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章 长芦镇的变化
因为大明的盐业和钢铁业不同,属于在废墟中重建,所以朱瞻墡上任之后,除了一些小问题之外,一切都很顺利。
得益于盐场主的不当人,盐户苦其久矣,时刻都想要回到洪武时期的状态,而朱祁钰给了他们希望。
当然,朱瞻墡贤王的名声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雄主贤王的组合,让盐户并不怀疑朝廷是真心想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任何阻止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人,都将被他们撕碎。
那些个盐场主们就是如此,甚至盐商想要暗搓搓挑动都不行。
百姓并不愚昧,只要让他们看到希望,真心为他们好,将事情跟他们说清楚,总会有人能够理解,并且愿意为之付出。
渤海盐业现在的销路已经走出了京畿,向着京畿之外的地方扩张,养活了不知多少中间商和运输队。
同时,低廉的价格,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得到盐分,而朝廷给予工程队劳动之后喝盐水的做法,也在工人阶层里普及开。
工人如今也能消费得起食盐,整个盐业衍生出来的各方面配套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甚至盐商转行当运输队更加有优势。
都是赚朝廷的钱,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而已。
朱瞻墡站在长芦镇的大清河盐场边上,周围的百姓都是靠着盐场过活,有着朝廷的支持,盐工得以跟种地一样,在滩涂规定区域,筑起一块块盐田。
这样的盐田,主要利用潮汐和太阳能来制造粗盐,想要精盐,就还需要溶解、过滤、再结晶等精制步骤。
如此,便需要用到大量燃料,而以往盐户以烧芦苇的方式来进行,现在,朝廷接过了这项步骤,集中粗盐,利用煤炭比芦苇更持久且更大的热能,充分缩短了精盐的再加工时间。
又因为朝廷可以大批量输送煤炭,这期间所产生的费用,由盐业工司承担,这些费用,盐业工司会从食盐买卖中赚回来,并且,以此减去盐户需要煮盐所产生的费用。
以前这些盐户本身就是因为他们煮出来的盐只能贱卖给盐商,才导致了无薪煮盐和贱价售盐的恶性循环。
那些盐工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朱瞻墡远远看着,不敢贸然靠近。
自己的名声还是已经很高了,百姓喊他贤王,现在盐工们更是如此,朱瞻墡甚至有时候会怕盐工突然来一句天冷加衣。
当然,那种情况并不可能,盐业工司是当今圣人推动,并且这里面的关键流程和渠道,都是圣人所提出,永平府并不吝啬宣传,不会出现那种被人窃取果实的情况。
若是朱瞻墡胆敢黄袍加身,那盐户得先自己打一场再说。
要知道,盐业工司并非只有朱瞻墡,还有着不少吏员,而这些吏员,多数十分年轻,且通过圣人各种开创的方式得到学习的机会,他们可比盐户们明白,生活能改善,并非靠着一个所谓贤王。
更何况,贤王要想贤,前提是要有一个足够包容的皇帝,否则换来的只会是无尽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