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人口转移

第306章人口转移

收起对不久之后的忧虑,苏武将目光转移到镇海市避难所本身身上。

在当前这珍贵的三个多小时的安全时间内。

总共建成的7条大型海底通道中。

其中6条通道里边,正在以每条轨道间隔1到2分钟,出发一趟列车的频率,运行着地铁列车。

这不是轨道承载的上限,但却是镇海市和临海避难所的转运极限。

不管是乘客还是物资,上下列车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以每两分钟一个车次的运行速度。

意味着每过两分钟,镇海市就得将超过8万人和13000吨以上的物资,都塞进整整54辆地铁列车内。

并让它们同时出发。

而在临海避难所那边。

同样是在这两分钟时间内。

不仅要接收高达54辆的地铁列车,运输过来的人口和物资。

还要将上一批已经清空的另外54辆列车,装满蜘蛛机器人和各种设备,让它们启程返回镇海市。

这一来一回。

就代表着临海避难所的车站面积,必须要保证能够同时容纳100多辆地铁列车。

并且,这还不是最终数字。

考虑到就算列车经过改装,内部去除了所有的座椅,车厢侧面可以全部打开,能够直接将事先打包好的物资,以集装箱的模式快捷装车。

列车也不可能在到站后的两分钟内,就完成所有的卸货和装车工作。

实际上车站的面积,还得在这个基础上翻倍,才能达到及格线。

如此频繁的列车调度,如此超大规模的人口和物资转移。

可以说,已经把临海这一座曾经的普通大型避难所,甚至是镇海市的潜力,都挖掘到了极致。

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再继续提高任何一分运力。

不过,常规的人口和物资运输,短时间内无法再快。

某些特殊的资源,却不在这种限制之中。

在最后一条没有铺设铁轨的海底通道那里。

最终被划分为了上下两层。

上边是高达8米的六车道公路,允许镇海市内的各种重型和大型货车,还有军队的大型武器设备通行。

下边是高4米,被分割为多种不同型号的运输管道。

专门运输包括燃油和其它化学原料在内,所有呈液态的物资。

位于镇海市的液体物资,可以通过运输管道,以平均10米每秒的速度,进入临海避难所内部的一个个巨大的中转池。

然后再经由那里,被运送到建造在地表的临时仓库。

“像燃油那种液态资源,对存储环境要求不高。”

“本身也没有值得严密保存的价值。”

“所以不需要占据临海避难所内部宝贵的空间。”

“完全可以存放在地表的临时仓库之中。”

“按照管道输送的速度。”

“每秒可以传输800立方米的燃油。”

“一个小时就是将近300万立方米。”

“而另外6条海底运输通道,所有列车一个小时加起来,也不过只能运输两三百万人口和大约40万吨的物资。”

“在这种巨大的数量堆砌下。”

“别看燃油平均每单位的价值,在所有资源中垫底。”

“其综合性价比。”

“反而能排在第1位。”

“就是后续可能会额外有一些风险。”

这些液态类的低价值物资,最大的风险在于存储环境。

它们基本存放于海边地表的临时仓库里。

有相当大的概率,会受到来自镇海市那边风暴,还有地震的影响。

同时,由于本身巨大的数量,以及极低的单位价值。

在苏武的运输序列中,它们优先度的排名直接垫底。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必定会滞留在海岸线附近。

两种因素迭加。

让苏武有不小的可能,即使成功的把它们从镇海市运到了临海避难所周围,也会在后续的各种意外中,损失其中一大部分。

不过,不管怎么说。

只是使用了一条海底通道一部分的空间。

就能在三个多小时的安全时间内,转移出将近1000万立方米的燃油和其它化工原料。

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大赚特赚。

再要求过多的话,多少显得有些太过贪心。

“可惜两地之间的距离,实在太漫长了。”

“全程采用履带传输的造价太高,很难在三个小时内回本。”

“不然抽出一半的海底通道,使用高速传送带运输物资,还能更快一点。”

而在镇海市源源不断的将人口和物资,运输到临海避难所的时候。

苏武也在将汇聚在临海避难所的机械军团,还有一部分的特种设备,反向送往镇海市。

这些机器人的任务。

是代替镇海市原本的管理层和武装团队,负责维持那边的秩序,以及接手转移物资的工作。

人类毕竟不同于机器人。

面对死亡的威胁。

他们极为容易出现恐慌,还有做出不可预测的破坏行为。

以镇海市的情况。

显然越到后面,越不能将维持秩序和转移物资的希望,寄托在人类身上。

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机械军团接手,才有可能始终保持最开始这种超高的运输效率。

当然,这样一来。

里边也多少带有一些赌博的成分。

想要维持偌大的镇海市避难所的正常运转,保证每分钟至少上万吨的物资转移效率。

苏武派往镇海市的机械军团。

至少要有超过40万台蜘蛛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一旦全部失陷在那里。

对苏武的军事力量,也足够称得上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只不过,和可能获得的收益相比。

这种冒险却又值得一试。

不说别的。

只要在超过最初三个多小时的安全时间以后,每多额外维持一秒的正常运输。

单单是在燃油收益方面,将其换算成可以产生的电力,就能接近300万度。

几乎相当于如今容纳了7000万人口的农家小院,一个小时的耗电总量。

海底通道建成后的第3个小时。

伴随着安全时间即将耗尽。

镇海市避难所外边的环境,开始变得更加恶劣起来。

它的上空。

浩瀚的风暴,渐渐将核心的区域转移过来。

密集的几乎如同暴雨一般的碎冰,岩石,还有其它体型不算太大的杂物。

被狂风裹挟着。

暴力地撞击着被冻结的海平面上,一切凸起的物体。

成百上千座连大威力的航空炸弹,甚至是核弹,都不一定能彻底摧毁的高楼大厦。

成片成片的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倒塌。

镇海市。

这座曾经在末世前身为东洲最有名的超大型经济城市之一。

在地表遗留下来的最后的一部分痕迹。

在这一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的消失。

而在冻结的海平面下方,冰冷的海水也不平静。

它们以比往日更快的流速,汹涌地冲刷着避难所的出口建筑,以及那七条巨大而又漫长的海底通道。

最后带来的结果,甚至让海底通道本身都出现了轻微不稳定的震动。

一切的异常都预示着,巨大的威胁已经近在眼前。

江河市,农家小院。

相对于笼罩着足以撕裂钢铁的巨型风暴的镇海市。

这里的气候,平静得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而在它的地下,居住在这里的7000万居民。

依然在用和往日一样的节奏,工作,学习和玩闹着。

地下一层,控制中心。

原本完整的镇海市全息地图上。

其中位于海面以上的部分,此时已经有大半陷入了灰色的状态。

那意味着苏武之前布置在那里的监控设备,已经大面积的下线,无法再提供详细的实时情报。

不过,得益于冰层,海水,以及海底岩石层的保护。

位于下方地底中的镇海市避难所,整体状态依旧还算良好。

哪怕偶尔有不明原因的震动,传导进入避难所的内部。

在高度的信息管制下。

仍然滞留在这里的人们,也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依然保持着足够稳定的秩序。

老老实实地进行工作,又或者排队等待登上地铁列车。

只是,一些细心的人。

根据周围的繁忙程度,还有网络上透露的蛛丝马迹。

也多少能够猜测到一些,外边的情况恐怕已经不太乐观。

这导致避难所内的整体气氛。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凝重。

轰!

在安全时间耗尽后的第3分钟。

一阵剧烈的震动,忽然传遍了整座避难所。

全息地图上。

原本庞大的如同超级城市一般的镇海市避难所。

在几乎半秒的时间内,便立刻有3%左右的区域,变成了深红色。

然后,以那些深红色的区域为起点,一大片的浅红色不断地往外蔓延扩张。

“警告,避难所外墙破损。”

“出现海水渗透现象。”

“警告,出现异常高温区域。”

“编号207号种植园,被大面积烧毁。”

连续多条警告,在全息地图的多个深红色的角落浮现。

一些实时的监控画面。

也以7寸到10寸的尺寸大小。

在那些警告的文字下边展开,显示着那里正在发生的状况。

苏武凝神望去。

能够清晰地看到,大量冰冷的海水,正顺着外墙裂缝。

涌进避难所内部的走廊和房间之中。

将沿途所有的家具,摆设和装饰品,都冲击的七零八落。

在避难所最深处的地下9层的一片种植园区域。

还有一股深红色的岩浆冒了出来。

迅速的吞噬着那里的种植架和粮食储备仓库。

所幸,由于提前的安排和转移。

这些避难所不重要的边缘地区,此时已经没有任何居民存在。

伤亡人数暂时为零。

同时,在意外出现的10秒后。

接管了整个镇海市避难所的人工智能,便已经开始作出应对措施。

降落下一道道隔离防火门。

将那些海水和岩浆,都彻底地与其它地方隔开。

“震动在迅速衰落。”

“看来,这种爆发是间歇式的,应该不会持续太久。”

“没有出现最坏的情况。”

观察了半分多钟,发现避难所的受损区域没有再继续扩大。

苏武略微松了口气。

这代表着他的冒险,没有在刚刚踏出第1步的时候就宣告失败。

也意味着,此时仍然还滞留在镇海市避难所内的2800多万人。

有了开始排队逃生的机会。

“所有地铁列车,暂停物资运输。”

“全部转为优先搭载人口。”

“除了在出口车站排队登车的人以外。”

“其他人放弃原本工作任务,集中向安全区转移。”

苏武下达了早已准备好的预案。

经过最初三个多小时的运输。

镇海市中价值最高的那一部分稀有资源,基本已经被转移得差不多。

剩下的物资,虽然还是价值不菲。

可在苏武的眼中,至少它们已经没有人口重要。

也因此,运转模式自然而然地开始向优先转移人口倾斜。

不过,这种倾斜只限于地铁。

在唯一的那条铺设了公路的海底通道中。

行驶在上面的货车,仍然运输着各种物资。

而在它们的下边,各种输送管道中。

也仍然奔腾着以燃油为主的各种液态原料。

他们运输物资的效率,远比运输人口更高。

没有改变的必要。

进入危险时段的第10分钟。

大量的蜘蛛机器人,开始奔赴向避难所各个破损区域的边缘,还有7座出口车站周边。

使用快速水泥,对那里进行高强度的加固。

与此同时。

人工智能通过已经在镇海市居民身上普及的无线耳机,以及不算多的人形机器人。

组织待在外围居民区的人,携带随身行李,撤往避难所深处的安全区。

这是苏武对于他们的怜悯。

也因此,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和以往略微不同的是,机器人对于那些顽固的试图拖延,又或者干脆不愿意离开的人,并没有采取强制的措施。

仅仅在简单提醒一句,发现没有效果后,便不再理会。

任由他们继续留在那里。

而随着大量的人口,向着避难所的核心区域聚集。

整个镇海市避难所大部分地方,迅速地冷清下来。

几乎所有的工厂,也都开始停止运转。

它们的设备在冷却后,被拆解和打包,运送到车站附近,等待转移。

发电,通风,恒温系统等等避难所的基础设施,则仍然维持正常运转。

不过负责操控它们的,都已变成了机器人。

并且还配备有大量独立的小型发电设备和空气净化器。

以保证在发电设施被灾难摧毁后,仍然能够对关键区域输送电力和维生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