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需要修改,暂勿订阅)
“这……这于理不……合罢……”惊愕之余,拓跋余不禁质疑道。
“有何不可?且不说,朕的武威公主,丝毫不输于国朝以前的女杰。从她的身份来说,她也是协理政务的最佳人选。她呀,既是你俩的姑母,又是崔司徒的高徒,凡事由她拿捏分寸,错不了。朕啊,可能又要远征了,很多事,让你们拿主意便好。”
“喏。”拓跋余、崔浩对视一眼,齐声应下。
从永安前殿退出,崔浩虽未言语,但却与拓跋余保持着肩并肩的态势。这让拓跋余微微有些不适。
他刻意放慢步伐,但见崔浩也缓了下来,不禁轻声嗤道:“如果小王没记错的话,杨文德招诱的氐人归附一事,已然发生好些日子了。不知崔司徒为何今日才迟迟报来?”
“因为晋王不幸,臣来不及……”崔浩笑意微微,温声道,“自然,也因为吴王今日会被召见啊。”
他话里藏针,却又锋芒半掩,拓跋余颇为意外,怔了怔,才笑道:“可惜,小王却让崔司徒失望了。”
“不不不,吴王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亲见亲闻,一丝不错。就像是微臣,说的也都是实情。”
“是实情没错,但却不是所有的实情吧?”拓跋余摇摇头,拱手作别,“小王还有事儿,要先行一步了。”
“殿下千岁。”崔浩行礼如仪。
拓跋余身形昂藏,但却很快隐没于楼角处,可见其行速之快。
崔浩耸耸肩,心道:所有的实情……什么是实情?
实情是太子斥责他越级任才,他也讽刺太子用人唯亲,连仇尼道盛、任平城这样的无名小辈也用。
“仇尼道盛,徒河人,祖上三代,无一人称官为吏。任平城,定州人,曾为李顺府中的宾客。李顺何等人?大魏的叛徒。”此刻,崔浩低声自语,重复的正是他与太子争执那日的词锋。
当日,崔浩便想来参他一本,但晋王刚好在这个节骨眼上猝死了,故此他才忍耐不发,择日来告他御状。只没想到,拓跋余与太子并不十分亲热,此时却毫不添油加醋,看来也是个沉得住气的人。
与往常一样,每至朔望之日,崔浩与高允便会在中书学授课,但近来拓跋焘却让高允每三日便来为他解书释疑,故此高允侍从太子的时间,明显比过去少了许多。
过了年,便是太平真君九年了。
元月望日,年节的气氛犹氤氲在春雪中,一派融融喜意。
摊开《后汉书》,拓跋焘与之对坐席前,道:“今日,给朕讲讲光武帝刘秀的臣子罢。”
高允从邓禹、冯异说起,理据俱存,阐发精微,拓跋焘听得连连颔首,其后又问:“朕记得,光武帝有个太中大夫叫宋弘。”
高允一壁往《列传》翻去,一壁道:“是,后来,宋弘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被封为栒邑侯,后又改封为宣平侯。他是一个博学廉正之人,将所得之租俸,分送给了远近亲族,自己却是家无余财了。”
拓跋焘接过《后汉书》,看了一时,才评道:“不唯博学廉正,还很有原则。宋弘本来为光武帝推荐了沛国的桓谭,但他发现桓谭竟然在皇帝面前弹奏郑卫淫声,便申责罢黜了他。光武帝能成为一代圣君,光耀千秋,全赖宋弘一般的文武之臣啊!”
高允坐于对首,宗爱伺候在旁,俱应了一番诚笃之语。
逾时,拓跋焘又依书念道:“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深叹一声,拓跋焘半日不语,喝了一盏酪,才点评道:“可惜,宋弘若能再识些时务,成为大汉朝的驸马,岂不更好?”
所念的,正是宋弘辜负皇帝美意,拒不休妻尚主的文段。
高允眉头一蹙,心思飞转如轮,见皇帝拿眼瞅他,才违心地说:“臣也是如此以为。宋公接济亲友,是一人之无私;但若能迎娶公主,为君分忧,更是无私于天下。”
以高允之迂阔,且有如此之论,拓跋焘自松了口气,推心置腹道:“河西王叛死后,朕的武威公主,已然守寡快一年了。有时候,朕会觉得自己真真亏待了她。当年,她是为了朕,才远嫁河西,结果落了一身病伤。朕这个翁翁,都做了好些年了,眼瞅着公主都三十来岁了,唉……”
高允忙接口道:“至尊可为公主择一良配,就像宋弘一样的人物。”
“有人呐,几日前便来求亲了。朕琢磨着,倒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公主和亲之后也一直守护着公主。只是年龄稍小了些,也不是家中的嫡长子。”
守护公主?非嫡长子?这个求亲之人,莫不是李俟?其实,大魏并不如汉人那般在乎嫡庶,只不过,因着崔司徒近来正倡言整齐人伦、分明族姓,无怪皇帝会有所顾虑。
高允暗忖一时,进言道:“臣以为,为公主择配一事,一是要看这人是否忠于至尊,二是要看公主殿下心系何人,这才能保主君的幸福安乐。”
宗爱扁扁嘴,心道:都是千年的狐狸,崔浩是看不上鲜卑的“贵种”,高允又是看不上崔浩的“高门”,什么公主的幸福安乐,嘿,说得多好听!
听罢这话,拓跋焘精神为之一振,豁然道:“如此,上虞侯李俟不是最佳人选。”
“上虞侯乃是忠志之士,如今亦是自由之身,臣倒觉得他与公主可成良配。臣不揣冒昧……未知至尊属意于谁?”念及李俟也是太子的宾客,高允自然要为他说话。
“此人必令公主称心如意。”拓跋焘故作神秘地笑笑,指着《后汉书》道,“来!往下念,往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