盯着眼前的两人,语气严肃。
李承乾现在走的是走精兵之路。
此番派这五千骑兵出击北境之国,不仅单是为了扬威,更是要借此机会操练一下新兵,提升整体战斗力,以便应付更难的战役。
听到李承乾的问话,薛仁贵和高侃对视一眼,齐声答道:“末将等,愿立军令状,不破其国,誓不还军!”
话音未落,只见二人单膝跪地,右手握拳置于胸前,神情肃穆,尽显英雄本色。他们就如同两尊战神,浑身散发着无畏的气势。
此二人皆是勇猛善战之辈,一人便敢孤身冲入万军丛中。
手握五千铁骑,又岂会惧敌。
其实五千骑兵,也已经是不少了,其战力也是堪比寻常的五万大军了。
若是在以往,五千的骑兵大军,则是需要有至少三万的后勤补给部队。
汉朝之时,霍去病领五万骑兵袭击匈奴,而后勤的保障部队则是多达二十多万,那一战,也是极大的消耗了汉朝的底蕴。
“好,当有我朝之雄风,不过,你们听好了,只有五千骑兵,再无其他后勤补给。”
李承乾再道,显然他是想以极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不给马儿吃草,但又想让马儿跑。
众将领闻言,都是脸色一沉。
深入敌后,又无半点保障,换做他们谁来,都不敢说能保证完成。
“我等必不负殿下期望!”
薛仁贵、高侃昂首,这样才有挑战挑战难度。
“昔日冠军侯,以八百骑兵,便可深入漠北,以战养战,我等为后人,亦有先贤开道经验,何惧之。”
“殿下,末将请命,欲效仿冠军侯之壮举,领八百勇士击其国。”
薛仁贵再道,他虽有急功之心。
但这也并全非是其热血冲动所为,也是经过了一番熟虑之后的结果。
没有后期补给,所带领的人数越多,反而越不好解决。
“薛将军所言极是,前人能及之,我辈将士,为何不能?末将亦愿只领八百虎骑破其国,国不灭,人不还。”
高侃的血性也一下被激发出来了。
他们的豪言壮志,均让人听的热血沸腾。
“壮哉!本宫准了,四道之内,凡是两位将军看的上的人,无需再奏报,自可挑选。”
李承乾未有半点犹豫,当即批准了。
他对薛仁贵和高侃,也是无比的信任。
在他人看来,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然而,他们两人在历史之上,所干出的事情也都是不可能之事。
高侃领八千兵卒孤军深入,横跨万里,灭车鼻汗国,生擒车鼻可汗,进献长安。
其功绩,是唐版的封狼居胥。
将唐的疆域延伸到了最北的阿尔泰山以北区域,也是版图的最北之地。
若是在其他朝代,高侃的名声,肯定也是如日中天了。
但是在盛唐之时,这样的功绩,也只能让他能够迈入名将的行列。
薛仁贵更不用多说了,三箭定天山,十万铁勒归服。
“诺!”
两人躬身一拜后,就齐身向后退去,并入到了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