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小兵王2
第383章,徐凡面临的困境,退役士兵的安置
第383章,徐凡面临的困境,退役士兵的安置
这些士子在徐凡的指导下,恢复了信心,再次为自己的前途努力。
徐凡看着这些离开的年轻人,莫名有种熟悉感。
即便是现在的大汉,底层想要翻身都是难事了,而且会变得越来越难,在这些人身后的竞争者会越来越多,他们的素质会越来越高。这次的大分封可能是他们这辈子唯一阶级升迁的机会。
张良笑道:“有公子您的指点,想来这些士子以后会前程似锦。”
徐凡淡然道:“希望如此吧。”
而跟在徐凡一旁的叔孙通想了想道:“公子,某是不信商君那套的,但他有点还是说的不错,一个国家读书人还是要控制数量的不然与国不利,今天这些士子的困境是因为读书太多造成的。”
徐凡似笑非笑的看着叔孙通。
叔孙通脸色一红,他懂天子之意,他们儒家以有教无类,打破了知识在贵族之间流通的传统,天下读书人儒生也是最多的,现在叔孙通却想要限制读书人的数量。
但他还是解释道:“某是认可有教无类的,但我等也要面对大汉的现实,任何事情都是过之而犹不及。5年前,我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能写一篇500文章,懂得简单算术的士子就可以成为汉吏。”
“而今年的科举,报考的士子已经超过了3万人,现在科举考试的难度提升的非常快,士子不懂各家经典,不熟悉朝廷的政策和法律条文,不会高等算术都难以成为汉吏。
各家经典,政策和法律条文也就算了,一个百石小吏真需要懂高等算术?”
“即便难度提升的如此高,每年来长安城考,科举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想到我大汉普及教育,等这批人成年之后,考科举的人会越来越多。”
因为考科举的人越来越多,而名额有限,现在大汉的科举考试已经不是一场结束,而是三场考试,难度更是不断提升,不断淘汰,留下最后1000人。
大汉其他人对读书人增加还没有什么压力,甚至乐意见到,认为这是文脉兴盛是盛世表现之一。
但一直主持科举的叔孙通却感到压力山大,每年涌入长安城的士子越来越多,尤其是大汉在天下普及教育,等这批人成长起来,每年考科举的人会有多少?
10万?50万?还是百万?
想到这么多的士子涌入长安城,最后九成九成为失败者,要是有人引导这些人的愤怒,大汉的天下会爆炸的。
叔孙通万万没想到,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会在大汉快速实现,并且会导致如此恐怖的危机,他已经有点不敢想象科举制度的未来了!
叔孙通的话让张良都冷汗直流,他还真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他都没有想到大汉会由人才紧缺,快速过渡到人才过剩,大汉才开国几年时间,他清晰记得当年大汉想要找一些识字的人才都很难找到。
张良马上说道:“以后不能让所有的士子都集中在长安城考科举了,而是先在地方上进行初考,按照人口数量,每个郡个100士子名额,人口少的少個一点名额,人多的郡县多个一些,再给天下诸侯一点名额,这样来长安城考科举的士子控制在1万人上下。这样既可以减缓矛盾,还可以减少长安城的压力。”
叔孙通惊喜道:“张丞相不愧是智谋之士,此举可以解决朝廷目前的困境。”
徐凡道:“为什么读书之后就一定要成为汉吏,不能成为商贾,成为工匠,甚至农夫?
为什么大家一定觉定读书人的地位就高贵,天下有10万读书人,这不算算错。但有100万,500万,乃至千万读书人,都读书就是百姓快速学会技能的工具。”
徐凡知道通过张良这样的做法,的确可以减少大汉朝廷的压力,应该是说把压力从长安城转移到整个天下,难以集中起来,这看上去解决的问题,实际问题还在。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即便没有大力普及教育,但在底层想要改变阶级地位的行动当中,他们还是要不断提升科举的难度,最多导致很多读书人一辈子,穷首皓经。
但徐凡普及教育不是让他们去穷首皓经的,而是为了发展工业化提供人才的,张良的这番做法完全不是他的本意。
张良无奈道:“大汉要真有千万读书人,公子您说的不能算错,但转变观念需要时间,而现在,大汉的百姓就是认为读书人高贵,就是认为读书是为了成为汉吏。陛下,欲速则不达,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张良都有的庆幸了,好在朝廷来了一波大分封,上百诸侯,上千中小贵族会吸纳上万的士子,而后随着这些诸侯建国,前几年需要的人才是非常多的,极大缓解了大汉士子的就业市场,给朝廷争取好几年改革的时间。
徐凡被说的无言以对了,即便是后世主流还不是认为成为小吏更加稳定,每年报考的人都非常多,更不要说现在的大汉了,人家读书就是奔着成为汉吏来的。
看向街道上三三两两走过的士子,内心有种操蛋的想法,他想要培养工业化人才,但他们却想要成为汉吏,这天下还有比这更加操蛋的事情,偏偏这个事情还要快速解决,不然大汉新的矛盾又会爆发。
徐凡想了想道:“有此次事情之后,想来更多的士子为了提升自己会考入朝廷的各大学院深造,朝廷加大对各大学院的投入,让他们多招收士子。”
但徐凡刚刚说完,他就一愣?
这个政策不就是后世的政策?
果然很多看上去有选择的事情,其实是没有选择的。
回去之后,我就加快蒸汽机要加快进度,早日实现市场化。
而后加快产业升级,扩张国营的作坊,大量吸收这些人进入做法做管事。
最后来一次大破产,把这些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彻底粉碎,徐凡在内心恶狠狠的想到。
当然徐凡只是这样想,他不会真给自己找苦吃。
徐凡道:“朝廷还是要引导这些士子择业,能提升粮食的产能,能发明便利的工具都是在为天下做事,不一定要全部为汉吏。”
叔孙通道:“公子所言有理,前两年科举的难度太低了,导致太多人觉得有机会考上汉吏了,朝廷以后会加大科举的难度,让大部分人知难而退。”
徐凡无语了,他是这个意思吗!
是不是还要制定三年一科举,每科只考个两三百人,考中了就可以做官老爷。
就在徐凡为破除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苦恼的时候。
在他不远的几十里的北乡,此时却热闹非凡。
屯长李炜带领北乡几十个青壮返回自己的家乡,他们看着这已经收割完的土地,以前丝毫不在意,现在却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有些近乡情怯。
“屯长,不要站着了,走了”赵忠捅了捅他的腰。
他是匈奴人经历太多这样的事情了,生离死别都经历好几次这样的事情了,他的感情已经麻木了,虽然他也高兴回乡,却不会像李炜那样多愁善感。
李炜有些忧郁道:“全乡62人出征,某却只带回54人,某如何和那些战死袍泽家眷交代。”
北乡的士兵本就熟悉,参军之后他们更是编练在一个屯当中,他们一起参军,经历了生离死别,他们的感情和关系都更加深厚,他此时都有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战死袍泽的家眷了。
赵忠道:“只死八人,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大胜仗了,上战场谁都在拿命搏杀,徐磊他们是战死沙场,死得其所,和屯长你有什么关系,更不要说他们还有朝廷的赏赐,每户可以多5000亩草场,还有上万钱的赏赐,有这些钱财他们的家人会过的很好,即便是长生天他们也会欣慰的。”
赵忠以前在匈奴的时候,战死就战死了,甚至他们仅有的一点家产和妻子都会被瓜分,哪里像大汉抚恤如此丰厚,有什么难以接受的。所以赵忠并不能理解李李炜他们此时的想法。
李炜听到这话,内心好了一些。
大汉对战死士兵的抚恤也是极其重视的,基本上就是徐凡了解后世抚恤制度化,战死士兵家属,在大汉内地有田地,大漠有草场,还有丰富的抚恤金,价值2-3匹马,同时战死士兵子嗣读书读书由朝廷全包,每年派人慰问和犒劳那些孤儿寡母,派遣汉吏给他们解决个人问题。
总之不会让战死士兵家属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正是因为完善的抚恤制度,大汉士兵在战场上才能没有顾虑的为国征战。同时也为大汉收割大批的民心。
当李炜这些人快走到北乡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的亲人在此汇集。
北乡蔷夫看到李炜他们大喜道:“人回来了,快把鼓敲起来。”
“咚咚咚!”
“铛铛铛”
一阵欢快的锣鼓声音响起,北乡父老欢声雀跃的迎接自己的子弟回家。
那些没有选上参军的青壮,一个个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李炜他他们,参军之后他们的命运就和他们不同了,曾经与他一起嬉戏,游玩,侃大山的伙伴已经成为了另一个阶级的人。
李炜激动大喊道:“各位乡老,李炜带着北乡子弟兵回来了。”
赵忠他们也跟着大喊道:“我们回来了。”
李炜他们的父母妻儿冲出人群,包围上他们。
“我儿哪里受伤了?”李炜的父亲紧张检查他的身体,生怕他身上有什么。
李炜笑道:“匈奴人的刀,还砍不死孩儿。”
受伤自然是避免不了的,但他却幸运的没有缺胳膊少腿。
但其他人就没有李炜那样幸运了,北乡士兵除了八个战死,还有四个身体出现残缺,他们的父母围上来自然是一顿哭泣。即便有抚恤,但这个时代一个残疾人生存还是极其艰难的。
蔷夫大声说道:“有朝廷的抚恤,还会给他们安排工作,一辈子吃上关家饭,你们哭什么,这是高兴的事情。”
一个缺一只手的士兵扶起自己的母亲道:“乡蔷夫说是不错,孩儿以后就吃上官家饭了,不用担心孩儿的生活。”
那些农户也不敢此时扫了大家的兴,只能收起眼泪。
北乡蔷夫带领北乡十几个汉吏,还有北线有名望的人,牵出了几十匹马来到他们身边道:“我大汉的有功之臣回乡都会夸马游街,让所有人都知道你们的功绩,来上马。”
李炜愕然道:“这不好吧?”
蔷夫笑道:“有什么不好,你们是功臣,回乡就应该热闹,让所有人都看到你们,来上马。”
李炜等人只能上马。
很快一队长长的队伍出现在北乡之外。
前面是锣鼓队,一顿敲敲打打的引起所有人注意,而后北乡蔷夫大吼道:“我北乡功臣回乡了,他们击破了匈奴人,是我大汉的功臣。”
而后乡蔷夫道:“你们杀了多少敌人?”
李炜道:“32个,不过俘虏了一个部落,抓了300多人。”
乡蔷夫马上道:“本乡的子弟击溃了上千匈奴精锐,光俘虏就抓了300多。”
李炜愕然!
但蔷夫却不觉得有问题,俘虏都抓了300多了,击溃上千人有问题吗!
这个战绩被宣扬出去,一时间所有人都把归来的士兵看成是英雄。
李炜等人成为了北乡所有人羡慕的的对象。而李炜等人也如同踏上云端一般,他们这一辈子就没有被这么多人瞩目过,这种感觉真好。
随着大汉的士兵不断被遣散归乡,像北乡这样的事情,不断在整个大汉北方发生,河北之地好像进入了属于他们的节日一般。
到处都是迎接功臣的队伍,乡村摆满酒席,欢迎他们从战场归家。
大汉八年,十月十九日。
平虏堡,北乡治所。
蔷夫伍印召集了所有归乡的士兵。
他笑呵呵道:“现在说一下朝廷对你们的安排,李炜和赵忠你们被朝廷征召为郎官,伱们明年一月去长安城军官学院报道,你们算是赚到了,出来之后就是我大汉的军官了,以后飞黄腾达可不要忘记某。”
李炜和赵忠两人被伍印这番话震惊的半天回不过神来。
其他士兵也羡慕的看着二人,他们算是鱼跃龙门了,以后他们的家族就晋升为士大夫家族。
为什么大汉招募士兵,每次百姓都踊跃参军,因为投入产出比极高,那些投军的汉军士兵,有极大比例实行阶级的跃迁,从庶民之家,变成士大夫家族,参军是最高效的道路,而且这条道路还一直被证明是有效的。
而后伍印看向几个残疾的士兵道:“你们被朝廷安排进平虏堡纺织厂了,以后你们就吃上官家饭,成为城里人。收入比我们这些种田放牧可高多了。”
几个残疾的士兵脸上终于露出笑容了,他们最担心的问题解决了。
而后伍印看向所有人拿出一张文件道:“还有你们的赏赐,因为数量太大,朝廷很难一次性拿出来,所以朝廷有一个政策,分五年给你们,你们每晚拿一年,就可以多得2成的赏赐,第五年给你们就相当于给你们两倍的赏赐,有没有想报名的?”
这些所有士兵迟疑起来了,他们担心朝廷会克扣他们的赏金,毕竟五年后的事情谁说的准。
一个士兵想了想道:“某就想要今年获得,能不能行?”
伍印道:“当然可以了。”
说完他又找了一份文件道:“这里有朝廷囤积的货物,你们看看有没有自己需要的,某和你们读一下。”
“载重马车3000钱一辆,棉衣,棉鞋,棉毛三件套千钱,牛2000钱一头,马3000钱一匹,羊150钱一只。”
“怎么会如此便宜,蔷夫你没有念错吧?”伍印念的这些货物,普遍便宜了五成到三成,就不怪这些士兵不相信了。
伍印笑道:“这种事情我怎么敢念错?到时候难道要某来给你们补差价。”
“载重马车就是我们去漠北运粮的马车?”
“当然了,朝廷为了这次漠北大战,整整制造了6万辆这种载重马车,现在不打仗了,天子想着惠及你们这些士兵,以一半的价格卖给你们。还有其他的棉衣棉布等货物,这本是为大战准备的,但提前顺利了,天子就作为赏赐你们的货物,并且还降低了价格。”
“某要一辆载重马车,余下的赏赐全部要棉衣。”一个士兵说道。
徐凡虽然打半价,办一辆载重马车,这两三年前的价格还是三四万钱,所以对这些士兵而言,这价格不是便宜的一半,而是只有原本的十分之一,同时现在是市面上一件新式棉衣的价格要5000钱。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农民能用拖拉机的价格买到一辆家用车,用100元买了一件正版lv,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如何选择了。
但伍印没好气道:“想什么好事,载重车和棉衣一人只有一辆和一件,其他袍泽也要购买。”
“那某就要一些布匹,正好拿着车子运到中原去贩卖。”
“某也要载重马车,棉衣,独轮车可以多要一些?”
“这个倒没有限制。粮食你们不要吗?一石只要五十钱。”
“蔷夫,某不是傻子,仗都打完了,这粮食的价格也要降。”
这些士子在徐凡的指导下,恢复了信心,再次为自己的前途努力。
徐凡看着这些离开的年轻人,莫名有种熟悉感。
即便是现在的大汉,底层想要翻身都是难事了,而且会变得越来越难,在这些人身后的竞争者会越来越多,他们的素质会越来越高。这次的大分封可能是他们这辈子唯一阶级升迁的机会。
张良笑道:“有公子您的指点,想来这些士子以后会前程似锦。”
徐凡淡然道:“希望如此吧。”
而跟在徐凡一旁的叔孙通想了想道:“公子,某是不信商君那套的,但他有点还是说的不错,一个国家读书人还是要控制数量的不然与国不利,今天这些士子的困境是因为读书太多造成的。”
徐凡似笑非笑的看着叔孙通。
叔孙通脸色一红,他懂天子之意,他们儒家以有教无类,打破了知识在贵族之间流通的传统,天下读书人儒生也是最多的,现在叔孙通却想要限制读书人的数量。
但他还是解释道:“某是认可有教无类的,但我等也要面对大汉的现实,任何事情都是过之而犹不及。5年前,我大汉第一次科举考试,能写一篇500文章,懂得简单算术的士子就可以成为汉吏。”
“而今年的科举,报考的士子已经超过了3万人,现在科举考试的难度提升的非常快,士子不懂各家经典,不熟悉朝廷的政策和法律条文,不会高等算术都难以成为汉吏。
各家经典,政策和法律条文也就算了,一个百石小吏真需要懂高等算术?”
“即便难度提升的如此高,每年来长安城考,科举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想到我大汉普及教育,等这批人成年之后,考科举的人会越来越多。”
因为考科举的人越来越多,而名额有限,现在大汉的科举考试已经不是一场结束,而是三场考试,难度更是不断提升,不断淘汰,留下最后1000人。
大汉其他人对读书人增加还没有什么压力,甚至乐意见到,认为这是文脉兴盛是盛世表现之一。
但一直主持科举的叔孙通却感到压力山大,每年涌入长安城的士子越来越多,尤其是大汉在天下普及教育,等这批人成长起来,每年考科举的人会有多少?
10万?50万?还是百万?
想到这么多的士子涌入长安城,最后九成九成为失败者,要是有人引导这些人的愤怒,大汉的天下会爆炸的。
叔孙通万万没想到,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会在大汉快速实现,并且会导致如此恐怖的危机,他已经有点不敢想象科举制度的未来了!
叔孙通的话让张良都冷汗直流,他还真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他都没有想到大汉会由人才紧缺,快速过渡到人才过剩,大汉才开国几年时间,他清晰记得当年大汉想要找一些识字的人才都很难找到。
张良马上说道:“以后不能让所有的士子都集中在长安城考科举了,而是先在地方上进行初考,按照人口数量,每个郡个100士子名额,人口少的少個一点名额,人多的郡县多个一些,再给天下诸侯一点名额,这样来长安城考科举的士子控制在1万人上下。这样既可以减缓矛盾,还可以减少长安城的压力。”
叔孙通惊喜道:“张丞相不愧是智谋之士,此举可以解决朝廷目前的困境。”
徐凡道:“为什么读书之后就一定要成为汉吏,不能成为商贾,成为工匠,甚至农夫?
为什么大家一定觉定读书人的地位就高贵,天下有10万读书人,这不算算错。但有100万,500万,乃至千万读书人,都读书就是百姓快速学会技能的工具。”
徐凡知道通过张良这样的做法,的确可以减少大汉朝廷的压力,应该是说把压力从长安城转移到整个天下,难以集中起来,这看上去解决的问题,实际问题还在。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即便没有大力普及教育,但在底层想要改变阶级地位的行动当中,他们还是要不断提升科举的难度,最多导致很多读书人一辈子,穷首皓经。
但徐凡普及教育不是让他们去穷首皓经的,而是为了发展工业化提供人才的,张良的这番做法完全不是他的本意。
张良无奈道:“大汉要真有千万读书人,公子您说的不能算错,但转变观念需要时间,而现在,大汉的百姓就是认为读书人高贵,就是认为读书是为了成为汉吏。陛下,欲速则不达,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张良都有的庆幸了,好在朝廷来了一波大分封,上百诸侯,上千中小贵族会吸纳上万的士子,而后随着这些诸侯建国,前几年需要的人才是非常多的,极大缓解了大汉士子的就业市场,给朝廷争取好几年改革的时间。
徐凡被说的无言以对了,即便是后世主流还不是认为成为小吏更加稳定,每年报考的人都非常多,更不要说现在的大汉了,人家读书就是奔着成为汉吏来的。
看向街道上三三两两走过的士子,内心有种操蛋的想法,他想要培养工业化人才,但他们却想要成为汉吏,这天下还有比这更加操蛋的事情,偏偏这个事情还要快速解决,不然大汉新的矛盾又会爆发。
徐凡想了想道:“有此次事情之后,想来更多的士子为了提升自己会考入朝廷的各大学院深造,朝廷加大对各大学院的投入,让他们多招收士子。”
但徐凡刚刚说完,他就一愣?
这个政策不就是后世的政策?
果然很多看上去有选择的事情,其实是没有选择的。
回去之后,我就加快蒸汽机要加快进度,早日实现市场化。
而后加快产业升级,扩张国营的作坊,大量吸收这些人进入做法做管事。
最后来一次大破产,把这些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彻底粉碎,徐凡在内心恶狠狠的想到。
当然徐凡只是这样想,他不会真给自己找苦吃。
徐凡道:“朝廷还是要引导这些士子择业,能提升粮食的产能,能发明便利的工具都是在为天下做事,不一定要全部为汉吏。”
叔孙通道:“公子所言有理,前两年科举的难度太低了,导致太多人觉得有机会考上汉吏了,朝廷以后会加大科举的难度,让大部分人知难而退。”
徐凡无语了,他是这个意思吗!
是不是还要制定三年一科举,每科只考个两三百人,考中了就可以做官老爷。
就在徐凡为破除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苦恼的时候。
在他不远的几十里的北乡,此时却热闹非凡。
屯长李炜带领北乡几十个青壮返回自己的家乡,他们看着这已经收割完的土地,以前丝毫不在意,现在却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有些近乡情怯。
“屯长,不要站着了,走了”赵忠捅了捅他的腰。
他是匈奴人经历太多这样的事情了,生离死别都经历好几次这样的事情了,他的感情已经麻木了,虽然他也高兴回乡,却不会像李炜那样多愁善感。
李炜有些忧郁道:“全乡62人出征,某却只带回54人,某如何和那些战死袍泽家眷交代。”
北乡的士兵本就熟悉,参军之后他们更是编练在一个屯当中,他们一起参军,经历了生离死别,他们的感情和关系都更加深厚,他此时都有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战死袍泽的家眷了。
赵忠道:“只死八人,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大胜仗了,上战场谁都在拿命搏杀,徐磊他们是战死沙场,死得其所,和屯长你有什么关系,更不要说他们还有朝廷的赏赐,每户可以多5000亩草场,还有上万钱的赏赐,有这些钱财他们的家人会过的很好,即便是长生天他们也会欣慰的。”
赵忠以前在匈奴的时候,战死就战死了,甚至他们仅有的一点家产和妻子都会被瓜分,哪里像大汉抚恤如此丰厚,有什么难以接受的。所以赵忠并不能理解李李炜他们此时的想法。
李炜听到这话,内心好了一些。
大汉对战死士兵的抚恤也是极其重视的,基本上就是徐凡了解后世抚恤制度化,战死士兵家属,在大汉内地有田地,大漠有草场,还有丰富的抚恤金,价值2-3匹马,同时战死士兵子嗣读书读书由朝廷全包,每年派人慰问和犒劳那些孤儿寡母,派遣汉吏给他们解决个人问题。
总之不会让战死士兵家属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正是因为完善的抚恤制度,大汉士兵在战场上才能没有顾虑的为国征战。同时也为大汉收割大批的民心。
当李炜这些人快走到北乡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的亲人在此汇集。
北乡蔷夫看到李炜他们大喜道:“人回来了,快把鼓敲起来。”
“咚咚咚!”
“铛铛铛”
一阵欢快的锣鼓声音响起,北乡父老欢声雀跃的迎接自己的子弟回家。
那些没有选上参军的青壮,一个个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李炜他他们,参军之后他们的命运就和他们不同了,曾经与他一起嬉戏,游玩,侃大山的伙伴已经成为了另一个阶级的人。
李炜激动大喊道:“各位乡老,李炜带着北乡子弟兵回来了。”
赵忠他们也跟着大喊道:“我们回来了。”
李炜他们的父母妻儿冲出人群,包围上他们。
“我儿哪里受伤了?”李炜的父亲紧张检查他的身体,生怕他身上有什么。
李炜笑道:“匈奴人的刀,还砍不死孩儿。”
受伤自然是避免不了的,但他却幸运的没有缺胳膊少腿。
但其他人就没有李炜那样幸运了,北乡士兵除了八个战死,还有四个身体出现残缺,他们的父母围上来自然是一顿哭泣。即便有抚恤,但这个时代一个残疾人生存还是极其艰难的。
蔷夫大声说道:“有朝廷的抚恤,还会给他们安排工作,一辈子吃上关家饭,你们哭什么,这是高兴的事情。”
一个缺一只手的士兵扶起自己的母亲道:“乡蔷夫说是不错,孩儿以后就吃上官家饭了,不用担心孩儿的生活。”
那些农户也不敢此时扫了大家的兴,只能收起眼泪。
北乡蔷夫带领北乡十几个汉吏,还有北线有名望的人,牵出了几十匹马来到他们身边道:“我大汉的有功之臣回乡都会夸马游街,让所有人都知道你们的功绩,来上马。”
李炜愕然道:“这不好吧?”
蔷夫笑道:“有什么不好,你们是功臣,回乡就应该热闹,让所有人都看到你们,来上马。”
李炜等人只能上马。
很快一队长长的队伍出现在北乡之外。
前面是锣鼓队,一顿敲敲打打的引起所有人注意,而后北乡蔷夫大吼道:“我北乡功臣回乡了,他们击破了匈奴人,是我大汉的功臣。”
而后乡蔷夫道:“你们杀了多少敌人?”
李炜道:“32个,不过俘虏了一个部落,抓了300多人。”
乡蔷夫马上道:“本乡的子弟击溃了上千匈奴精锐,光俘虏就抓了300多。”
李炜愕然!
但蔷夫却不觉得有问题,俘虏都抓了300多了,击溃上千人有问题吗!
这个战绩被宣扬出去,一时间所有人都把归来的士兵看成是英雄。
李炜等人成为了北乡所有人羡慕的的对象。而李炜等人也如同踏上云端一般,他们这一辈子就没有被这么多人瞩目过,这种感觉真好。
随着大汉的士兵不断被遣散归乡,像北乡这样的事情,不断在整个大汉北方发生,河北之地好像进入了属于他们的节日一般。
到处都是迎接功臣的队伍,乡村摆满酒席,欢迎他们从战场归家。
大汉八年,十月十九日。
平虏堡,北乡治所。
蔷夫伍印召集了所有归乡的士兵。
他笑呵呵道:“现在说一下朝廷对你们的安排,李炜和赵忠你们被朝廷征召为郎官,伱们明年一月去长安城军官学院报道,你们算是赚到了,出来之后就是我大汉的军官了,以后飞黄腾达可不要忘记某。”
李炜和赵忠两人被伍印这番话震惊的半天回不过神来。
其他士兵也羡慕的看着二人,他们算是鱼跃龙门了,以后他们的家族就晋升为士大夫家族。
为什么大汉招募士兵,每次百姓都踊跃参军,因为投入产出比极高,那些投军的汉军士兵,有极大比例实行阶级的跃迁,从庶民之家,变成士大夫家族,参军是最高效的道路,而且这条道路还一直被证明是有效的。
而后伍印看向几个残疾的士兵道:“你们被朝廷安排进平虏堡纺织厂了,以后你们就吃上官家饭,成为城里人。收入比我们这些种田放牧可高多了。”
几个残疾的士兵脸上终于露出笑容了,他们最担心的问题解决了。
而后伍印看向所有人拿出一张文件道:“还有你们的赏赐,因为数量太大,朝廷很难一次性拿出来,所以朝廷有一个政策,分五年给你们,你们每晚拿一年,就可以多得2成的赏赐,第五年给你们就相当于给你们两倍的赏赐,有没有想报名的?”
这些所有士兵迟疑起来了,他们担心朝廷会克扣他们的赏金,毕竟五年后的事情谁说的准。
一个士兵想了想道:“某就想要今年获得,能不能行?”
伍印道:“当然可以了。”
说完他又找了一份文件道:“这里有朝廷囤积的货物,你们看看有没有自己需要的,某和你们读一下。”
“载重马车3000钱一辆,棉衣,棉鞋,棉毛三件套千钱,牛2000钱一头,马3000钱一匹,羊150钱一只。”
“怎么会如此便宜,蔷夫你没有念错吧?”伍印念的这些货物,普遍便宜了五成到三成,就不怪这些士兵不相信了。
伍印笑道:“这种事情我怎么敢念错?到时候难道要某来给你们补差价。”
“载重马车就是我们去漠北运粮的马车?”
“当然了,朝廷为了这次漠北大战,整整制造了6万辆这种载重马车,现在不打仗了,天子想着惠及你们这些士兵,以一半的价格卖给你们。还有其他的棉衣棉布等货物,这本是为大战准备的,但提前顺利了,天子就作为赏赐你们的货物,并且还降低了价格。”
“某要一辆载重马车,余下的赏赐全部要棉衣。”一个士兵说道。
徐凡虽然打半价,办一辆载重马车,这两三年前的价格还是三四万钱,所以对这些士兵而言,这价格不是便宜的一半,而是只有原本的十分之一,同时现在是市面上一件新式棉衣的价格要5000钱。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农民能用拖拉机的价格买到一辆家用车,用100元买了一件正版lv,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如何选择了。
但伍印没好气道:“想什么好事,载重车和棉衣一人只有一辆和一件,其他袍泽也要购买。”
“那某就要一些布匹,正好拿着车子运到中原去贩卖。”
“某也要载重马车,棉衣,独轮车可以多要一些?”
“这个倒没有限制。粮食你们不要吗?一石只要五十钱。”
“蔷夫,某不是傻子,仗都打完了,这粮食的价格也要降。”